..續本文上一頁問不完的問題,讓你答複不出來。他有很多機巧的見解,就是孔子說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以哉!」小巧的智慧,學孔子之道還學不來,怎麼學佛道呢?「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所以你想證圓覺,當然得有方便下手處,你不要用輕浮心,不要用小巧的智慧。
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佛嚴厲地呵斥金剛藏菩薩,你這樣分別,說如來成了佛,什麼時候還當衆生?不是正確的問題。
講到我們修行用功,道源有一點善根,但是善根不深厚,二十歲出家不算晚,但是出了家,小廟裏沒有人懂佛法,師父會念經,但是不會講經,出了家上了叁年僧學,學什麼呢?天天學唱贊子,學吹音樂。到了二十四歲去湖北歸元寺受戒,那生活真苦,天天吃臭腌菜,我不怕苦,一定要常住、要討單、要修行,結果逼著我念早晚課誦,但是沒有人講解。到了夏天教焰口,維那師是我受戒的大師父,規矩嚴得很,今天叫你背這一段,明天叫你背另一段,背不來打你兩個香板,再叫你跪到凳子上念。教你唱,唱到明天,唱不好,還是要打要罰,結果內容一句也不懂。在湖北歸元寺念藏經,不是念全部藏經,就念《, 金剛經》。做佛事,天天念《金剛經》,沒人講也不懂。可是我還有點善根,到受了戒,來了一個受戒的新戒,這一個新戒有點兒學問,他找不著人說話,碰到我,我們倆一談,有點兒對頭,這個人也不懂佛法,可是善根比我厚,他受了戒就到北京上藏文學院。我回到小廟,他寄了一本《大乘起信論》給我,一看書名不錯,打開一點也看不懂,看不懂也要看,因爲要學佛法。看到前面:「非爲世間名利恭敬故。」這一句我看懂了,學佛法,不能貪世間的名、世間的利、世間的恭敬,我就從那兒種了善根。看到後面我解錯了,要發叁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正念真如,但是我根本不曉得什麼叫真如?解不到那兒,我懂得直心,就是不要彎曲的心,要學佛法,你的心不要彎彎曲曲。我自己解釋,學佛法怎麼學呢?得學傻瓜,我自己下了個注解,所以最初我也是「輕浮之心,多諸巧見」的人,後來我硬學傻瓜,遇著「名」現前的時候,爭名,讓你爭;遇著「利益」現前的時候,爭利益,讓你爭。「恭敬」還沒有遇到,這境界不懂,名利兩個字我懂,不貪名、不貪利。我又加個注解,怎樣學法?學吃虧。所以我從二十五歲那一年起就這樣用功:要想修行,學傻瓜;要想修行,學吃虧。一直學到現在,覺得沒有走錯路。講這些話是勸諸位同學用功,不要用分別心,不貪名、不貪利。名利境界現前,該我的名,被人家爭去了,我學吃虧;利境現前,利養被人家奪去,我學吃虧,這樣你就會修行用功。修行要老實,不輕浮、不巧見,這樣就與佛道相近了,不然說得太玄、太妙,根本距離太遠。長行文講到這裏,下面再說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
「金剛藏當知」,叫一聲當機者金剛藏菩薩,你應當知道,「如來寂滅性」,妙圓覺性是不生不滅的本性。「未曾有始終」,始終是對待的名詞,在時間性上才講始終,有過去、現在、未來,在不生不滅的妙圓覺性裏面,沒有時間性,前面說「圓裹叁世」,妙圓覺性哪有始、哪有終呢?
「若以輪回心」,假借用妄想分別之心,想來想去,「思惟即旋複」,這樣的思惟不是正思惟,是妄想分別的思惟,圓覺性、寂滅性,都跟著你打轉。「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你思惟來思惟去,研究來研究去,只能研究到輪回的所在,你逃不出輪回的圈套。因爲你在那旋複,你在那跟著轉,你怎樣用功修行,也不能入到如來的妙圓覺大寂滅海。
前面金剛藏菩薩問:衆生本來成佛,衆生斷無明以後成了佛,什麼時候再當衆生?下面的偈頌,佛答複金剛藏菩薩的問題。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譬如銷金礦,它本來在礦裏面就長成金,才叫金礦,金不是銷镕出來才有的,要是沒有金礦,怎麼銷镕也不成金子?
