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與正義——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
昭慧法師主講
釋果定整理/釋傳法潤稿
前言
個人對天主教充滿著感情。在我讀高中時,叁年都領聖家堂的獎學金,也參加過天主教莊嚴的彌撒。十多年前到輔大教書,在那裏遇到許多令人尊敬的神父與修女,當然也包括時任訓導長的洪總主教。特別是,總主教曾向教友指示:天主教應該是“爲弱勢與窮人奉獻的宗教”,教育工作者應該秉持這樣的理念,把弱勢的孩子帶過來教導,而不是一味追求卓越。這一點讓我更加地佩服!我十分認同這個觀點,自己也深刻地反省,佛教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應謙卑地向天主教學習“協助最小兄弟”的精神。
一、系統理論
1. 基礎原理——緣起:世間一切現象依因待緣而生起。
2. 倫理精神——護生:依“自通之法”,體念緣起法的相關性與平等性而護念衆生。
3. 實踐綱領——中道:依見聞覺知的有限因緣,無私地作相對最好的選擇。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慈悲與正義”。簡單的說,佛陀的證道來自對生命的探索,佛陀從探索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加以分享。佛陀修道追求的是解脫苦難,不但自己解脫苦難,並幫助其他生命解脫苦難。而要朝向這目標修道成功,其基礎原理就是“緣起”。
什麼是“緣起”?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衆多因緣條件聚合乃至互相製約,所産生出來的結果。這是佛陀所體悟的世間法則,這是實然的法則。一切都是因緣所和合,就像這次的盛會,因于洪總主教“宗教交談”的理念,還有很多的因緣和合,而使我們聚在一起,促成了今日的盛會。
佛陀所體悟的“緣起”法則,運用到我們的身心,有什麼樣的啓發呢?簡單地說,就是把握住一個要點──“護生”的倫理精神。但是,既然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生命衰敗凋零不也是因緣離散的必然法則嗎?緣起跟護生有什麼必然關系呢?
天主教“愛”的教義很清楚:天主創造人,天主愛人,人要回報天主的愛,所以人要發展人的靈性,愛鄰人乃至敵人,因爲那些人都同樣是受造的兄弟姊妹。但是就佛教來說,你如何從“實然”的緣起事理中,解釋護生的“應然”?爲什麼我們要護念生命?這是因爲,每一個生命都有本能的求生意志,而且本能地尋求快樂,回避痛苦。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能力──自通之法,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感受能力,能體會別人同樣怕痛怕死的感受。我們不喜歡痛苦與死亡,所以也不要加諸別人身上,甚至還要幫助別的生命免于死亡與痛苦的恐懼。
就佛法來分析,每一個生命看起來是獨立的個體,但它不是絕緣體。每個生命之間,其實有很多管道,處在跟其他生命互通的狀態。我們的五官、九孔七竅,都在面對這個世間,這個自然的通路,原則上是每個人都暢通的。但是這自通之法,也有各別的差異。例如聖人,可以無私無我地將自己奉獻給衆生。像神父、修女,一輩子離鄉背景,離開自己的家人,去擁抱與疼惜那些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乃至其他國家的弱小兄弟,是這樣的愛德深厚!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他們做到了。又如,有些惡魔簡直殺人不眨眼,他們的自通之法又在那裏呢?所以,差異性還是要給予解釋的。如何解釋?依然要用“緣起”法則來解釋——共通性用緣起法來解釋,差異性還是用緣起法來解釋。差異性來自個人的修爲,越是淡泊于自我,超拔于自我,那麼他與其他生命間的通路就越是敞開,他對別人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就越強,以此而慢慢地進階到聖者“無我”的修爲。
另一種差異性則是來自彼此的關系。假使對方是你親愛的人——我的父母、兒女、妻子、丈夫,那麼彼此會有更流暢的互通管道,因此你對他感同深受的能力,會比對別人更爲深切,甚至有時會出現“心有靈犀”的現象。就像這次八八水災(莫拉克臺風),原本兄弟一起逃生,但兄長想到媽媽還在裏面,又跑了回去,瞬間被土石流吞沒了。你看,怕死是一種本能,可是那一瞬間,孝子會忘記怕死這件事,全心全意挂記他的媽媽。
火場中也常看到,媽媽一知道孩子還困在火場裏,就不要命地進到裏面相救,這種自他互替的通路,竟可透過特定的親愛對象而完全打開。在這打開的過程中,把注意力從自己轉向對方,而全然忘記了自己。總之,“自通之法”,這就是心靈面對生命苦樂可以感同身受的能力,可以因修爲不同或對象不同而呈現極大的差異性。而“護生”的道德情懷,也就依此擴而大之。
