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吐出來的口水,就是「唾」,再詳細的分成津液、涎沫。「痰、淚、精氣」,你咳嗽吐的叫痰,眼睛流的水叫淚。精氣,就是精液。「大小便利」,大便、小便。「皆歸于水」,這些有水性的東西,都歸于水大。「暖氣歸火」,身體上有暖氣,歸于火大。「動轉歸風」,出入的鼻息、四肢會動,都屬于風大,你的一只手、一只腳不會動,叫中風,就是風大出了毛病,所以身體能動轉,屬于風大。「四大各離」,你把身體分成四大分,把它分離開了。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修觀想,是自己提出疑問,自己追究,在中國禅宗叫參話頭,你提出來問:現在的身體,你當成是真實的,佛說是幻妄的,現在你知道幻妄不實在,我這妄身應當在哪裏呢?這叫做析空觀,析是分析,把它分析開來觀想,身體在什麼地方?把身體觀空,這就是我們初發心的凡夫一個下手處。前面說:妄認四大爲自身相,應當遠離幻境,身體也是幻境,就這樣遠離,這是對初發心的菩薩修大乘行,開示權巧方便的下手方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你今天這樣觀想,明天也這樣觀想,你畢竟知道身體當體就是空的,這叫體空觀。體是體會,不是像西醫給你解剖,把你的身體解剖成四大分。佛學是心裏觀想分析,分析好了,你一體會就知道,叫體空觀。你應當會知道,沒有實在的身體,沒有本體自性。「和合爲相」,既然沒有身體,怎麼現出來一個身相呢?是四大種和合起來而有的假相,不能說沒有身體之相,但是身體不是真實的。「實同幻化」,跟會幻術的人念咒語,變化出來人一樣,不但會動、會做事、也會說話,你看像真的,是幻化出來的,當體就是空,就這樣觀想,叫「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下面再觀妄心,「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身體觀空,我還沒有空,因爲裏面還有一個能執著的心在。這是什麼心?叫六識,得有六根,才能生出來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由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間才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個識就是我們的心相。
「四緣假和」,一切法從因緣生,由四大種合成身體的因緣,叫做「四緣」,我的身體是由四大種的因緣假合起來。「妄有六根」,六根生在我身體上,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所以雖然有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有,是虛妄而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中」作「內」字講。「六根」,身體上的六根。「四大」,這是外四大,是外面六塵境界的四大,不指身體的四大。裏面的六根,外面的六塵,也是四大種生出來的,內外合成。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虛妄而有心相,就是前面說的六塵緣影,這裏翻成緣氣,它不散滅,積聚起來有緣氣,是虛妄而有的。「似有緣相,假名爲心。」「緣」是緣慮,攀緣思慮,能攀緣思慮外面六塵境界的相,緣氣積聚起來,好像有一個相,假名字叫做心,實際沒有心。
佛教講的心,就是六識心。六根對著外面六塵,生起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實在就是第六識,因爲前五識只能緣慮現境,不能分別,眼能觀色,是什麼色分別不出來,但是沒有眼識不行,沒有眼識像瞎子,根本看不見,還分別什麼?眼識只是見色的助緣,得有第六識跟它同時而起,叫同時意識,他才能看見色法。耳識緣于聲塵,有耳根才能發耳識,發出來耳識才能緣慮聲塵,聾子因爲耳根壞了,沒有耳識起作用,所以聽不見聲音。是什麼聲塵,得第六識跟耳識同時而起,才能聽見聲音,分辨是法師在講經,或是在打鼓、打鍾,分別是第六識的同時意識。但是沒有跟前五識同時起分別作用,單單一個人起分別打妄想,叫獨頭意識。雖說是六個識,實在功能最強的是第六識妄想心。第六識是前面說的六塵緣影,是攀緣六塵落下的影子,這裏說是緣氣,有一個氣體跟著,不屬于色法,不是我們心髒的肉團心,肉團心屬身體的一部分,屬于色法。
講到這裏,你就把身體觀空,把心觀空,下面再叫一聲當機者。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妄心還沒有觀空,還得進一步觀,要是把外面助緣六塵取消,沒有六塵根本不能生起緣氣,因爲攀緣思慮六塵落下來影子,好像有個東西,要是沒有六塵,根本不會有思慮的心。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這是外四大,身體以外的六塵,也是地、水、火、風合成的。你把四大分解,跟分解身體一樣,作析空觀,把外面的六塵,四大種分解開,沒有六塵實體可得。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在這個中間,裏面能緣的六識心,外面所緣的六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你再去觀察六塵緣影的影沒有了,緣氣的氣也沒有了,究竟沒有能緣之心可以令你見到,觀到這裏才把心觀空。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彼之衆生」就是發心修圓覺行「恒作是念」的這位衆生,他在作觀想,把幻身觀空,身相滅了;再觀幻心,幻心也滅了。「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它們是彼此對待生起的,前面說:「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沒有幻化的六塵,根本沒有幻心;要是沒有幻心,根本不知道有外面的幻塵。道理得按次第說,實際是頓時生起,彼此互相爲助緣,沒有外面六塵,不能生起六識;沒有六識,不知道有外面的六塵。這樣觀想,把能攀緣思慮的幻心滅了,幻境也滅了,沒有幻心,誰去分別幻境?
