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如果擁抱衆生,就沒有辦法修行”的道理?這是不正確的修行迷思。沒有這種事情!因爲這樣的修行是:在每個時間點,遇到每一個衆生,只要他散發出慈悲喜舍任何心念的那一刻,他都是在修行。這樣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不思議解脫”。
叁、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
1. 理論與實踐密接方式之一:慈善救濟
(1) 慈悲心的具體呈現
(2) 訴諸緩進的資源再分配(來自隱性的正義訴求)
(3) 加強社會人心的善性循環
接下來講第叁點: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
許多人對佛法的诠釋會産生偏差,偏差的原因之一是認爲:佛教既然說生命有苦,要修行以尋求解脫。如果我要修行解脫,就要專心一意地修行,最好遠離人群,到一個連村落牛叫聲都聽不到的深山裏。“入山惟恐不深”,這種離群索居的思想,幾乎成爲佛教的主流。所以很慚愧,我們做的並沒有如洪總主教說的那麼多,佛教“入山惟恐不深”的修道人,大概占了極大的比例。所以長期以來,佛教給人的觀感,大都是太過“逃塵避世”。
其實佛陀既言生命有苦,那麼關切的對象就是一切生命,而不只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當然應該“護生”,讓衆生離苦得樂,而不是遠離衆生,將衆生視爲解脫的累贅。但是要如何依“護生”的精神,作出“中道”的實踐呢?理論與實踐接合的方式,一種是慈善救濟,慈濟功德會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另一種方式是社會運動,這是總主教對我個人的期許。關于慈善救濟,這裏特別提到叁點:
第一,它是慈悲心的具體呈現──與樂拔苦。在九二一地震與本次八八水災中,慈濟人往往率先到達最危險、最肮髒的地方,埋頭苦幹地濟助災民。許多修女與神父,也帶著教友在默默投入。這就是慈悲心的具體呈現。
第二,這種慈悲,也隱性地顧及正義,它訴諸緩進的資源再分配。它不見得透過社會主義與共産主義製度,把人家的財産拿過來重新再分配,可是它透過鼓勵、贊美、期許功德的方式。雖然佛陀教導佛弟子,行善不要想到自己的功德,可是他也因材施教,有些人的境界還不及此,總是希望見證行善的好處,例如:美好名聲、企業形象等等,那也不打緊,眼前先要救急,不妨讓他們知道“布施最樂”的好處。
慈善不只是仁愛行爲,有時也具足隱性的正義訴求,希望不公平的資源能夠重新調整分配,但使用的是鼓勵與贊美的方式,讓富人心甘情願掏資産,這就是一種“方便”。當然,這樣有時也會産生偏離“救苦”目的,而過分遷就施主利益的流弊,所以要時常回歸到“目的”本身,並檢驗手段是否正當。如果目的偏差,或是手段不夠正當,可能反而增加了貧富之間的階級位差。
在某些團體裏,爲了更有效地幫助衆生,需要讓有錢有勢的人加入,讓大家各安其位,于是不得不區分階層,但這是一步險棋,這種手段常常是被社會檢視、被批判的。
有人問我,弘誓可不可以也設立類似幾品功德主或榮譽董事的製度呢?我說:不可以,因爲社會運動的特質,是正義的具體呈現,我對這個部份總是更敏銳一點,知道有些手段即使能達成較大目的,卻會違背公正原則。但我也自知這樣做會有所局限,因此不敢自豪。像八八水災,我們只去了屏東,哪能像慈濟功德會或佛光、法鼓,深入到各災區去呢?維系這樣龐大的團體,當然不免有一些方法上的善巧,我們必須理解這點。
第叁,加強社會人心的善性循環。慈濟功德會的一位法師告訴我:“我們慈濟園區,是全世界好人密度最高的地方!”這個我也相信。因爲當你發出一份善念,就可以得到善的回饋,于是大家便形成了一種善心共願的強大網絡,透過群體的共願網絡,能做更多利益社會、護念生命的偉大事業。
