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41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不貪,命得活著,這就是衆生以無明爲主宰,什麼都可以舍掉,舍不掉他的無明,因爲衆生不知道命是假的,當成真的,他才執著。我們不曉得無明沒有自性,本體是空,所以被無明所轉,不肯斷無明。我們用功修行,不知道觀照無明,來破無明,以無明作主來用功,什麼時候能證到圓覺呢?可是無明最難斷,等于衆生不自斷命一樣。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當知!」怎麼知道你有我執呢?「有愛我者,我與隨順」,你本來有愛心要愛人,人家要是愛了你,你就跟他隨順。你沒有個我,怎麼跟人家隨順?這一試驗,就試驗出來有個我。再試驗一下,「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對方不愛你,就不是隨順者,你就憎惡、怨恨他,你沒有個我,怎麼恨?憎愛二境,就試驗你有憎愛二心,就證明你有我執。

  「爲憎愛心養無明故」,這就講到心裏了,你天天依著無明作主來用功,由憎愛心養你的無明,你依著憎愛心來用功修行,越養無明越高,越養無明越深。「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你用無明心來用功,來求證圓覺,怎麼能成就?

  講到這兒,我們要回光返照,聞慧要起思慧,我是不是天天生憎愛二心?天天生憎愛二心,你怎樣用功?不管你天天念多少阿彌陀佛,念多少觀世音菩薩,拜多少忏,念多少經,持多少咒。用功修行是要破煩惱、斷無明,才能證菩提、入圓覺。你以無明爲主宰,一著相,結果不是在用功修行,都在養無明,越養越高,越養越深,你用無明心來求道,才真正是可憐愍者!不懂佛法的人,他天天貪圖五欲之樂,起惑、造業、受報,因爲他不懂佛法。我們懂了佛法,五欲之樂不貪,要出家、要修行,五欲之樂沒有得到,天天修行用功,卻在養無明,你看冤不冤枉!大陸上佛門有兩句土話:「當法師的架子大,老修行的鼻子長!」這是經驗之談,講經說法的法師,不好款待,一聽說請法師講經都頭疼,招待不好,法師發脾氣,因爲講經的法師架子大!老修行不會講經,會用功,或者參禅,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者持咒,老修行的鼻子長,碰到他的身體,他不發脾氣,碰到他的鼻子,發起脾氣來,無明火燒了叁十叁天,怎樣跟他求忏悔,他都不原諒!當法師不是在講經說法,怎麼越講架子越大,架子大不是貢高我慢的煩惱嗎?我慢,是五種根本煩惱之一,你天天貢高我慢,不是養無明是什麼?越養架子越大,越養我慢越高,就是你在那裏養無明。老修行修行煩惱會減少,怎麼動不動就發脾氣?因爲他在養無明,越養無明火越大,發起來,你向他求忏悔,他還不原諒,你看看無明火多大?都是不會用功,真是可憐!所以聽了《圓覺經》,你反省反省,佛法聽了一年,是不是比沒聽佛法以前,貪瞋癡減少了一點?各人的煩惱不一樣,或者貪心重,或者瞋心重,或者愚癡心重。你的貪心重,是不是聽了一年佛法,貪心減少了一點,減少,那就進步了。越來貪心越大,這就顛倒了!你的瞋恨心重,動不動發脾氣,管不了自己。現在聽了大乘經,你求忏悔,再不要動瞋恨了,聽了一年,比去年瞋恨心減輕一點,這就進步了。你越來瞋恨心越大,這不是在養無明,是什麼?學佛法不要學顛倒,聽到這些經文,要聽到心裏去,要會用功,怎麼用功?天天修行,不要著相;不著相,還要天天修行,這樣就對了。你天天養無明,無明相續不斷,你修什麼法,求什麼道,皆不成就。

