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40

  ..續本文上一頁就不高興,你就知道這是無始劫來的執著。

  這四個相都是妄想出來的,本來沒有,本來空,他執空爲有,這就是四個顛倒相。把這四個顛倒相合起來就是我執。本來沒有我,妄執有我,執四顛倒爲真實的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要是順著前文講是「憎愛二心」,這裏講「憎愛二境」,因爲境界都是從心裏生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境界都是《大乘起信論》叁種細相:業識、轉識、現識,這叁個細相都在心裏,可是有了現識現出相來,就變到心外去了。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們唯識變現的,但是衆生不知,他裏面執著一個我,外面執著一個我所,就是我所有。外面五欲的境界,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愛;不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憎。眼睛看見色,順他的妄想心,他認爲是好色,就起愛心;不順他的妄想心,他認爲是惡色,就起憎心。耳朵聽見的聲音,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愛;不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憎。如此類推,五欲六塵的境界,合起來就是憎愛二境。這就是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我,又執著外面有實實在在可愛的境、可憎的境。

  初聽大乘佛法聽不懂,聽習慣了很平常,除了心沒有外面的境界,你把這些名相聽懂了,要深一步研究。聽懂了是聞慧,深一步研究要起思慧,爲什麼境界由我的心生出來呢?這樣追究一下,就追究到你心裏去了。外面的境界沒有可愛、不可愛,可愛、不可愛是由你心裏起的分別。比如同是一個人,你認爲他可愛,就變成你的愛境;你認爲他很討厭,就起憎惡心。實際是你心裏面有憎惡心,外面還是那一個人!所以外面的境界,完全是由我們的心生出來的。再拿社會來說,社會上的人穿衣服,時常變顔色、變花紋,今年流行什麼顔色、花紋,你看人家都穿這種衣服,就起了愛心,你認爲這種顔色、花紋很可愛,就認爲去年的衣服不合時代、不流行,覺得那些衣服討厭,這就是境由心生。境界沒有憎愛二境,是心裏有憎愛二心,你把憎愛二心降伏住,境界不是沒有憎愛二境了嗎?所以我們修行用功都從這裏開始,不然,大乘佛法聽了再熟,這些名相都懂,沒有聽到心裏,不能降伏煩惱。煩惱先伏後斷,伏都不能伏,還能斷嗎?再接著講,因爲起了四個顛倒,這四個顛倒合起來就是個我執,心裏面有了我執,外面就生出來憎愛二境,「便生」二字你要注意,是由你心裏生出來的。

  「于虛妄體重(ㄔㄨˊㄥ)執虛妄」,你認爲有個真實的我體,結果是虛妄不實的,由虛妄不實的我體起分別心,生出來憎愛二境,憎愛二境是虛妄的,執著當成真的,這就是虛妄上加虛妄,心裏面的虛妄是我,外面的虛妄是境,于是越來妄想越深。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兩個虛妄相依起來,由虛妄之體,執著起來虛妄之境;由虛妄之境,再資發你虛妄之心,于是這二妄相依,屬于起惑,起惑要造業,可愛的境界,我要取得;憎惡的境界,我要除掉。于是要造業,一造業就生出來虛妄不實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本來沒有我,你執著有個我;本來沒有外境,你執著有個外境,這就迷惑,起惑就要造業,造了業要受報,流轉生死,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衆生在這個圈套裏面出不去。在流轉生死,你還起惑,起惑還要造業,造了業還得流轉下去,盡未來際永遠沒完沒了,這叫做惑、業、苦叁法流轉,就是苦報。惑業苦叁法流轉,只有叁個法,叁個法都是虛妄的。你把它觀空,不是天下太平了嗎?但是衆生觀不空,起惑、造業,受流轉生死的苦果。「妄」字是釋迦佛加上的,叫我們警覺,實際衆生根本不知道是虛妄的。如果知道是虛妄的,又何必造業呢?他不造業,還受什麼流轉之報呢?《圓覺經》要叫我們成佛,從凡夫的性說起,處處加上一個「妄」字,處處叫你開悟。你知道圓覺的心清淨,怎麼會染汙呢?就是你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我,再執著心外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境界,這樣清淨圓覺就染汙了。

  再講到爲什麼迷悶不入,想開悟,悟不了呢?再由凡夫,講到二乘的境界。「厭流轉者,妄見涅槃。」二乘人看見生死流轉太苦了,厭惡流轉生死,要了生脫死,他就取得一個涅槃。他不曉得涅槃跟生死,是對待的假名言相。前面講到,「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生死是假的,等于作夢;證得涅槃,還是假的,等于作夢。但是凡夫不知,二乘人也不知,妄見一個涅槃可得,于是他要厭惡生死,要求證涅槃。