2. 理論與實踐密接方式之二:社會運動
(1) 正義感的具體呈現
(2) 訴諸體製改革與思想革命(來自隱性的慈悲動機)
(3) 製止社會偏見與惡質體製的惡性循環
再來簡單地談談社會運動。
一、社會運動也是一種佛法理論與實踐密接的模式,但是在佛教中,很少人願意走這條路。因爲社會運動,通常是在沖撞社會體製,在沖撞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偏見已深的人加以反擊或報複,這樣就帶來了壓力與張力。可是宗教人士通常希望尋求和諧甯靜,面對這樣的張力,是很不舒服的。所以宗教人甯願做慈善救濟,相形之下,加入社會運動行列者較少,這是很正常的。
無論如何,社會運動所呈現的是正義感,對于不公平、非正義的體製,以及偏差錯誤的思想,予以譴責並施壓令其改造。因爲任其發展,一定會給部分衆生乃至廣大群衆帶來痛苦。我們總不能上遊的問題根源不除,卻停留在下遊,不斷緩解上遊問題所帶來的痛苦,這將會是沒完沒了的。所以,消除上遊的問題根源,這是社會運動著力最深的地方。
二、社會運動訴諸體製改革與思想革命,看起來是劍拔弩張,可是,它來自隱性的慈悲動機──不忍任令體製與思想錯誤,導致衆生受苦。雖然看起來難免呈現忿怒相,但是在忿怒底裏,仍然蘊藏著慈悲心,不忍衆生再受苦難。
叁、社會運動可以製止社會偏見與惡質體製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因爲你不製止它,它就越是加強、加重,而不是到此爲止。它會繼續不斷且越滾越大,佛教的名詞叫做“共業”,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從事社會運動,強迫它予以終止的原因。
3. 理論與實踐産生落差的症結
(1) 對佛法的理解與诠釋有所偏差
(2) 過度重視“自利”的心態作祟
(3) 欠缺中道智慧而治絲益棼或虎頭蛇尾
(4) 受到政治力的幹預
(5)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理論與實踐落差的部份,礙于時間,我就作些簡單的講述。對佛法的诠釋與理解有些偏差,把“入世”與“出世”截成兩段,是産生落差的第一個重要因素。
像基督宗教內部,討論到教會應是“屬靈”還是“屬世”的問題,佛教也有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應是“入世”還是“出世”。他們認爲:“顧得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你們這些妄談入世的人,都與衆生在煩惱堆裏瞎攪和。因爲你自己沒有清淨,怎麼可能讓別人清淨?”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沒登山,永遠覺得登山者是笨蛋”,他不知道登山雖然辛苦,但每一腳步也都自有他的快樂,快樂不只是在登頂,也在過程之中,在腿酸汗流的同時,就有清涼與喜樂。
因爲有這種把“入世”與“出世”截成兩段的觀念,這些人就會越想越怕:“衆生那麼多,要救到什麼時候?我個人的修行怎麼辦?我個人的保障在哪裏?”他們對佛法的诠釋有所錯誤,使得他們對慈善救濟、社會運動,避之惟恐不及。謙卑一點的人,就會選擇逃避;驕傲一點的人,就會批評道:“你們那樣不對,只有我這樣才行。”
第二個産生落差的症結,就是過度重視“自利”的心態作祟。自私是衆生的本能,用一大堆的理由將自我盤算予以合理化,其實骨子裏就是自私。不想爲其他人服務,就說“我要修道”,找一大堆的理由回避工作。我常對這種人說:“你們眼睛睜大一點,沒有人欠了你們,你們修道也得吃喝拉撒睡吧?那就該打理環境。難道馬桶要別人刷,飯要別人煮好讓你吃,才叫作修道?那你修的是哪門子的道?這種自私的心態,正是修道者要修正的內容。
