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菩薩用功用到第叁步,他明了第一步的證,叫我相;第二步的悟,叫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這個菩薩用功用得很高,他能「了」之智,超過前面「證」、「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名衆生相。」他不是我相,也不是人相,但是他心裏面存了一個所「了」,就叫做衆生相。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這是迷智的第四個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他用功再用功,精進再精進,到心裏面最高深、最精細的地方,認爲自己的心已經很清淨,心裏起了能「覺」之智。覺知前面存個「了」,還是要不得。「覺」是能覺,「了者」是所覺,覺知以前所了之衆生相,還是錯誤的。
「一切業智」,就是最細的一個智相,還是個相,就是叁細六粗的第一個相,叫做業相,業相就是生相無明,雖然是智,但是它還屬于業,叫「業智」。但是這個業智,只有能覺,已經沒有所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我們人人都愛命,什麼都舍了,舍不了命,命根你看見了嗎?誰也沒有看見,因爲人的命根,只有能覺,沒有所覺,人不覺知。就是起第四個「覺」,還是個業智,自己見不到,因爲這個相太細了。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用功用到這裏,能用智慧照見一切覺者,這個時候完全是覺悟的境界,超過前面叁步功夫,第一超過「證」,第二超過「悟」,第叁超過「了」,有「覺」還是塵垢,爲什麼還是塵垢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因爲你最後還有能所分別。上面的「覺」是能覺,有能覺有所覺,前面的證、悟、了,是自己所覺的。你現在有能覺,統統不離塵,所以還是塵垢,垢是染汙,你的圓覺不清淨。譬如:「金屑雖貴,入眼成塵。」我們人身上六根,眼根最清淨,一塵不染,不能放進一粒沙子,放進一粒很小的微塵,就受不了。金屑是黃金的細粉,雖然很名貴,把它放進眼睛裏,還是受不了,跟沙塵一樣。用功用到這裏,用到證、悟、了、覺,最高的覺,你存能覺所覺,還是塵垢,下面再說個譬喻,怎樣存覺,還是塵垢?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有一塊冰,我用熱湯來銷化。這一塊冰銷化就沒有了,沒有另外一塊冰,知道這塊冰銷化了,因爲總共只有一塊冰,銷化了就沒有冰了。
「存我覺我,亦複如是。」現在你要破「我」,人我執、法我執,這裏就是要破法我執,法我執還是「我」,你存「我」,你覺「我」,上面的「我」是所覺,下面的「覺」是能覺,你有能覺所覺,「亦複如是」,也和冰一樣,總共只有一塊冰銷了,哪裏另外還有一塊冰,知道冰銷呢?總共只有一個我,把我空掉了,哪裏另外還有知道空我的我呢?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一切聖果」,就是佛果。不是說你不用功、不修行,但是你不會用功、不會修行,雖然勤苦修行,經過很長的時間,都不出有爲法。有爲法,有所作爲,就是有爲的心沒有完全空掉,你終究不能成就佛果。毛病就出在你不明了迷智四相,就是證、悟、了、覺這四個相。這四個相是菩薩的境界,先說給我們聽。不說給我們聽,你難得小小的證得,就起執著,證,還是我相;悟,更深一步,還是人相;了證了悟的「了」,更高深,還是衆生相;最後一個「覺」相,高深到極點,還是壽命相。這是說到最高深的地方,我們學大乘法,你只要細心一思惟,很容易了解,因爲它都是塵垢之相。圓覺是清淨的本體,清淨本體上面放了「證」,放了「悟」,放了「了」,放了「覺」,堆了一堆好名詞,卻把清淨理體染汙了,這個道理很容易懂,我時常講,清淨的覺體,等于一面鏡子,我們起貪瞋癡、我憎、我愛,這是往上擦黑墨,要不得。證、悟、了、覺,是好的佛法,你起執著,還是個相。你現在不往鏡子上抹黑墨,往上面抹白粉,抹一個證,抹一個悟,抹一個了,再抹一個覺,你抹了證、悟、了、覺一大堆白粉,鏡子還是不清淨。所以不學《圓覺經》,你不了解最高四相,勤苦修道,終不成就。
「是故名爲正法末世。」末法時代的衆生,誰能修圓覺行呢?你想求圓覺,修的是正法,然而你不了四相,起執著,就是法執。你在正法之中,又變成末世,所以叫可憐愍者。不知道修圓覺行的人,不足挂齒,不要談他。修圓覺行,修末法時代的正法,因爲你不了四相,正法你又變成末法。
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如來的涅槃,是清淨的圓覺,沒有一點點相。你把四個相合起來就是我相,這叫做迷智四相,就是法我執。證、悟、了、覺合起來還是我相,你把它當成涅槃,不是正法的末世嗎?
