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拿刀子刺你一下呢!你说身相是假的,打你一下,就假不了,没有打你,人家骂你两句就受不了,心里面就起了分别,虽然知道心是六尘缘影,心还是我的心。他说你的坏话,你听见还是起烦恼,因为客尘没有灭。
你要是用功修行,把身心客尘都灭掉,「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身心得一种自在的法乐,你不用功,不晓得身体之重,不晓得心里之烦。等到你用功,才知道身体这个臭皮囊一百多斤,你天天背着它走路,是多么苦恼!心里面你越叫它安,它越不安;你越不叫它打妄想,它越打妄想;身不轻,则心不安。
到这个时候,心里不动,身体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到天空那样的境界,叫做「寂静轻安」。从哪儿来的呢?这是内发的智慧,不是佛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定功,定功的前方便,叫做轻安,是内发的。
前面说你能自己内发般若智慧,就能得到真正的法乐,还没有得到轻安的享受,自在解脱,解脱自在,那都是法乐的形容词。怎么解脱?把身体粗重的烦恼解脱掉了,把心里烦动的烦恼解脱掉了。身体不重,变成轻的,心里面不动,变成安了,身轻心安,就是解脱、自在。佛法不尽讲空理,得兑现,你得脚踏实地用功,佛只是告诉我们他走过的路,不能替我们修行。这话跟诸位讲够多了,修行你自己修,才能得到真正的法乐。在家当居士没有修行,那真是可怜!他得去顾生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有了饭吃才能修行。他不是一个人吃饭,一大家人生活的重担,担不动也得担。我们出家人,上不养老,下不养小,就你一个人,吃大众饭,不要买米买菜,就有饭吃了,好修行!你以为有饭吃了正好睡觉,不要奔忙了!有生活了,还奔个啥劲?那么完了,刚才说千佛住世也没有办法,你的目的就是吃饭,那还有什么好商量呢?所以我们不要去奔忙生活,靠三宝加被,我们有饭吃,不好好修行用功,对不起自己的善根,你听到圆顿大教,开示得多清楚,你怎么不好好用功,打坐、修静,这有什么弄不清楚,你不修有什么办法呢?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三步功夫,第一步、内发智慧,第二步、内发轻安,第三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的心,跟你的心相通。所以前面我引证大珠和尚的语录:「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痴的人,求佛不求心。」天天去求佛,不知道求自己的心,求来求去佛还在心外。在佛门里学外道,心外求道,名曰外道。你求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无二无别,没有两个样子。怎么有两个样子呢?被无明烦恼障蔽到。这个时候用静功,把那一盆浑水澄清,跟十方诸佛的心相通了。
「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于我自己的心中显现出来,如镜中现出来的像。这个时候看见一个特别境界,不先给你说清楚,你打坐时,忽然有这个境界不知道是佛境、魔境?你修静功修到这时候,就是佛境现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便叫修止、修静,哪一个同学根性欢喜修静,就照这一段用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这是开悟以后,悟了理再修。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这是第二种,总摄归纳起来,有人欢喜修行,要弘法利生行菩萨道,先度众生,有这一种根性照这个修。「以净觉心」,他用所悟的清净圆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觉知自己妄心六识之性,及觉知六根、六尘,统统是幻化的。因为根、尘、识三法,都是从无明迷真如而生起,所以皆因幻化。
他明白这个理,「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即起诸幻智,以除无明之幻者。要行菩萨道,他就起幻化的行门,除一切幻化的境界。这就是前面普贤菩萨问过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怎么依着如幻的身心,来修幻行呢?「变化诸幻」,于是他就随众生的根机,变化诸幻之身,「而开幻众」,他要去教化众生,说如幻之法,开示如幻如化的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妄。」他起幻化的行门,得到一种轻安的境界,叫「大悲轻安」,他是由大悲心来行菩萨道,天天为众生辛苦,是由他的大悲心而起的菩提心。《普贤行愿品》有一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观众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起菩提心,就要讲经说法利益一切众生。他知道一切如幻如化,广设一切道场,安处一切徒众,开大道场,建大丛林。众生出家,有多有少,统统收来。不能出家的,先皈依三宝、受五戒,受在家菩萨戒,天天做如幻如化的事。