「幻塵滅故」,這個時候再觀察普賢菩薩章叁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先滅幻境,這裏先空身體,身體對著心說,它還是個境界。第二個次第,遠離幻心,第叁個次第,遠離幻智。「幻滅亦滅」,幻滅就是指幻智,所觀如幻之身、如幻之心都滅了,能作觀想的幻智也滅了,因爲病好,藥不要了。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這個時候能觀想的智慧心空掉,這個人還在修觀想,有個圓覺心在支持他,圓覺心不是幻化的,不是幻化的就不滅。下面再說個譬喻,「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古時的銅鏡上面生了鏽,照人照物照不清楚,你把鏡子上幻化不實的塵垢磨滅,鏡子本來有光明,不是你磨出來的,塵垢磨盡,光明就顯現了。這時候圓覺妙心顯出來,智慧統統顯出來了,所以修行是滅除幻化的塵垢,圓覺妙心本來有,圓覺妙心具有的智慧光明,也是本來有,不是你修的。好像磨鏡子是磨垢,要是不具足光明,它不叫鏡子。古時候有個譬喻,「磨磚作鏡」,你磨磚頭,怎麼磨也不會磨成鏡子,因爲它沒有光明。既然叫鏡子,它有本體、有光明,不過現在有塵垢看不見光明,把塵垢磨盡,光明就現出來了。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先把身觀空、心觀空,身心等于鏡子上生了垢,垢是幻化不實在的東西。「垢相永滅,十方清淨。」身、心這兩個垢相,障礙到我們的圓覺妙心。圓覺妙心本來遍滿十方界,現在我們看不見遍滿十方界的真心妙性,就是執著有我的身體、我的心,被這兩個東西障蔽到了。把執著身心的妄念去掉,圓覺妙心馬上現出來,遍滿十方界,一點染垢都沒有,它本來十方都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暎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再說個譬喻,圓覺妙心怎樣生出來差別相?譬如摩尼寶珠,它是清淨本體,一點顔色都沒有。隨著五方,現出來五種顔色,這五種顔色就譬喻五趣衆生。六道,把阿修羅道分開叫五道,五道的衆生各有身心,人道是什麼樣子?天道是什麼樣子?愚癡的人認爲是真實有的,他認爲磨尼寶珠實在有五種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這個圓覺,聽過《大乘起信論》,就知道叫做真如。真如有兩種義理,一種不變,二種隨緣。它本體不變,但是能隨衆生之緣,而現其相。「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圓覺之心,本來是清淨之性,它能隨衆生之緣,現出各類身心之相,隨著天上的衆生,現出來天上衆生的身心;隨著人道的衆生,現出人道的身心;隨著畜生道的衆生,現出畜生道的身心;隨著餓鬼道的衆生,現出餓鬼道的身心。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愚癡的人認爲淨圓覺心,實在有身心之相,等于愚癡的人認爲摩尼寶珠實在有五種顔色,也是這個道理。
前面第一章文殊師利菩薩章:「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好了,大乘頓超法門,要上根才夠得上,中下根則不行,于是第二章普賢菩薩請問佛,一定要說方便、漸次。世尊慈悲,有問必答,就說了四個漸次,裏面含了一個方便。第一個漸次,遠離幻境,你要遠離一切幻化的外境,幻境是無始劫來執著慣了,怎麼能遠離掉?得加方便,你要堅故執持遠離心,才能遠離幻境,不然五欲六塵的境界,你怎麼能離開呢?第二個漸次,要遠離幻心,第叁個漸次,要遠離幻智,離境、離心要用智慧,但是你執著智慧還是錯誤。第四個漸次,要遠離幻覺,有了智慧就證得圓覺,但是你證得圓覺,不能執著,你說有覺,不對;說無覺,也不對。這裏先離開有覺,說…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