  所以修行要降伏憎愛二心,怎麼降伏呢?我們凡夫外面的境界要觀空,這個人可愛,我不要愛;這個人討厭,我不要討厭,慢慢會用功,就把心降伏住了。先伏後斷,能降伏住不起憎愛二心,慢慢就把生相無明斷掉了。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這裏講到迷智四相,前面起憎愛二心,以無明爲主宰,都是迷識四相,從凡夫的境界,講到二乘。大乘菩薩呢?大乘菩薩起了始覺智,他沒有究竟覺還是迷,所以《大乘起信論》始覺智,分四個階級:名字覺、相似覺、分證覺、究竟覺。他起了智慧怎麼還迷呢?這是講到高深的地方,末法時代的衆生,去佛漸遠,想親近善知識,親近不到,《圓覺經》看看你就明白了,不然得到一點小小的境界,就認爲你成佛了,不是打自己閑岔嗎?所以這裏說的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預先告訴我們,用功可能會起境界,菩薩的我相是什麼呢?他心有所證。你不用功則已,用功就有所得,就現一個特別的境界。譬如說我們念佛,要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樣子呢?按事相上講,一心不亂,不念自念,我沒有念,心裏好像有個錄音機,放出來阿彌陀佛的佛號,外面什麼境界都走不進來,打不了我的閑岔,這就是事一心不亂。念著念著,忽然間明白: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這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開悟了,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現前。這就有所證,你一起執著,就不對。但是凡夫執著慣了,得了好境界,參禅,坐了一枝好香,就認爲大徹大悟,這就是心有所證,這就是我相。你要是沒有個我,誰能證得?這個道理雖然高深,但是很容易明白,你要是沒有個我,哪有我所?哪有我所證的?你得有個能證的心,能證的心不就是個我。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善男子!譬如有人」,心有所證,證得我空,這是初步的境界,你的我相沒有斷,再給你說個譬喻你就知道。「百骸調適」,「骸」是身體,「百骸」就是全身,「調適」,很舒服。「忽忘我身」,忽然間把我的身體忘記了,他以爲沒有我了。

  「四肢弦緩」,忽然筋緊起來,雙手雙腳遲緩,手腳出了毛病。「攝養乖方」,平常你飲食起居,不調養飲食、睡覺不照規矩,就出毛病了。

  「微加針艾,即知有我」,「針」是中醫紮針,「艾」是艾灸,紮針講穴道,按身體的穴道紮針,紮錯了不得了。艾灸也講穴道,艾灸怎麼灸呢?譬如你的腿走路不方便,醫生叫你躺下來,把艾草揉碎,粗的莖不要,單要艾絨,把艾絨揉成藥丸,擱在生姜片上,貼在穴道上,點上火燒,這就叫灸法。

  現在考驗你有沒有我?紮你一針,你疼了;用艾點火,灸你一下,你疼了,知道有我。這是個比方,這就是說你用功修行,你有所證,證得我空,把我相伏住,我沒有斷,給你考驗一下就知道,你還有我在。「是故證取,方現我體」,這樣給你證明一下,叫你知道,你還有我體在,才能把我體現出來。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我們證得如來清淨涅槃,有所證,就有能證,有能證就是我相。所以真正證得如來的涅槃,他不會起我執,也不會起法執,我法二執都空掉,才能證得清淨涅槃。你認爲現在證得如來清淨涅槃,實際你是我執執著出來的,這就是有所證,一定有能證,有能證就是我相未除。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這是對待的名詞,對著我相,名叫人相,不是有一個人對待我,叫做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這是兩步功夫,人相是他悟到前面能證不對,因爲能證是我相未除。但是你心裏存著能悟之心,就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複認我」,你已經悟知能證之智,即是我相,便不再認能證之智是我。「所悟非我」,你既然知道所悟的能「證」之智,即是我相,不是我。「悟亦如是」,那麼能「悟」之智,也應該不是我,因爲能「悟」之智,了不可得。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你知道能悟之智,已經超過能證之智,可是你執著能悟之智,則變成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再進一步說,你的心乃至圓悟到涅槃,都是我相。前面你證得如來清淨涅槃,有所證必有能證,有能證就是我相。現在你悟到涅槃,也是我相。「心存少悟」,你心裏存了一點點悟在,悟的相沒有去掉。「備殚證理」,「殚」是盡,把前面有所證必有能證,有能證就是我相,那個道理完全悟盡。「皆名人相」,都是人相,因爲錯誤在心裏存了悟在。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第叁步功夫,你能「了」知前面的若「證」、若「悟」,都是不對,能「了」之智,爲以前的「證」、「悟」所不及,就是比前面的「證」、「悟」智慧高。然而此「所不及者」,便是衆生相。你的心裏用功到這裏,超過了第一步的「證」、第二步的「悟」,給它取個名字,叫做衆生相。衆生相費解釋,下面先說個譬喻,爲什麼超過前面兩步功夫,叫做衆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這個人他說:我是個衆生,那就知道,說自己是衆生這個人,不是我不是人。「雲何非我?」怎麼說他不是我呢?「我是衆生,則非是我。」他說:他是衆生,就不是能證之我,這就超過第一步證的我相。「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他既然說:他是衆生,就不是能悟之人,這就超過第二步悟的人相,所以給它取名叫衆生相。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