「有證有悟名成就故。」你以前沒有證得,今天證得聖人的境界,今天開了悟,你執著有一個悟,你以爲成就如來的大涅槃,實際你還是執著一個我。
下面再說個譬喻,「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譬如有個人,把賊當成自己的兒子,那他家的財寶,能不失去嗎?他本來是賊,你把他當成兒子,家裏財寶都交給他,結果都被他盜光。你把我當成涅槃,怎麼能成佛呢?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恨,爲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這是對二乘講的開示,二乘超過凡夫,他怎麼落到二乘,不能成佛呢?因爲愛有深有淺,叁界以內都是凡夫,愛爲凡夫的生死本。欲界的愛,是愛淫欲、愛五欲。上二界的愛,是愛禅定、愛空定,你能說它不是愛嗎?所以前面說「棄愛樂舍,還滋愛本」,因爲你有愛,滋養你愛的根本,出不了叁界。大乘是講理的,講得最高最深最究竟,你愛涅槃,還不是我愛?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所以我愛是生死之本,你愛心沒有除掉,才愛涅槃。「伏我愛根,爲涅槃相」,你用功修行,把我愛根降伏住,你認爲清淨了,實際裏面潛伏有我愛的根,你卻以爲證得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憎愛二心是與生俱來的根本煩惱,凡夫的憎愛二心,是憎愛心外之境。現在你有憎心沒有除掉,你裏面有憎心,才會去憎惡、討厭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你愛涅槃,真正是愛根,那是真生死。「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先有愛後有憎,你不去斷除愛涅槃的愛心,別去憎惡生死,永遠得不到解脫,二乘人雖然證了阿羅漢、辟支佛,還是不能成佛。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爲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我法二執,「法不解脫」,就是法我執,爲何知道我對于佛法不得解脫呢?
「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不說當時的菩薩,單開示末世的衆生,因末世的衆生去佛太遠,親近不到善知識,所以《圓覺經》詳細說明末世衆生都起惑造業,哪有一個修習菩提的呢?「習菩提」就是修菩提,「以己微證爲自清淨」,末世衆生,沒有佛在身邊,也沒有善知識在身邊,自己修行用功苦修,小小一點證得,就以爲得了清淨圓覺。
這樣的人我碰見不少,比方參禅的人,用功見到特別的境界。在禅堂叫坐一枝好香,禅堂的香,短的叁刻鍾,長的五板香,一點叁刻鍾。止靜,叁板一鍾,叩叁槌木魚止靜,一槌引磬開靜,不要說坐一點叁刻鍾,就是坐一點鍾,也是時間很長。碰!碰!碰!叩叁槌木魚,止靜了,這一止靜自己就入定。當……一槌引磬開靜,剛剛止靜,怎麼就開靜了?這就是有微證,你證得時間相空,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個時間,一枝香、一點鍾,剎那之間過去,就以爲了不得,自己參禅開悟了。這樣的同參,我碰見很多,都是生自己的障礙。你坐了一枝好香,就以爲開悟,你第二枝香還有這個境界嗎?在禅堂,還有句話叫做透消息,給你透這麼一點消息,告訴你時間性是空的,不是你真正證得的功夫。你每一枝香都是這樣,才是得到了功夫,沒有得到功夫,起執著就不進步了。末法時代修習菩提大道的人,小小一點微證,就以爲得了清淨的圓覺。
「猶未能盡我相根本」,他的我相的根本沒有斷盡,他已經得到清淨的境界,怎麼知道他還有我相沒有斷呢?考驗考驗他,前面那個人,百骸調適,忽然忘了我,他以爲沒有我了,紮他一針,艾灸一下,耶!痛,不是我是誰?你我完全存在,怎麼考驗呢?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譬如他是參禅的,有一個人贊歎他:「哎呀!你參禅太好啦!明心見性,頓時就成佛道。」他心裏生歡喜,就覺得這個人真正有善根。「好啊!你也跟我參禅好不好?」就要度他。「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假若來了一個人,這個人不順人情,看見他在參禅用功,說:「哈!這是末法時代,你還參禅用功?自己著了魔還不知道呢!」毀謗他所得的法,他當時就生了瞋恨。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有人贊歎你,就生歡喜;有人毀謗你,就動瞋恨,裏面不是有我嗎?這就是紮你一針,艾灸你一下,我相就現出來,所以你就曉得,你的我相沒有除掉,而且堅固執持著。「潛伏藏識」,你用功修行,怎麼有微少的證得呢?是你…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