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拿刀子刺你一下呢!你說身相是假的,打你一下,就假不了,沒有打你,人家罵你兩句就受不了,心裏面就起了分別,雖然知道心是六塵緣影,心還是我的心。他說你的壞話,你聽見還是起煩惱,因爲客塵沒有滅。
你要是用功修行,把身心客塵都滅掉,「便能內發寂靜輕安。」「輕安」,身心得一種自在的法樂,你不用功,不曉得身體之重,不曉得心裏之煩。等到你用功,才知道身體這個臭皮囊一百多斤,你天天背著它走路,是多麼苦惱!心裏面你越叫它安,它越不安;你越不叫它打妄想,它越打妄想;身不輕,則心不安。
到這個時候,心裏不動,身體輕飄飄的,好像騰雲駕霧到天空那樣的境界,叫做「寂靜輕安」。從哪兒來的呢?這是內發的智慧,不是佛給我們的,這是一種定功,定功的前方便,叫做輕安,是內發的。
前面說你能自己內發般若智慧,就能得到真正的法樂,還沒有得到輕安的享受,自在解脫,解脫自在,那都是法樂的形容詞。怎麼解脫?把身體粗重的煩惱解脫掉了,把心裏煩動的煩惱解脫掉了。身體不重,變成輕的,心裏面不動,變成安了,身輕心安,就是解脫、自在。佛法不盡講空理,得兌現,你得腳踏實地用功,佛只是告訴我們他走過的路,不能替我們修行。這話跟諸位講夠多了,修行你自己修,才能得到真正的法樂。在家當居士沒有修行,那真是可憐!他得去顧生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有了飯吃才能修行。他不是一個人吃飯,一大家人生活的重擔,擔不動也得擔。我們出家人,上不養老,下不養小,就你一個人,吃大衆飯,不要買米買菜,就有飯吃了,好修行!你以爲有飯吃了正好睡覺,不要奔忙了!有生活了,還奔個啥勁?那麼完了,剛才說千佛住世也沒有辦法,你的目的就是吃飯,那還有什麼好商量呢?所以我們不要去奔忙生活,靠叁寶加被,我們有飯吃,不好好修行用功,對不起自己的善根,你聽到圓頓大教,開示得多清楚,你怎麼不好好用功,打坐、修靜,這有什麼弄不清楚,你不修有什麼辦法呢?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叁步功夫,第一步、內發智慧,第二步、內發輕安,第叁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的心,跟你的心相通。所以前面我引證大珠和尚的語錄:「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癡的人,求佛不求心。」天天去求佛,不知道求自己的心,求來求去佛還在心外。在佛門裏學外道,心外求道,名曰外道。你求自己的心,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無二無別,沒有兩個樣子。怎麼有兩個樣子呢?被無明煩惱障蔽到。這個時候用靜功,把那一盆渾水澄清,跟十方諸佛的心相通了。
「于中顯現,如鏡中像。」于我自己的心中顯現出來,如鏡中現出來的像。這個時候看見一個特別境界,不先給你說清楚,你打坐時,忽然有這個境界不知道是佛境、魔境?你修靜功修到這時候,就是佛境現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個方便叫修止、修靜,哪一個同學根性歡喜修靜,就照這一段用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這是開悟以後,悟了理再修。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這是第二種,總攝歸納起來,有人歡喜修行,要弘法利生行菩薩道,先度衆生,有這一種根性照這個修。「以淨覺心」,他用所悟的清淨圓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覺知自己妄心六識之性,及覺知六根、六塵,統統是幻化的。因爲根、塵、識叁法,都是從無明迷真如而生起,所以皆因幻化。
他明白這個理,「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即起諸幻智,以除無明之幻者。要行菩薩道,他就起幻化的行門,除一切幻化的境界。這就是前面普賢菩薩問過的:「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怎麼依著如幻的身心,來修幻行呢?「變化諸幻」,于是他就隨衆生的根機,變化諸幻之身,「而開幻衆」,他要去教化衆生,說如幻之法,開示如幻如化的衆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妄。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妄。」他起幻化的行門,得到一種輕安的境界,叫「大悲輕安」,他是由大悲心來行菩薩道,天天爲衆生辛苦,是由他的大悲心而起的菩提心。《普賢行願品》有一句:「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觀衆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起菩提心,就要講經說法利益一切衆生。他知道一切如幻如化,廣設一切道場,安處一切徒衆,開大道場,建大叢林。衆生出家,有多有少,統統收來。不能出家的,先皈依叁寶、受五戒,受在家菩薩戒,天天做如幻如化的事。