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不完的问题,让你答复不出来。他有很多机巧的见解,就是孔子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以哉!」小巧的智慧,学孔子之道还学不来,怎么学佛道呢?「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所以你想证圆觉,当然得有方便下手处,你不要用轻浮心,不要用小巧的智慧。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佛严厉地呵斥金刚藏菩萨,你这样分别,说如来成了佛,什么时候还当众生?不是正确的问题。
讲到我们修行用功,道源有一点善根,但是善根不深厚,二十岁出家不算晚,但是出了家,小庙里没有人懂佛法,师父会念经,但是不会讲经,出了家上了三年僧学,学什么呢?天天学唱赞子,学吹音乐。到了二十四岁去湖北归元寺受戒,那生活真苦,天天吃臭腌菜,我不怕苦,一定要常住、要讨单、要修行,结果逼着我念早晚课诵,但是没有人讲解。到了夏天教焰口,维那师是我受戒的大师父,规矩严得很,今天叫你背这一段,明天叫你背另一段,背不来打你两个香板,再叫你跪到凳子上念。教你唱,唱到明天,唱不好,还是要打要罚,结果内容一句也不懂。在湖北归元寺念藏经,不是念全部藏经,就念《, 金刚经》。做佛事,天天念《金刚经》,没人讲也不懂。可是我还有点善根,到受了戒,来了一个受戒的新戒,这一个新戒有点儿学问,他找不着人说话,碰到我,我们俩一谈,有点儿对头,这个人也不懂佛法,可是善根比我厚,他受了戒就到北京上藏文学院。我回到小庙,他寄了一本《大乘起信论》给我,一看书名不错,打开一点也看不懂,看不懂也要看,因为要学佛法。看到前面:「非为世间名利恭敬故。」这一句我看懂了,学佛法,不能贪世间的名、世间的利、世间的恭敬,我就从那儿种了善根。看到后面我解错了,要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正念真如,但是我根本不晓得什么叫真如?解不到那儿,我懂得直心,就是不要弯曲的心,要学佛法,你的心不要弯弯曲曲。我自己解释,学佛法怎么学呢?得学傻瓜,我自己下了个注解,所以最初我也是「轻浮之心,多诸巧见」的人,后来我硬学傻瓜,遇着「名」现前的时候,争名,让你争;遇着「利益」现前的时候,争利益,让你争。「恭敬」还没有遇到,这境界不懂,名利两个字我懂,不贪名、不贪利。我又加个注解,怎样学法?学吃亏。所以我从二十五岁那一年起就这样用功:要想修行,学傻瓜;要想修行,学吃亏。一直学到现在,觉得没有走错路。讲这些话是劝诸位同学用功,不要用分别心,不贪名、不贪利。名利境界现前,该我的名,被人家争去了,我学吃亏;利境现前,利养被人家夺去,我学吃亏,这样你就会修行用功。修行要老实,不轻浮、不巧见,这样就与佛道相近了,不然说得太玄、太妙,根本距离太远。长行文讲到这里,下面再说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金刚藏当知」,叫一声当机者金刚藏菩萨,你应当知道,「如来寂灭性」,妙圆觉性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未曾有始终」,始终是对待的名词,在时间性上才讲始终,有过去、现在、未来,在不生不灭的妙圆觉性里面,没有时间性,前面说「圆裹三世」,妙圆觉性哪有始、哪有终呢?
「若以轮回心」,假借用妄想分别之心,想来想去,「思惟即旋复」,这样的思惟不是正思惟,是妄想分别的思惟,圆觉性、寂灭性,都跟着你打转。「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你思惟来思惟去,研究来研究去,只能研究到轮回的所在,你逃不出轮回的圈套。因为你在那旋复,你在那跟着转,你怎样用功修行,也不能入到如来的妙圆觉大寂灭海。
前面金刚藏菩萨问:众生本来成佛,众生断无明以后成了佛,什么时候再当众生?下面的偈颂,佛答复金刚藏菩萨的问题。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譬如销金矿,它本来在矿里面就长成金,才叫金矿,金不是销镕出来才有的,要是没有金矿,怎么销镕也不成金子?