  佛答複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叫我們明白,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圓覺自性,圓覺自性本來清淨,何因緣故把它染汙了呢?你先執著一個我,再執著一個我所。我所就是外面我所有的可愛、不可愛境界,就造業、受報,這樣把它染汙了。二乘人高明一點,妄見生死,再妄見涅槃,本來沒有涅槃,妄見涅槃,圓覺自性還是不清淨。到「妄見涅槃」這裏,佛答複他,何因緣故,不能入清淨圓覺?下面兩句是結詞,就是佛答複第二個問題,怎樣不能入清淨圓覺,想悟不能悟入,想證不能證入?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他怎麼迷悶不入呢?起了虛妄的知見,本來虛妄不實的境界,他都當成真實的。凡夫執著生死,二乘人執著涅槃,一起執著,想悟清淨圓覺,不能入了,下面解釋爲何不能入?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再反過來解釋,你說圓覺妙性本來都有,怎麼迷悶不入?圓覺清淨自性沒有分別,不是清淨圓覺拒絕你,把門關起來,不讓你進去。「諸能入者」,包括凡夫、二乘。不是凡夫、二乘人要入圓覺,圓覺不叫他入,清淨圓覺沒有相,沒有生死之相,也沒有涅槃之相,它才叫清淨;也沒有出相,也沒有入相,它才清淨,不是圓覺拒絕你不要入。那麼怎樣入?怎樣不入呢?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消這兩句文,可要注意,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要負責任,看了好多種注解,看過圓瑛法師的《講義》、憨山大師的《直解》,跟我體會的意思不大一樣,心裏不踏實。我又看圭峯大師的疏鈔,找出根據了,「有諸能入」,有能入的那個人,才入圓覺,就是你有能入圓覺的本事,你才入圓覺。「非覺入故」,既不是圓覺拒絕你入,也不是圓覺牽引你入。圓覺是個理體,它沒有出入之相,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入圓覺呢?「有諸能入」者,有信、解、行、證本事,就是依著前面的開示,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一定能入圓覺。信、解、行、證,不說證,證就是入了,信解行等入圓覺。看谛閑大師《講義》,更找出根據,「有諸能入」,是有能入的人,這個人有入圓覺的本事,什麼本事呢?圓修叁觀,就是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能圓修叁個觀而不著相這個人,是個能入者,一定入圓覺。「非是覺入」,是這個能修行的人能入,不是圓覺把他牽引進來。就是你不入圓覺,或者你入圓覺,入不入都跟圓覺沒有關系。不入是你自己著了凡夫相,著了二乘相,凡夫著生死的相,二乘人著涅槃的相,都不能入。你是大乘權教菩薩,你修叁觀,著了叁觀的相,也不能入。修叁個觀想,無論你單修一觀,或者圓修叁觀,而不著相,都能入圓覺。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衆生怎麼迷悶不入呢?你動念,想入圓覺,迷悶不入;你息念,想入圓覺,也是迷悶不入。動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圓覺本來沒有念,並不是息念沒有念。息念,是動了念才息念,圓覺根本沒有動念,也沒有息念,它是清淨圓覺,所以凡夫動念迷悶不入,二乘息念也迷悶不入。

  進一步解釋,凡夫天天打妄想、動念頭,當然不能入圓覺。二乘人要息滅念頭,修滅盡定,一念不生,灰身泯智。灰身,證得四果的時候,覺得身體很討厭,入了叁昧,放了叁昧火把身體燒掉。泯智,能證四果的智慧,也把它滅掉。這個衆生沒有了,歸入偏空涅槃,二乘人以爲他得了大涅槃,那叫「息念」。凡夫你動念,迷悶不入;二乘你息念,也迷悶不入,不是圓覺叫你迷悶不入,是你自己迷悶不入。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這再推到你無始以來,妄執有我,因爲由你無始以來本起的生相無明,最初生起的無明給你作的主。「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你動念是怎麼動的?由你根本無明動的,根本無明,無始以來就起的,說個一念妄動,起了無明,一念從什麼時候妄動?還是無始。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當凡夫,凡夫就有無明,無明無始,無始以來本起的生相無明,就是《大乘起信論》叁細六粗九個相,第一個相業識。由業識、轉識而現識,這叁個細相還是八識的本體。再轉到智識、相續識,轉到心外去,變成心外的境界。可是爲己作主的主宰,在衆生份上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它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生死流轉就是無明,第八識就是本起無明,替你作主。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衆生有的是生盲,生出來就是瞎子,天地日月都看不見,五顔六色怎麼分辨?我們衆生的眼睛不好使喚,生來就沒有智慧眼。「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因爲生無慧目,我們身體的性,我們心裏的性,都是虛妄之性,不是圓覺之性。虛妄己性,統統是由根本無明,再起枝末無明,這麼起出來身相、心相,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統統是無明,但是衆生不知道。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譬如有個人五欲六塵,他都貪心執著,但是沒有執著自己的命厲害。拿佛經來對照,你看見社會上貧苦下賤的人,已經沒有人生的樂趣,但是依然愛他的命,他不肯死,要活下去。命就是他的命根子,所以什麼都…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