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如果拥抱众生,就没有办法修行”的道理?这是不正确的修行迷思。没有这种事情!因为这样的修行是:在每个时间点,遇到每一个众生,只要他散发出慈悲喜舍任何心念的那一刻,他都是在修行。这样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不思议解脱”。
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
1. 理论与实践密接方式之一:慈善救济
(1) 慈悲心的具体呈现
(2) 诉诸缓进的资源再分配(来自隐性的正义诉求)
(3) 加强社会人心的善性循环
接下来讲第三点: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
许多人对佛法的诠释会产生偏差,偏差的原因之一是认为:佛教既然说生命有苦,要修行以寻求解脱。如果我要修行解脱,就要专心一意地修行,最好远离人群,到一个连村落牛叫声都听不到的深山里。“入山惟恐不深”,这种离群索居的思想,几乎成为佛教的主流。所以很惭愧,我们做的并没有如洪总主教说的那么多,佛教“入山惟恐不深”的修道人,大概占了极大的比例。所以长期以来,佛教给人的观感,大都是太过“逃尘避世”。
其实佛陀既言生命有苦,那么关切的对象就是一切生命,而不只是自己的生命。因此当然应该“护生”,让众生离苦得乐,而不是远离众生,将众生视为解脱的累赘。但是要如何依“护生”的精神,作出“中道”的实践呢?理论与实践接合的方式,一种是慈善救济,慈济功德会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另一种方式是社会运动,这是总主教对我个人的期许。关于慈善救济,这里特别提到三点:
第一,它是慈悲心的具体呈现──与乐拔苦。在九二一地震与本次八八水灾中,慈济人往往率先到达最危险、最肮脏的地方,埋头苦干地济助灾民。许多修女与神父,也带着教友在默默投入。这就是慈悲心的具体呈现。
第二,这种慈悲,也隐性地顾及正义,它诉诸缓进的资源再分配。它不见得透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把人家的财产拿过来重新再分配,可是它透过鼓励、赞美、期许功德的方式。虽然佛陀教导佛弟子,行善不要想到自己的功德,可是他也因材施教,有些人的境界还不及此,总是希望见证行善的好处,例如:美好名声、企业形象等等,那也不打紧,眼前先要救急,不妨让他们知道“布施最乐”的好处。
慈善不只是仁爱行为,有时也具足隐性的正义诉求,希望不公平的资源能够重新调整分配,但使用的是鼓励与赞美的方式,让富人心甘情愿掏资产,这就是一种“方便”。当然,这样有时也会产生偏离“救苦”目的,而过分迁就施主利益的流弊,所以要时常回归到“目的”本身,并检验手段是否正当。如果目的偏差,或是手段不够正当,可能反而增加了贫富之间的阶级位差。
在某些团体里,为了更有效地帮助众生,需要让有钱有势的人加入,让大家各安其位,于是不得不区分阶层,但这是一步险棋,这种手段常常是被社会检视、被批判的。
有人问我,弘誓可不可以也设立类似几品功德主或荣誉董事的制度呢?我说:不可以,因为社会运动的特质,是正义的具体呈现,我对这个部份总是更敏锐一点,知道有些手段即使能达成较大目的,却会违背公正原则。但我也自知这样做会有所局限,因此不敢自豪。像八八水灾,我们只去了屏东,哪能像慈济功德会或佛光、法鼓,深入到各灾区去呢?维系这样庞大的团体,当然不免有一些方法上的善巧,我们必须理解这点。
第三,加强社会人心的善性循环。慈济功德会的一位法师告诉我:“我们慈济园区,是全世界好人密度最高的地方!”这个我也相信。因为当你发出一份善念,就可以得到善的回馈,于是大家便形成了一种善心共愿的强大网络,透过群体的共愿网络,能做更多利益社会、护念生命的伟大事业。
2. 理论与实践密接方式之二:社会运动
(1) 正义感的具体呈现
(2) 诉诸体制改革与思想革命(来自隐性的慈悲动机)
(3) 制止社会偏见与恶质体制的恶性循环
再来简单地谈谈社会运动。
一、社会运动也是一种佛法理论与实践密接的模式,但是在佛教中,很少人愿意走这条路。因为社会运动,通常是在冲撞社会体制,在冲撞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偏见已深的人加以反击或报复,这样就带来了压力与张力。可是宗教人士通常希望寻求和谐宁静,面对这样的张力,是很不舒服的。所以宗教人宁愿做慈善救济,相形之下,加入社会运动行列者较少,这是很正常的。
无论如何,社会运动所呈现的是正义感,对于不公平、非正义的体制,以及偏差错误的思想,予以谴责并施压令其改造。因为任其发展,一定会给部分众生乃至广大群众带来痛苦。我们总不能上游的问题根源不除,却停留在下游,不断缓解上游问题所带来的痛苦,这将会是没完没了的。所以,消除上游的问题根源,这是社会运动着力最深的地方。
二、社会运动诉诸体制改革与思想革命,看起来是剑拔弩张,可是,它来自隐性的慈悲动机──不忍任令体制与思想错误,导致众生受苦。虽然看起来难免呈现忿怒相,但是在忿怒底里,仍然蕴藏着慈悲心,不忍众生再受苦难。
三、社会运动可以制止社会偏见与恶质体制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因为你不制止它,它就越是加强、加重,而不是到此为止。它会继续不断且越滚越大,佛教的名词叫做“共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事社会运动,强迫它予以终止的原因。
3. 理论与实践产生落差的症结
(1) 对佛法的理解与诠释有所偏差
(2) 过度重视“自利”的心态作祟