古人說:「廣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開了道場,我知道就像水中的月亮,我還要廣開,不但開第一個道場,還要開第二、第叁個道場,就怕我因緣、福報不夠開不了。像民國初年,有很多大善知識,一位是虛雲老和尚,他去修鼓山湧泉寺,修好了就走,又到曹溪修六祖的道場南華寺,修好又走了,再去中興雲門,這就是給我們作榜樣。還有一位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記載,他出家就到甯波觀宗寺,親近谛閑老法師上佛學院,天天吃臭冬瓜,真是苦得要命。他在那裏住叁年,畢業出來就修營口楞嚴寺,他是營口人,他要報地方恩,楞嚴寺修好,請人當住持,他就走了。再去修長春般若寺,修好了又到青島修湛山寺,後來時局亂了不能住,才到香港。這都是給我們作榜樣,「廣開水月道場」,就怕沒有因緣,有因緣你盡量去開。「大作夢中佛事」,菩薩修行如夢渡大河,夢中還要大做佛事,不做這個夢不會醒呢!你天天講經說法,度如幻的衆生,度來度去,自己得了利益,由大悲心而得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指修毗缽舍那,如幻叁昧的菩薩,天天講經說法,度如幻衆生。他天天去做度如幻衆生的行門,越做越多。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能觀的智慧,不同于所觀的幻法,這二句是先拂除幻法。他是悟淨圓覺的人,知道一切幻化不實,他是觀幻術的人,人家在變戲法,他在那兒看,他不是變戲法的人,也不是被變的戲法,他不跟衆生一起幻化。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這不同于幻法的能觀智慧,也都是幻化,這二句是拂去幻智。因爲夢中的病是幻化,藥也是幻化。能觀的智慧,是對著幻法而成立,幻法既然已經沒有,能觀的智慧,哪裏需要存在呢?如果仍存著能觀的智慧,還是沒有離開幻法。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幻相永離」,幻法、幻智永遠離開。現在能觀的智慧,和所觀的幻法,都是幻化,也就是能所雙亡,只有唯一絕待的圓覺真心。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這個譬喻真實在!菩薩所修的圓覺妙行,像種菩提苗,菩提苗得種在好的土裏面,才能長出好的菩提苗來。
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梵語「叁摩缽提」,翻成「等至」,等持一切法,能至無上菩提。但是《圓覺經》講的功夫,跟普通梵語的翻譯不一樣,所以圓瑛法師不翻譯,他消文釋義不消這句文,跟普通講的等至不一樣,他叫做「如幻叁昧」。圓瑛法師《講義》,還是用叁個觀行的名字,名字是圭峯大師取的,第一、泯相澄神觀,把一切相都泯滅,把你的心神澄清起來,開發智慧,內發輕安,就與十方諸佛的心相通。第二、起幻銷塵觀,你起如幻的行門,結果把自己的塵勞煩惱消滅了。第叁、絕待靈心觀,絕諸對待,自己的靈性現前。就是把第叁種歸納圓攝起來,下面解爲禅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這也是悟了圓覺之理之後,悟後起修。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以淨覺心」,你悟了清淨圓覺之理的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不取著第二個觀門,不取著幻化的叁昧,也不取著第一個觀門「奢摩他」,修止,這裏叫做「靜相」,前面兩個觀行都不要。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能了知的智慧,是罣礙;所了知的身心,也是罣礙。「無知覺明」,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身心,既然都拂除了,所以叫「無知」。「無知」,無所不知,根本智現前。這時候,無知之圓覺妙明之心現前。「不依諸礙」,圓覺妙明,不依能所諸礙,不依能了知的智慧,所了知的幻法諸礙,就是能觀的智慧和所觀的幻法,能所雙亡,所以能超過礙境。「永得超過礙、無礙境」,礙者與無礙者是對待的,這是第叁個行門的高明,不但超過礙境,也超過無礙境,所以圭峯大師叫絕待靈心觀,礙與無礙都要超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你所受用的依報世界,以及你正報的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他知道身心如幻如化,是一種塵勞妄想,可是我身心之內,有一個靈知靈覺的心。這就是第叁種修禅那觀的人,相是在塵域之中,等于器中锽,器是樂器,樂器中發出聲音的東西叫做锽。例如:笙是一根一根小竹竿組成的樂器,裏面有個小銅片,叫做锽。我學過吹笙,你把小銅片弄掉,吹不響了。鋼琴裏面有一個滑輪也叫做锽,這是個譬喻,锽在樂器之內,它的聲音超出樂器外,不被樂器障礙住。笙裏面锽的聲音,不會被小竹竿給障礙,你彈鋼琴,裏面的锽也不會被鋼琴障礙。「聲出于外」,就是我們靈知…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