當然,我們不可能對全天下的人都加以救護,因爲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那麼,在有限的因緣條件之下,如何實踐護生的倫理精神?其實踐的綱領就是“中道”。什麼是“中道”?第一,要“無私”,待人處世不可有偏私、循私的立場;其次,面對事情要把握住重點,這就是中道的“中”。前者是主體方面的中正態度,後者是面對情境時把握重心。所以,護生是一種慈悲的精神,還要有中道的智慧。以此“中正”意涵,讓我們可以進一步诠釋“正義”這個理念。
我曾對“中道”簡單地下個定義:“依于見、聞、覺、知的有限因緣,而無私地做相對最好的抉擇。”這是什麼意思呢?“中”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途徑”,“中道”的智慧就是:在實踐護生之時,必須不偏不倚地了解因緣,掌握因緣。這因緣生法,固然受限于我們的見聞覺知而很有限,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去加以了解。不能因爲我的選擇可能錯誤,而就放棄選擇,因爲放棄選擇跟死人無異。
人的生命中,都是不斷地在做選擇,我們要謙卑地相信:我只是就我的見聞覺知,作出相對最好的決定,但那可不是絕對最好。見聞覺知的因緣如果更寬廣,也有可能證明我的決定是錯誤的。因此人要謙卑,承認自己不代表真理,承認我所反對的立場,也很有可能存在若幹的道理。這就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中道”智慧,落實在護生的工作上,就不會爲了擁抱全天下的人,而顯得左支右绌。如果想要擁抱全天下的人,大概那也只能是個概念而已,實際上,你也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幫助周遭見聞得到、接觸得到的人。所以,因緣是有限的,我們不要認爲,我們要包山包海什麼都做。
就像吳神父剛才提到的:天主教兩千多個修會,都有各自的教友與志工。同樣的,佛教團體若從事護生工作,也必須自知,依有限的因緣條件,會有些什麼樣的志工或護法加入共事?有多少力量可以投入?有這樣的認知,才不會讓我們在面對蒼生苦難的時候,老是因爲衆生苦難無邊無際,而顯得憂憂戚戚,悲傷不已。你才會有“做到哪裏,哪裏就是完成”的灑落自在。能夠如此,就是具足“中道”智慧。這裏有一個前提──“無私”,如果帶著私心去盤算的話,企業家與政客比我們更會盤算,什麼是相對最好的選擇,但這可絕非佛教所謂的“中道”。
二、四無量心——四大護生要領
1. 慈(分享自己的喜樂)
2. 悲(拔除他人的痛苦)
3. 喜(爲他人的成就與幸福而心生歡喜)
4. 舍(怨親平等並公正對待)
其次講到四項護生要領。我們要如何實踐護生呢?就是要以四種心態,落實于四種事行當中。
雖然我們能做的有限,但心量則可以無限。心不要有所局限,這可以透過一些修習方法,來訓練心的寬廣無量。神父、修女可以透過禱告,回應神的呼召而讓愛德更加豐厚。而佛教修“慈”,則是透過“四無量心”的禅觀,訓練這顆心,從向來只關心自己的頑強慣性,轉向外面,拉向無量無邊的衆生。這種禅觀訓練不是枯坐想像而已,而是讓心受到矯治,變得有關心周遭生命的能力、意願與習慣。易言之,這種禅觀是一種自我矯治的過程,讓愛自己的心轉向去疼惜別人。
這種心理矯治又可分成四類:分享自己的喜樂、拔除他人的痛苦,前者叫做“慈”,後者叫做“悲”。“喜”,就是“爲他人的成就與幸福而心生歡喜”。這也是要訓練具足的能力,因爲,如果一個人太過重視自己,他會認爲幸福與成就理應是屬于自己的。如果自己沒有,其他人竟然擁有,他會産生妒嫉、不歡喜、憂愁悲戚的心情。所以,“喜無量心”是一種看到別人的成就而心生歡樂的心量訓練。
最後,還有“舍無量心”的訓練,那就是要做到“怨親平等並公正對待”。當你特別關切某些人的苦難,分享歡樂給某些人或是因某些人的歡樂而産生贊美與祝福,有時候難免會因太過專注投入,對這些人的苦樂需求感同身受,而只注意到這些人的需要,相對冷淡地看待別人的需要。因此,還要常常修習“舍無量心”,不要在對某些人與樂、拔苦而隨喜功德的時候,情感有所黏著黏上去了而拔不出來,這就是平等“舍”心的修習。
像慈濟功德會,就特別重視“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的訓練。我們做社會運動的團體,更重視的是“怨親平等與公正對待”,亦即“舍無量心”的訓練。但是,“四無量心”的訓練,並不可能偏重一邊,而必須四者具足,這樣,走在“護生”的道途上,才會圓滿功德。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是修持,哪還有什麼出世、入世的差別呢?也就是說:哪裏有“修行就必須要舍棄衆…
《佛教的慈悲與正義——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