古人说:「广开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开了道场,我知道就像水中的月亮,我还要广开,不但开第一个道场,还要开第二、第三个道场,就怕我因缘、福报不够开不了。像民国初年,有很多大善知识,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他去修鼓山涌泉寺,修好了就走,又到曹溪修六祖的道场南华寺,修好又走了,再去中兴云门,这就是给我们作榜样。还有一位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记载,他出家就到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上佛学院,天天吃臭冬瓜,真是苦得要命。他在那里住三年,毕业出来就修营口楞严寺,他是营口人,他要报地方恩,楞严寺修好,请人当住持,他就走了。再去修长春般若寺,修好了又到青岛修湛山寺,后来时局乱了不能住,才到香港。这都是给我们作榜样,「广开水月道场」,就怕没有因缘,有因缘你尽量去开。「大作梦中佛事」,菩萨修行如梦渡大河,梦中还要大做佛事,不做这个梦不会醒呢!你天天讲经说法,度如幻的众生,度来度去,自己得了利益,由大悲心而得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指修毗钵舍那,如幻三昧的菩萨,天天讲经说法,度如幻众生。他天天去做度如幻众生的行门,越做越多。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能观的智慧,不同于所观的幻法,这二句是先拂除幻法。他是悟净圆觉的人,知道一切幻化不实,他是观幻术的人,人家在变戏法,他在那儿看,他不是变戏法的人,也不是被变的戏法,他不跟众生一起幻化。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这不同于幻法的能观智慧,也都是幻化,这二句是拂去幻智。因为梦中的病是幻化,药也是幻化。能观的智慧,是对着幻法而成立,幻法既然已经没有,能观的智慧,哪里需要存在呢?如果仍存着能观的智慧,还是没有离开幻法。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幻相永离」,幻法、幻智永远离开。现在能观的智慧,和所观的幻法,都是幻化,也就是能所双亡,只有唯一绝待的圆觉真心。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这个譬喻真实在!菩萨所修的圆觉妙行,像种菩提苗,菩提苗得种在好的土里面,才能长出好的菩提苗来。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翻成「等至」,等持一切法,能至无上菩提。但是《圆觉经》讲的功夫,跟普通梵语的翻译不一样,所以圆瑛法师不翻译,他消文释义不消这句文,跟普通讲的等至不一样,他叫做「如幻三昧」。圆瑛法师《讲义》,还是用三个观行的名字,名字是圭峯大师取的,第一、泯相澄神观,把一切相都泯灭,把你的心神澄清起来,开发智慧,内发轻安,就与十方诸佛的心相通。第二、起幻销尘观,你起如幻的行门,结果把自己的尘劳烦恼消灭了。第三、绝待灵心观,绝诸对待,自己的灵性现前。就是把第三种归纳圆摄起来,下面解为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这也是悟了圆觉之理之后,悟后起修。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以净觉心」,你悟了清净圆觉之理的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不取着第二个观门,不取着幻化的三昧,也不取着第一个观门「奢摩他」,修止,这里叫做「静相」,前面两个观行都不要。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能了知的智慧,是罣碍;所了知的身心,也是罣碍。「无知觉明」,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身心,既然都拂除了,所以叫「无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现前。这时候,无知之圆觉妙明之心现前。「不依诸碍」,圆觉妙明,不依能所诸碍,不依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幻法诸碍,就是能观的智慧和所观的幻法,能所双亡,所以能超过碍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碍者与无碍者是对待的,这是第三个行门的高明,不但超过碍境,也超过无碍境,所以圭峯大师叫绝待灵心观,碍与无碍都要超过。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你所受用的依报世界,以及你正报的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他知道身心如幻如化,是一种尘劳妄想,可是我身心之内,有一个灵知灵觉的心。这就是第三种修禅那观的人,相是在尘域之中,等于器中锽,器是乐器,乐器中发出声音的东西叫做锽。例如:笙是一根一根小竹竿组成的乐器,里面有个小铜片,叫做锽。我学过吹笙,你把小铜片弄掉,吹不响了。钢琴里面有一个滑轮也叫做锽,这是个譬喻,锽在乐器之内,它的声音超出乐器外,不被乐器障碍住。笙里面锽的声音,不会被小竹竿给障碍,你弹钢琴,里面的锽也不会被钢琴障碍。「声出于外」,就是我们灵知…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