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靈覺的心,在塵勞幻相之中,但是它的功用可以發出塵域之外。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凡夫爲煩惱所留礙,二乘爲涅槃所留礙,都是著相著出來的。凡夫,不執著煩惱,就不叫做凡夫;二乘,不執著涅槃,就不叫做二乘,所以煩惱與涅槃,你一執著,它就留礙;你不執著,它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前面叫做「寂靜輕安」,這裏叫做「寂滅輕安」。寂滅連靜相也要滅掉,都是幻化之相,前面兩個觀想都把它滅掉。寂滅這個名詞,梵語叫做禅那,翻成中國話叫靜慮,跟《圓覺經》講得不同,就叫做寂滅。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這個時候與妙圓覺性相隨順,寂滅、不生不滅的境界現前了。「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是自己的身心之相,達不到這個境界;「他」是指一切衆生的身心之相,也達不到這個境界。這就是像「器中锽,聲出于外」,一切身心之相,障礙不住靈心。「衆生壽命皆爲浮想。」一切衆生壽命相,又叫做壽者相,都是不實在的妄想,叫做「浮想」。
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解釋第叁種觀想的名詞,禅那翻成中國話叫做靜慮,跟前面講的功夫不一樣,而且下面講到二十五輪的時候,很多地方指靜觀,叫靜慮更不對,所以不能翻譯,要翻譯就翻成寂滅。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分開大類歸納圓攝起來,有這叁種方便行門。「善男子!此叁法門」,第一、奢摩他,第二、叁摩缽提,第叁、禅那。「皆是圓覺親近隨順」,這叁個行門,各自適合一類根機,實實在在這叁個法門,都是圓覺的親近隨順。你一用功就證圓覺,不叫你繞遠路,都是圓覺的親近隨順,就是已經走到城門口,再一邁步,就進城門。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也是十方如來的因地法行,如來是衆生成的佛,他的根性歸納起來,不出這叁大類,都是因這叁個行門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他的方便法門很多,他要度無量衆生,就有無量種種的方便,有同的、有異的,這個菩薩與那個菩薩相同,這個菩薩與那個菩薩不相同。但是歸納起來,都依這叁種法門爲根本方便,其他都是枝末方便。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這叁個方便,無論你用哪一個,因爲親近隨順,你只要精進用功,都能成就你的圓覺。這就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無論你從哪一個城門進來,結果都進到城裏面。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假若有人發心要修佛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你發心要弘揚佛的聖道,但是你沒有依著前面叁個法門來教化衆生。你依著四谛、十二因緣法門來教化衆生,結果很好,有百千萬億衆生,都成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你的功德沒有我們的功德大,「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前面開示這叁種法門,你都聽到了,「聞」就是聽,聽了相信,叫聞慧;聽了如實思惟,叫思慧;如是修行,叫修慧。「一剎那頃隨順修習」,不是長時間修習,很短的時間,一剎那頃中,隨順修習。你沒有違背教理,講到哪裏,你信到哪裏,這就是隨順修習用功,你的功德超過教化百千萬億衆生成阿多漢、辟支佛果,那個人的功德。因爲你種了成佛的種子,你去弘法利生,決定不會弘揚小乘佛法,皆能令衆生成佛。前面那個人,教化百千萬億衆生,證了阿多漢、辟支佛,沒有一個成佛,他入到偏空涅槃,掉到死水坑裏,就是禅宗說的:「死水裏面不藏龍」,永遠不會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
「威德汝當知」,威德自在菩薩,你應該知道。「無上大覺心」,就是無上妙覺心,也就是圓覺心。「本際無二相」,在圓覺妙心的本位上,沒有差別相,沒有兩個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隨順衆生的根機,就有無量數方便。「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把它歸納圓攝起來,便有叁種種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叁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锽。
「寂靜奢摩他」,這是第一種修止,「如鏡照諸像」,結果能得到十方諸佛的心,就像鏡子裏現出影像。「如幻叁摩提」,這是第二種,他修如幻叁昧,叁摩缽提。「如苗漸增長」,像土裏面種的種子生苗,菩提苗漸漸地增長。「禅那唯寂滅」,這是第叁種,修不生不滅的行門,是不生不滅的寂滅,不是小乘家的偏空寂滅。「如彼器中锽」,像樂器裏面的锽,聲音超出器外。
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這叁種微妙的法門,皆是圓覺的親近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十方如來因這叁種行門成佛道;一切諸大菩薩,將來也是依著這叁種行門成佛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這叁種觀想圓滿證得,叫做究竟涅槃,得了佛的大涅槃。
威德自在菩薩章講完,這一章是總開示叁種親近隨順的妙行,第一、奢摩他,第二、叁摩缽提,第叁禅那。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下面是辯音菩薩,替我們出來請問。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
先贊歎世尊說法說得好,「希有」,就是少有,聞所未聞,從來沒聽見過。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
歸納起來有這叁種法門,修行用功的時候,還要有方便,「此諸方便」,就是這叁種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一切菩薩于圓覺法門之中,有幾種修習?這叁種觀行,是一個人要修叁種?還是叁種人,一人只修一種?是不是有前、有後?叁種要依次第修,還是可以越級修呢?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問這些修習的方便,好令法會大衆和末法的衆生知道,使衆生開悟圓覺妙性是真實之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還是表示請法的儀軌、請法的恭敬,下面如來就開示了。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佛贊歎辯音菩薩。「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問如來修這叁種觀行的時候,是怎麼修?是一個人叁種觀行都要修?或是叁種人,各修一種觀行?或是叁種觀行依次第修,或是可以越級修呢?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下面佛就開示了。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叫一聲當機者辯音菩薩。「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先說根本道理,怕我們著相。一切如來圓覺清淨的妙行,怎麼叫做清淨呢?遠離諸相,才叫清淨。「修習」指所修習的法,「修習者」指能修習的人。沒有所修行的法,也沒有能修行的人,沒有能所之相,才叫圓覺清淨。「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一切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求大乘法的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還沒有證得圓覺之前,他修習用功,都是依著幻化之力修習。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這叁種觀門,交絡起來有二十五種圓覺的行門。圓覺清淨沒有相,這二十五種*輪也沒有相。這二十五種觀行,觀就是定,也叫定輪。「輪」字有二種義,一種摧輾義,輪就是車輪,輾平地上亂七八糟的東西。二種運載義,車有車輪,能運載物品、衆生,由此地到彼地。如來的法叫*輪,觀行也叫*輪,它能摧輾一切煩惱。你修這觀行能把煩惱摧輾掉,能運載你由凡夫位到佛位。雖然二十五種定輪都是清淨的,都是圓覺隨順,圓覺無相,定輪也不能著相。這二十五種定輪,是前面叁種觀門套起來的。叁種觀門,不是一個人修叁種觀門,一個人修一種觀門就可以,可以單修奢摩他、叁摩缽提,或者禅那。
下面第一大段,依奢摩他、靜觀爲首,交絡起來有七種。第二大段,依叁摩缽提、幻觀爲首,交絡起來有七種。第叁大段,依禅那、寂滅爲首,交絡起來有七種,共二十一種,加前面單修叁種,共二十四種,最後圓修叁觀,一共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就是二十五種觀門,都有一個名字,圓瑛法師《講義》都把它定成一個科目。這二十五個科目是依著圭峯大師《圓覺經》疏鈔抄過來的,是古人舉出來的二十五種譬喻。
現在就說二十五種定輪,因爲我眼睛看不見科目,不能講科,只好依文解義,把文消過去。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