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

  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

  昭慧法师主讲

  释果定整理/释传法润稿

  前言

  

   个人对天主教充满着感情。在我读高中时,三年都领圣家堂的奖学金,也参加过天主教庄严的弥撒。十多年前到辅大教书,在那里遇到许多令人尊敬的神父与修女,当然也包括时任训导长的洪总主教。特别是,总主教曾向教友指示:天主教应该是“为弱势与穷人奉献的宗教”,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把弱势的孩子带过来教导,而不是一味追求卓越。这一点让我更加地佩服!我十分认同这个观点,自己也深刻地反省,佛教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应谦卑地向天主教学习“协助最小兄弟”的精神。

  一、系统理论

   1. 基础原理——缘起:世间一切现象依因待缘而生起。

   2. 伦理精神——护生:依“自通之法”,体念缘起法的相关性与平等性而护念众生。

   3. 实践纲领——中道:依见闻觉知的有限因缘,无私地作相对最好的选择。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简单的说,佛陀的证道来自对生命的探索,佛陀从探索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加以分享。佛陀修道追求的是解脱苦难,不但自己解脱苦难,并帮助其他生命解脱苦难。而要朝向这目标修道成功,其基础原理就是“缘起”。

  

   什么是“缘起”?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众多因缘条件聚合乃至互相制约,所产生出来的结果。这是佛陀所体悟的世间法则,这是实然的法则。一切都是因缘所和合,就像这次的盛会,因于洪总主教“宗教交谈”的理念,还有很多的因缘和合,而使我们聚在一起,促成了今日的盛会。

  

   佛陀所体悟的“缘起”法则,运用到我们的身心,有什么样的启发呢?简单地说,就是把握住一个要点──“护生”的伦理精神。但是,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生命衰败凋零不也是因缘离散的必然法则吗?缘起跟护生有什么必然关系呢?

  

   天主教“爱”的教义很清楚:天主创造人,天主爱人,人要回报天主的爱,所以人要发展人的灵性,爱邻人乃至敌人,因为那些人都同样是受造的兄弟姊妹。但是就佛教来说,你如何从“实然”的缘起事理中,解释护生的“应然”?为什么我们要护念生命?这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本能的求生意志,而且本能地寻求快乐,回避痛苦。而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能力──自通之法,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感受能力,能体会别人同样怕痛怕死的感受。我们不喜欢痛苦与死亡,所以也不要加诸别人身上,甚至还要帮助别的生命免于死亡与痛苦的恐惧。

  

   就佛法来分析,每一个生命看起来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不是绝缘体。每个生命之间,其实有很多管道,处在跟其他生命互通的状态。我们的五官、九孔七窍,都在面对这个世间,这个自然的通路,原则上是每个人都畅通的。但是这自通之法,也有各别的差异。例如圣人,可以无私无我地将自己奉献给众生。像神父、修女,一辈子离乡背景,离开自己的家人,去拥抱与疼惜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乃至其他国家的弱小兄弟,是这样的爱德深厚!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他们做到了。又如,有些恶魔简直杀人不眨眼,他们的自通之法又在那里呢?所以,差异性还是要给予解释的。如何解释?依然要用“缘起”法则来解释——共通性用缘起法来解释,差异性还是用缘起法来解释。差异性来自个人的修为,越是淡泊于自我,超拔于自我,那么他与其他生命间的通路就越是敞开,他对别人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就越强,以此而慢慢地进阶到圣者“无我”的修为。

  

   另一种差异性则是来自彼此的关系。假使对方是你亲爱的人——我的父母、儿女、妻子、丈夫,那么彼此会有更流畅的互通管道,因此你对他感同深受的能力,会比对别人更为深切,甚至有时会出现“心有灵犀”的现象。就像这次八八水灾(莫拉克台风),原本兄弟一起逃生,但兄长想到妈妈还在里面,又跑了回去,瞬间被土石流吞没了。你看,怕死是一种本能,可是那一瞬间,孝子会忘记怕死这件事,全心全意挂记他的妈妈。

  

   火场中也常看到,妈妈一知道孩子还困在火场里,就不要命地进到里面相救,这种自他互替的通路,竟可透过特定的亲爱对象而完全打开。在这打开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从自己转向对方,而全然忘记了自己。总之,“自通之法”,这就是心灵面对生命苦乐可以感同身受的能力,可以因修为不同或对象不同而呈现极大的差异性。而“护生”的道德情怀,也就依此扩而大之。

  