(3) 欠缺中道智慧而治丝益棼或虎头蛇尾
(4) 受到政治力的干预
(5)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落差的部份,碍于时间,我就作些简单的讲述。对佛法的诠释与理解有些偏差,把“入世”与“出世”截成两段,是产生落差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像基督宗教内部,讨论到教会应是“属灵”还是“属世”的问题,佛教也有很多人在争论到底应是“入世”还是“出世”。他们认为:“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你们这些妄谈入世的人,都与众生在烦恼堆里瞎搅和。因为你自己没有清净,怎么可能让别人清净?”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没登山,永远觉得登山者是笨蛋”,他不知道登山虽然辛苦,但每一脚步也都自有他的快乐,快乐不只是在登顶,也在过程之中,在腿酸汗流的同时,就有清凉与喜乐。
因为有这种把“入世”与“出世”截成两段的观念,这些人就会越想越怕:“众生那么多,要救到什么时候?我个人的修行怎么办?我个人的保障在哪里?”他们对佛法的诠释有所错误,使得他们对慈善救济、社会运动,避之惟恐不及。谦卑一点的人,就会选择逃避;骄傲一点的人,就会批评道:“你们那样不对,只有我这样才行。”
第二个产生落差的症结,就是过度重视“自利”的心态作祟。自私是众生的本能,用一大堆的理由将自我盘算予以合理化,其实骨子里就是自私。不想为其他人服务,就说“我要修道”,找一大堆的理由回避工作。我常对这种人说:“你们眼睛睁大一点,没有人欠了你们,你们修道也得吃喝拉撒睡吧?那就该打理环境。难道马桶要别人刷,饭要别人煮好让你吃,才叫作修道?那你修的是哪门子的道?这种自私的心态,正是修道者要修正的内容。
第三个症结就是,欠缺中道智慧而治丝益棼或虎头蛇尾。什么都要抓,到头来,整个人都累倒下来,或是变质了。因为抓得太多,就要拥有更多的资源,要资源怎么办?就要用很多的手段,这就很难保持道德上的纯度而导致变质。还有虎头蛇尾的问题,一开始承担了很多工程,结果累垮掉了,或是无法完成,只好撒手不管。没有中道的智慧,即使具足护生的热情,都很有可能产生很不好的结果。
第四个症结就是,受到政治力的干预或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时一个宗教在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下,会产生变质现象。例如,佛教在唐朝极精进于社会关怀,当时有很多寺院僧侣关怀社会,并想方设法解除民众苦难。但是到了宋朝,特别是明朝以后,这种社会关怀能力就完全萎缩掉了。这是因为明朝皇室很怕宗教人士干预社会而动摇政权。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有白莲教的背景,他知道宗教力量的可怕,于是他命令僧侣只能蹲点在山林里,而不要接触民众。经过数百年薰陶下来,连社会人士都有了刻板印象,认为出家人应该要避处山林,这是一种政治力量长期干预的可怕结果。
前些年缅甸发生僧侣参与民主运动的袈裟革命,军政府因此对僧侣大肆屠杀,对寺院严加控管。这样悲惨的结局,当然能产生寒蝉效应,让出家人不敢再侧入社会事务。
这就是最可怕的,政治力的干预,使理论与实践产生落差。当然,传统文化的包袱,也会带来巨大的阴影,例如:认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将僧侣视作逃避继嗣责任的不孝人士,并且认定僧侣理应不问世事,逃避红尘。这都会让僧侣在文化压力下,产生生活形态的扭曲。
四、结语:“不思议解脱”——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
许多佛教徒认为,要“解脱”,就得要把一切放下,才能奔向解脱,包括对至亲之人、该做的事、社会责任。这当然就会让世人更加认定:僧侣确实就应离尘避世,不问俗务。然而相反的,大乘佛教所宣导的“不思议解脱”,正是在每一个接触人
及众生的当下,予以深化与广化。原来,当你在跟生命接触的每一个当下,都没有想到自己,都想到对方的利益,那你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生命惯性,这种惯性使得你在任何时候,都因减低自我中心,而达到清凉、安稳、平静、喜乐的状态。
人越在意自己,就越是苦闷;越不顾及自己,就越是快乐。原理就是那么简单。这种功夫训练成熟之后,就没有什么好罣碍与恐惧的了。在无限的生命流中,都是在为众生付出;付出的过程中,就可充满慈悲喜舍,所以不会产生忧悲苦恼。
给予别人快乐的当下,他感觉喜乐;拔除对方痛苦的当下,他也感觉喜乐;由于他有因缘局限,总有无法兼顾的时候,就因为他有中道的处世智慧,所以不会对此若有憾焉,还是充满着坦然接纳个人局限的喜乐;当他看到别人的成就时能够心生欢喜,依然还是喜乐。所以你看,世间还有比这更精彩的人生吗?别人痛苦时,因他为其拔除痛苦而喜乐;别人快乐时,他也随喜功德而甚感喜乐;自己给予别人快乐时,当然更是喜乐。在世间的任何瞬间,他都可以印证那种“减低自我,推己及人”的喜乐。于是,他逐渐全然地超越了自我而达到了解脱,这就叫作“不思议解脱”的境界。这在《华严经》里,谈述的特别多。因此每一踏步、每一时刻,都是出世与入世无碍的身心锻炼,出世与入世之间,自有平衡的杠杆。
以上回应天主教的“正义与和平”呼吁,讨论佛教“慈悲与正义”的理论,并述及理论与实践间的落差与接合,感谢大家!
《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