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你想求如來圓覺,要先斷輪回的根本。什麼是輪回的根本?金剛藏菩薩章沒有說出來,彌勒菩薩再替我們請問:想證得如來的妙圓覺心,想遊曆如來大寂滅海,要斷輪回怎麼斷?什麼是輪回的根本呢?
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
「于諸輪回有幾種性?」第一、先問生死輪回之法,輪回有幾種性?輪回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枝末問題是什麼?「修佛菩提幾等差別?」第二再問佛法,修佛菩提,還沒有成佛,在途中有幾種差別?再問第叁個問題:「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我們學佛菩提是學大乘法,不是學小乘法,小乘人了生脫死,超出叁界,他不管衆生。大乘菩薩得了佛法以後,要「回入塵勞」,塵勞就是凡夫衆生受勞碌之苦的六塵境界,學大乘法,先學佛發大悲心,得了佛法以後,要回到凡夫衆生的境界來度衆生,有幾種度衆生的方便法門呢?因爲衆生以差別爲性,衆生的根性不一,一個衆生一個性,拿一種佛法去教化衆生,決定不行,應該用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歸納起來,第一個問題,問輪回的根本,問輪回的差別性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學佛的弟子有幾種性?第叁個問題,要度衆生有幾種方便?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菩薩成佛之前,都發救度衆生的大悲心,惟願世尊不舍棄救世的大悲心。「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我都是爲衆生請問的:爲一切初發心的菩薩,尤其是爲末法的衆生。「慧目肅清」,「肅清」就是潔淨起來,要令他的智慧眼一塵不染。「照耀心鏡」,衆生的心,像大圓鏡子一樣,被分別妄想無明煩惱蓋覆生了垢,現在把智慧眼清淨,也把自己的心鏡擦抹幹淨。「圓悟如來無上知見」,如來的知見,不是凡夫的知見,不是二乘的知見,不是菩薩的知見,是無上的知見,圓滿悟得,開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是表示恭敬,請法要虔誠,世尊就跟他說法。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先贊歎他問得好。「善男子!」叫彌勒菩薩一聲。「汝等」,與會的大衆都是當機者,不是彌勒菩薩一個人,所以叫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能爲初發心的菩薩及末世學大乘的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衆生不知,連菩薩都不知,叫做秘密。「微妙」,很精微、很玄妙。請問深奧秘密玄妙不可思議的義理。
「令諸菩薩潔清慧目」,令初發心的菩薩,智慧眼「潔清」,就是前面的「肅清」。眼睛裏面一粒微塵都不能容納,有了微塵眼睛就要生病,這時要給它清潔,使它一塵不染。「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前面說要斷輪回根本,什麼是輪回的根本呢?你替他們請問,我要跟你解釋,能令末世衆生永遠斷除輪回。「心悟實相」,實相是無相之相,就是諸法的本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是真實之相,叫他們悟得無相之相。「具無生忍」,無生忍是專門名詞,一切法皆有生有滅,幻化不真實,等于虛空開花,虛空花滅,有生有滅、有生有死,這都是一切幻化之法。你要是悟了圓覺實相,對于無生法開了智慧,得了一種定力,得了一種忍,叫做無生法忍。忍是忍可、安忍,就是以前聽佛說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不能完全了解,這個時候完全了解了,叫忍可,這就是在無生法上開了智慧。了解一下又迷糊了,就是沒有得到住持定力,沒有得到安忍的功夫。安忍是安住不動,所以無生法,按菩薩的位子,你入了初住,就分證無生忍;登了初地,又再分證無生忍;到了八地菩薩,才究竟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不是佛給我們的,佛只是告訴我們是衆生本具的,這個時候開悟了,悟到本具無生法的智慧、無生法的定力,就是圓覺妙性本來具有。你替衆生請問:能令初發心的菩薩,以及末世求大乘的衆生得到利益,就是能悟到實相理體,能悟到本具的無生法忍,得到這個利益。「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們現在好好地聽,我將爲你們講。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大衆靜靜地聽,佛開示了。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今生當衆生,前生當衆生,再前生還當衆生,推不出開始,所以叫無始。說有個邊際,實際沒有開頭,叫做無始之際。