   当然,我们不可能对全天下的人都加以救护,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因缘条件之下,如何实践护生的伦理精神?其实践的纲领就是“中道”。什么是“中道”?第一,要“无私”,待人处世不可有偏私、循私的立场;其次,面对事情要把握住重点,这就是中道的“中”。前者是主体方面的中正态度,后者是面对情境时把握重心。所以,护生是一种慈悲的精神,还要有中道的智慧。以此“中正”意涵,让我们可以进一步诠释“正义”这个理念。

  

   我曾对“中道”简单地下个定义:“依于见、闻、觉、知的有限因缘,而无私地做相对最好的抉择。”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途径”,“中道”的智慧就是:在实践护生之时,必须不偏不倚地了解因缘,掌握因缘。这因缘生法,固然受限于我们的见闻觉知而很有限,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去加以了解。不能因为我的选择可能错误,而就放弃选择,因为放弃选择跟死人无异。

  

   人的生命中,都是不断地在做选择,我们要谦卑地相信:我只是就我的见闻觉知,作出相对最好的决定,但那可不是绝对最好。见闻觉知的因缘如果更宽广,也有可能证明我的决定是错误的。因此人要谦卑,承认自己不代表真理,承认我所反对的立场,也很有可能存在若干的道理。这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中道”智慧,落实在护生的工作上,就不会为了拥抱全天下的人,而显得左支右绌。如果想要拥抱全天下的人,大概那也只能是个概念而已,实际上,你也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帮助周遭见闻得到、接触得到的人。所以,因缘是有限的,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要包山包海什么都做。

  

   就像吴神父刚才提到的:天主教两千多个修会,都有各自的教友与志工。同样的,佛教团体若从事护生工作,也必须自知,依有限的因缘条件,会有些什么样的志工或护法加入共事?有多少力量可以投入?有这样的认知,才不会让我们在面对苍生苦难的时候,老是因为众生苦难无边无际,而显得忧忧戚戚,悲伤不已。你才会有“做到哪里,哪里就是完成”的洒落自在。能够如此,就是具足“中道”智慧。这里有一个前提──“无私”,如果带着私心去盘算的话,企业家与政客比我们更会盘算,什么是相对最好的选择,但这可绝非佛教所谓的“中道”。

  二、四无量心——四大护生要领

   1. 慈(分享自己的喜乐)

   2. 悲(拔除他人的痛苦)

   3. 喜(为他人的成就与幸福而心生欢喜)

   4. 舍(怨亲平等并公正对待)

   其次讲到四项护生要领。我们要如何实践护生呢?就是要以四种心态,落实于四种事行当中。

  

   虽然我们能做的有限,但心量则可以无限。心不要有所局限,这可以透过一些修习方法,来训练心的宽广无量。神父、修女可以透过祷告,回应神的呼召而让爱德更加丰厚。而佛教修“慈”,则是透过“四无量心”的禅观,训练这颗心,从向来只关心自己的顽强惯性,转向外面,拉向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禅观训练不是枯坐想像而已,而是让心受到矫治,变得有关心周遭生命的能力、意愿与习惯。易言之,这种禅观是一种自我矫治的过程,让爱自己的心转向去疼惜别人。

  

   这种心理矫治又可分成四类:分享自己的喜乐、拔除他人的痛苦,前者叫做“慈”,后者叫做“悲”。“喜”,就是“为他人的成就与幸福而心生欢喜”。这也是要训练具足的能力,因为,如果一个人太过重视自己,他会认为幸福与成就理应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自己没有,其他人竟然拥有,他会产生妒嫉、不欢喜、忧愁悲戚的心情。所以,“喜无量心”是一种看到别人的成就而心生欢乐的心量训练。

  

   最后,还有“舍无量心”的训练,那就是要做到“怨亲平等并公正对待”。当你特别关切某些人的苦难,分享欢乐给某些人或是因某些人的欢乐而产生赞美与祝福,有时候难免会因太过专注投入,对这些人的苦乐需求感同身受,而只注意到这些人的需要,相对冷淡地看待别人的需要。因此,还要常常修习“舍无量心”,不要在对某些人与乐、拔苦而随喜功德的时候,情感有所黏着黏上去了而拔不出来,这就是平等“舍”心的修习。

  

   像慈济功德会,就特别重视“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的训练。我们做社会运动的团体,更重视的是“怨亲平等与公正对待”,亦即“舍无量心”的训练。但是,“四无量心”的训练,并不可能偏重一边,而必须四者具足,这样,走在“护生”的道途上,才会圆满功德。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是修持,哪还有什么出世、入世的差别呢?也就是说:哪里有“修行就必须要舍弃众…

《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