「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長行文沒有這一句,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學大乘經往往落空,本來是佛,修什麼呢?本來是佛,你只是理即佛;本來成金,你還是礦石。雖然本來成金,還得經過銷镕、化煉,把石頭沙子都煉盡才成金,這叫做理不礙事、悟不礙修。不要說你還沒有開悟,就是大徹大悟以後,你悟的還是理,悟後還要起修。雖然它本來是金子,但是它還是金礦,得拿到化金爐裏面銷镕,把石頭沙子镕化掉,就是煩惱無明都斷盡,才能現出你的圓覺妙心。「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銷镕以後的金子,成了真金之體,不會再變爲礦石,所以成了佛,不會再生煩惱。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說了生死,證得涅槃;說凡夫修行,才能成佛,這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你學佛當然得先了解這些名相,衆生根本不曉得生死之苦,也不曉得涅槃之樂,所以跟你說,要了脫生死之苦,要證得涅槃之樂。你是個薄地凡夫,要成佛,先從這裏講。但是你執著這些名相,就執著不消化,對待的假名言相,根本沒有真實之體,只是虛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诘」就是問。你一思惟,一起分別心,一定落于幻化空花之相,何況你再問虛妄之相呢?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你拿分別妄想的心去研究圓覺,悟不到圓覺,證不到圓覺。你有能求的心,有所求的圓覺,還是錯誤。你先把分別妄想的心了脫,然後再去修圓覺才能證得,佛法難學就在這裏,要理不礙事,事不礙理。金剛藏這一章講完,下面講彌勒菩薩章。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彌勒是姓,翻成中國話叫慈氏,他姓慈,名字叫阿逸多,《阿彌陀經》裏面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當來下生成佛,就是這位菩薩。
我們中國供奉的臉肥肥、耳朵大大、大肚子,笑口常開的胖和尚,不是彌勒菩薩像,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像。因爲布袋和尚臨命終時說了個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我分身很多,時時刻刻示現給世人看,但是當時的人誰也不認識我。他說了這偈子就圓寂了,大家才知道這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就把布袋和尚相供奉起來。說這個作什麼呢?我們認得那個胖和尚是彌勒菩薩就好,你到日本,供的彌勒菩薩是天人像,我們要是說那不是彌勒菩薩,人家聽了見笑,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的兜率內院,當然示現的是天人相。我們說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日本人不相信,說那是我們中國的故事。
「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是要請法,先行禮,下面開口請問。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彌勒菩薩先贊歎,請佛廣爲打開如來的秘密寶藏,就是請佛說聞所未聞的道理。「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讓所有大衆甚深的悟到什麼叫做輪回,受生死輪轉是果報法,怎麼會受生死輪轉?從你有思惟心起,在那兒打妄想、起分別,就是輪回的根本。現在甚深的悟到了,你在那邊打妄想起分別,分別五欲六塵,要起惑造業;你研究佛法,用分別心,還是輪回根本。現在能分別什麼叫做邪?什麼叫做正?但是邪正二字,也有深淺的分別,都是信佛教,你一著了相,就落于邪;你一起分別心,就落于邪。「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佛布施的法,叫法布施,佛布施給我們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我們學圓教大乘,才不生畏懼。怎樣會生畏懼?你不信佛,才勸你信佛;你不念佛,才勸你念佛;你不拜佛,才勸你拜佛。等到好不容易發了道心信了佛,也知道念佛,現在說無有佛道可成,你害怕不害怕!你說個佛的名字,就落于邪道,你害怕不害怕!現在聽了《圓覺經》,得了「無畏道眼」,用不著害怕,講到究竟的真理上,應該這樣講。
「于大涅槃生決定信」,如來所證得的涅槃叫大涅槃,于大涅槃生起決定的信心,涅槃翻成圓寂,圓滿寂滅,前面說菩提涅槃都是幻化之相,都是空花結空果,你不能執著。這個時候生起決定信心了,因爲大涅槃不許你執著,你一執著就錯誤了,所以在不執著上生起的信心,叫做決定信心。
「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再不要隨著分別妄想往返旋複,再不會隨著輪回的境界打轉了。我知道學佛應該怎樣學,《大乘起信論》叫直心正念真如,這裏叫直心正念圓覺。你隨著輪回的境界,起循環往複的知見,分別過來分別過去,都不出輪回。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前面是贊歎世尊跟金剛藏菩薩說法說得太好,我們都聽明白,知道什麼叫做輪回知見,但是聽了佛跟金剛藏菩薩講的佛法,還有些不了解的地方要請問,就是爲初發心的菩薩,尤其是末法時代的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圓覺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叫大寂滅海。要想到大寂滅海來遊曆遊曆。
「雲何當斷輪回根本?」《圓覺經》是一章跟著一章,我們要是有所疑惑,菩薩都替我們問。前面說你想求如來圓覺,不要用妄想分別的心,什麼是圓覺?什麼不是圓覺?都是你的妄想…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