「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长行文没有这一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学大乘经往往落空,本来是佛,修什么呢?本来是佛,你只是理即佛;本来成金,你还是矿石。虽然本来成金,还得经过销镕、化炼,把石头沙子都炼尽才成金,这叫做理不碍事、悟不碍修。不要说你还没有开悟,就是大彻大悟以后,你悟的还是理,悟后还要起修。虽然它本来是金子,但是它还是金矿,得拿到化金炉里面销镕,把石头沙子镕化掉,就是烦恼无明都断尽,才能现出你的圆觉妙心。「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销镕以后的金子,成了真金之体,不会再变为矿石,所以成了佛,不会再生烦恼。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说了生死,证得涅槃;说凡夫修行,才能成佛,这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你学佛当然得先了解这些名相,众生根本不晓得生死之苦,也不晓得涅槃之乐,所以跟你说,要了脱生死之苦,要证得涅槃之乐。你是个薄地凡夫,要成佛,先从这里讲。但是你执着这些名相,就执着不消化,对待的假名言相,根本没有真实之体,只是虚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诘」就是问。你一思惟,一起分别心,一定落于幻化空花之相,何况你再问虚妄之相呢?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你拿分别妄想的心去研究圆觉,悟不到圆觉,证不到圆觉。你有能求的心,有所求的圆觉,还是错误。你先把分别妄想的心了脱,然后再去修圆觉才能证得,佛法难学就在这里,要理不碍事,事不碍理。金刚藏这一章讲完,下面讲弥勒菩萨章。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弥勒是姓,翻成中国话叫慈氏,他姓慈,名字叫阿逸多,《阿弥陀经》里面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当来下生成佛,就是这位菩萨。
我们中国供奉的脸肥肥、耳朵大大、大肚子,笑口常开的胖和尚,不是弥勒菩萨像,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像。因为布袋和尚临命终时说了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常不识。」我分身很多,时时刻刻示现给世人看,但是当时的人谁也不认识我。他说了这偈子就圆寂了,大家才知道这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就把布袋和尚相供奉起来。说这个作什么呢?我们认得那个胖和尚是弥勒菩萨就好,你到日本,供的弥勒菩萨是天人像,我们要是说那不是弥勒菩萨,人家听了见笑,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的兜率内院,当然示现的是天人相。我们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日本人不相信,说那是我们中国的故事。
「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是要请法,先行礼,下面开口请问。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弥勒菩萨先赞叹,请佛广为打开如来的秘密宝藏,就是请佛说闻所未闻的道理。「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让所有大众甚深的悟到什么叫做轮回,受生死轮转是果报法,怎么会受生死轮转?从你有思惟心起,在那儿打妄想、起分别,就是轮回的根本。现在甚深的悟到了,你在那边打妄想起分别,分别五欲六尘,要起惑造业;你研究佛法,用分别心,还是轮回根本。现在能分别什么叫做邪?什么叫做正?但是邪正二字,也有深浅的分别,都是信佛教,你一着了相,就落于邪;你一起分别心,就落于邪。「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佛布施的法,叫法布施,佛布施给我们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我们学圆教大乘,才不生畏惧。怎样会生畏惧?你不信佛,才劝你信佛;你不念佛,才劝你念佛;你不拜佛,才劝你拜佛。等到好不容易发了道心信了佛,也知道念佛,现在说无有佛道可成,你害怕不害怕!你说个佛的名字,就落于邪道,你害怕不害怕!现在听了《圆觉经》,得了「无畏道眼」,用不着害怕,讲到究竟的真理上,应该这样讲。
「于大涅槃生决定信」,如来所证得的涅槃叫大涅槃,于大涅槃生起决定的信心,涅槃翻成圆寂,圆满寂灭,前面说菩提涅槃都是幻化之相,都是空花结空果,你不能执着。这个时候生起决定信心了,因为大涅槃不许你执着,你一执着就错误了,所以在不执着上生起的信心,叫做决定信心。
「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再不要随着分别妄想往返旋复,再不会随着轮回的境界打转了。我知道学佛应该怎样学,《大乘起信论》叫直心正念真如,这里叫直心正念圆觉。你随着轮回的境界,起循环往复的知见,分别过来分别过去,都不出轮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前面是赞叹世尊跟金刚藏菩萨说法说得太好,我们都听明白,知道什么叫做轮回知见,但是听了佛跟金刚藏菩萨讲的佛法,还有些不了解的地方要请问,就是为初发心的菩萨,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圆觉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大寂灭海。要想到大寂灭海来游历游历。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圆觉经》是一章跟着一章,我们要是有所疑惑,菩萨都替我们问。前面说你想求如来圆觉,不要用妄想分别的心,什么是圆觉?什么不是圆觉?都是你的妄想…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