從無始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告訴我們什麼是輪回的根本?《圓覺經》前面講的道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都太高太深,普賢菩薩章說了四個次第:一、離幻境,二、離幻心,叁、離幻智,四、離幻覺,結論:「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還是叫你要頓超,一超直入就對了。普眼菩薩章告訴你從哪裏下手?持戒、修定、起觀慧,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還是顯得高深。金剛藏菩薩章,告訴你不要起妄想分別,妄想分別圓覺跟著你變成輪回法,你應該先把輪回根本斷掉,才真正找到下手的方法。什麼是輪回的根本,還沒有說出來。彌勒菩薩替我們請問,這時候才說到我們衆生份上,不高談理論,從事相上說起。因爲有種種恩愛貪欲,才有輪回。凡夫從哪裏流轉生死,從哪裏受輪回?先起愛心,你愛我,我愛你,這一愛就要你給我好處,我給你好處,這叫恩。得了對方的好處,受了對方的恩,就要報對方的恩,因爲要報恩,更要愛對方,這叫恩愛。恩愛從哪裏起?從貪欲心起,實際是指淫欲,從有恩愛、有貪欲,才有輪回生死。你根本不動恩愛貪欲之心,不起惑就不造業,怎麼受輪回的果報法呢?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種性」就是種類,假若世界上一切種類的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受生的方法不出這四種,「卵生」,如雞、鴨之類,先生蛋,然後才生小雞、小鴨。「胎生」,人是胎生,畜生牛、馬、羊、狗、貓都是胎生。「濕生」,由濕氣而生,由水而生,沒有濕氣就生不出來。「化生」,比方叁界以內,上二界不是因淫欲而生,都是從禅定化生。在欲界,夏天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不是由母蟬生出小蟬,是由土裏的蟲變化出來的小蟬,屬于化生。還有叮人的蚊子,不是由母親生出來,是由水裏面的小蟲變化出來的,這都屬于化生。
無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最初怎樣會受生死?「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正」作「成」字講,淫欲是生命之正法,怎麼成就衆生的生命?都是從淫欲造來,要是沒有淫欲心,根本沒有卵、胎、濕、化這四種衆生。「當知輪回,愛爲根本。」輪回的根本是淫欲,怎麼會起淫欲?因爲你有愛心,愛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愛心就是根本無明,叫做發業的無明,能迷妄認真,但是它還不能續諸生死。能令生死相續的是潤生的無明,枝末無明叫做潤生的無明,《直解》講這兩個名詞講得很清楚。怎樣令生死相續?不但今生還有來生,從無始劫來到現在,生死不斷?因爲外面有種種的欲境,包括六塵的境界,它能助發你的愛性,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男女對象就是淫欲之境。男的女的都是凡夫,本來內有愛性,男人見了女人,女人見了男人,見了欲境,把愛心助發起來,就造淫欲業。這叫做潤生死,就像在小樹上澆水一樣,叫做潤生,所以能令生死相續不斷。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前面說:「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生命。衆生執著有個我,裏面一個知覺的心,外面一個身體。先執著這個身體,愛這個身體,愛得最厲害,莫過于愛命。生命從淫欲而有,沒有淫欲不會成就生命;淫欲從愛心而生,沒有愛心不會有淫欲。「欲因愛生,命因欲有」,淫欲因爲有愛心才生,生命因爲有淫欲才有。
「衆生愛命」,在生死因果上講,生命從淫欲有,衆生沒有不愛生命的。「還依欲本」,「欲本」就是愛心,因爲生命是由淫欲而生,淫欲是由愛心而生,由愛心再生淫欲,由淫欲再結生命,所以生死相續不斷。「愛欲爲因,愛命爲果。」由愛心而生欲是因,結果成了一個生命。衆生愛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只要順他的妄心,他無不愛,這是廣泛的愛。粗重的愛:財、色、名、食、睡。愛財、愛色、愛名、愛吃東西、愛睡覺,這五欲之愛,愛得最厲害的莫過于色,色就是淫欲,男女之色,結果成就一個生命。他什麼都愛,愛命愛得最厲害!比方愛名、愛利,到生命危險時,名利他不顧了。家親眷屬、父母、兄弟姊妹、夫婦、兒女都是他愛的,但是都沒有生命要緊。等到大難臨頭要逃命,家親眷屬他都不顧。平常顧這個、顧那個,到危險的時候,什麼都不顧,他自己要逃命,就是他愛命愛得最厲害,這是衆生的結果。
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
這是煩惱起了差別,光一個愛的煩惱,還不會起差別的種性,爲什麼煩惱愛心起了差別呢?「由于欲境,起諸違順。」違背他的愛心,叫違境;順乎他的愛心,叫順境,跟他的愛心相違、相順。「境背愛心」,「背」就是「違」,境界違背他的愛心,生起討厭…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