第叁個症結就是,欠缺中道智慧而治絲益棼或虎頭蛇尾。什麼都要抓,到頭來,整個人都累倒下來,或是變質了。因爲抓得太多,就要擁有更多的資源,要資源怎麼辦?就要用很多的手段,這就很難保持道德上的純度而導致變質。還有虎頭蛇尾的問題,一開始承擔了很多工程,結果累垮掉了,或是無法完成,只好撒手不管。沒有中道的智慧,即使具足護生的熱情,都很有可能産生很不好的結果。
第四個症結就是,受到政治力的幹預或傳統文化的影響。有時一個宗教在社會環境文化的影響下,會産生變質現象。例如,佛教在唐朝極精進于社會關懷,當時有很多寺院僧侶關懷社會,並想方設法解除民衆苦難。但是到了宋朝,特別是明朝以後,這種社會關懷能力就完全萎縮掉了。這是因爲明朝皇室很怕宗教人士幹預社會而動搖政權。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有白蓮教的背景,他知道宗教力量的可怕,于是他命令僧侶只能蹲點在山林裏,而不要接觸民衆。經過數百年薰陶下來,連社會人士都有了刻板印象,認爲出家人應該要避處山林,這是一種政治力量長期幹預的可怕結果。
前些年緬甸發生僧侶參與民主運動的袈裟革命,軍政府因此對僧侶大肆屠殺,對寺院嚴加控管。這樣悲慘的結局,當然能産生寒蟬效應,讓出家人不敢再側入社會事務。
這就是最可怕的,政治力的幹預,使理論與實踐産生落差。當然,傳統文化的包袱,也會帶來巨大的陰影,例如:認定“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因此將僧侶視作逃避繼嗣責任的不孝人士,並且認定僧侶理應不問世事,逃避紅塵。這都會讓僧侶在文化壓力下,産生生活形態的扭曲。
四、結語:“不思議解脫”——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杠杆
許多佛教徒認爲,要“解脫”,就得要把一切放下,才能奔向解脫,包括對至親之人、該做的事、社會責任。這當然就會讓世人更加認定:僧侶確實就應離塵避世,不問俗務。然而相反的,大乘佛教所宣導的“不思議解脫”,正是在每一個接觸人
及衆生的當下,予以深化與廣化。原來,當你在跟生命接觸的每一個當下,都沒有想到自己,都想到對方的利益,那你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生命慣性,這種慣性使得你在任何時候,都因減低自我中心,而達到清涼、安穩、平靜、喜樂的狀態。
人越在意自己,就越是苦悶;越不顧及自己,就越是快樂。原理就是那麼簡單。這種功夫訓練成熟之後,就沒有什麼好罣礙與恐懼的了。在無限的生命流中,都是在爲衆生付出;付出的過程中,就可充滿慈悲喜舍,所以不會産生憂悲苦惱。
給予別人快樂的當下,他感覺喜樂;拔除對方痛苦的當下,他也感覺喜樂;由于他有因緣局限,總有無法兼顧的時候,就因爲他有中道的處世智慧,所以不會對此若有憾焉,還是充滿著坦然接納個人局限的喜樂;當他看到別人的成就時能夠心生歡喜,依然還是喜樂。所以你看,世間還有比這更精彩的人生嗎?別人痛苦時,因他爲其拔除痛苦而喜樂;別人快樂時,他也隨喜功德而甚感喜樂;自己給予別人快樂時,當然更是喜樂。在世間的任何瞬間,他都可以印證那種“減低自我,推己及人”的喜樂。于是,他逐漸全然地超越了自我而達到了解脫,這就叫作“不思議解脫”的境界。這在《華嚴經》裏,談述的特別多。因此每一踏步、每一時刻,都是出世與入世無礙的身心鍛煉,出世與入世之間,自有平衡的杠杆。
以上回應天主教的“正義與和平”呼籲,討論佛教“慈悲與正義”的理論,並述及理論與實踐間的落差與接合,感謝大家!
《佛教的慈悲與正義——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