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風帆留不住。獨余山色尚依然。
北風吹浪打山城。一葉輕帆阻去程。想爲留看洞庭月。怪來偏向客邊明。
過金沙于潤甫雲林
咫尺雲林望不遙。到來寒爽氣蕭蕭。閉門不放煙霞出。多少塵心亦易消。
西湖偶成
四面湖山鏡裏看。樓船深浸碧波寒。不知身在冰壺影。可笑沈酣夢未殘。
喜歸匡山
垂老青山荷主恩。匡廬南向臥朝暾。七賢五老遙相對。泉響深談不二門。
挽匡山黃龍徹空師二首
昔與師住五臺冰雪中者叁載。別來叁十余年所矣。予今投老匡山。一禮師塔。挽之以詩。
憶昔清涼對坐時。垂垂冰雪綴雙眉。別來夢到傷心處。一段難禁只自知。
塔影團團擁萬松。法身不動聳千峰。知師常說無生法。鳥語溪聲和曉鍾。
山中雪夜
雪擁千峰獨閉關。寒燈深夜照衰顔。心灰已絕紅塵夢。誰信人間有此閑。
閱華嚴經十地品夢中偶成
一葉輕舟一釣竿。鈎頭香餌未曾殘。直須入海深撈捷。莫滯蘆花淺水灘。
思鄉曲二首
余十二歲離鄉。今六十年矣。適鄉人遠問于山中。因賦此。
門前高柳映清池。常記兒童戲浴時。六十余年如夢事。幾回猶動故園思。
青山一帶繞河流。家住河邊古渡頭。自小離鄉今已老。此心不斷水悠悠。
懷大都龍華主人
龍華樹下有緣人。一別難求似昔親。幾度夢魂飛夜月。縱然相見總非真。
入山
直入千峰不厭深。最幽絕處可安心。松門任使青苔厚。從此時人沒處尋。
曹溪堂主俯無昂公來訊二首
自別曹溪已十春。常思香水一沾唇。夢魂時坐松陰下。只恐今生是後身。
溪上梅花不斷香。幾回香霧濕衣裳。年來每到看花處。一似當時坐法堂。
送青林熙公遊南嶽二首
憶昔曾登七十峰。倚天傍日撫長松。幽岩絕壑探奇遍。君去尋余策杖蹤。
萬峰深處碧雲寒。曾結茅廬學懶殘。牛糞尚埋煨芋火。君應一撥地爐看。
偶成
湛海波澄一物無。寒空深夜月輪孤。但看萬裏纖雲斷。自覺冰心在玉壺。
集外詩五首
喜老母遣弟至
天屬憐同蒂。君恩賜一身。生還如有日。尚可奉慈親。
憶故鄉居
家住龜山陰。宛似恒河曲。卻憶兒童時。熱在河中浴。夾岸柳陰濃。當戶南山翠。手種碧桃花。不知在也未。門前一小橋。幼見水沖斷。欲架獨木枝。路遠猶未辦。
憶鄉友
幼小同讀書。連床還共被。誰知一別來。看看六十歲。卻憶聚沙時。相戲常生惱。只記童子顔。不信今衰老。
憶家山庵居
樓居水竹總相連。長夏清風白晝眠。此日炎荒萬裏外。回思恰似幾生前。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
曹溪中興錄
菩薩戒弟子 僧本昂 馮昌曆 僧知融 日錄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劉起相 纂輯
長春社弟子 陳迪祥 梁四相 同較
曹溪中興錄上
中興因緣
師曰。曹溪者。乃昔曹叔良爲魏武之裔。避地于此。因以名焉。其道場自梁神僧智藥叁藏從西天泛海而來。攜菩提樹于五羊之法性寺。谶雲。百六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出家。度人無量。將入嶺。過曹溪水口。掬水歠之。而甘且香。乃曰。此我西天水也。原上必有聖地。因溯流而上。至觀其山。似象形。曰。此山宛似我西天賓林山也。乃謂居人曹叔良曰。此山宜建梵刹。百六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說法。叔良即白州牧某具奏。梁武帝遂命建寺額曰寶林。乃開山之始也。至唐龍朔間。有新州盧道者。得黃梅衣缽。號爲六祖。回至曹溪。時寶林已廢。有尼僧名無盡者。見六祖。問涅槃經義。知是異人。乃白其父兄。重修寶林。延祖居之。未幾有害祖者。祖遂避難于懷會。隱獵隊中。一十五年。後至五羊法性寺。露穎而出。遂于菩提樹下剃發。即回曹溪。開法于寶林。時山已易主爲陳氏矣。祖說法多年。雲集者衆。以其山如生象。齒鼻完具。先寺于左颔大牙之內。其鼻在右。業爲陳氏祖墓。故其寺址甚迫隘。祖一日謂居人陳亞仙乞一坐具地。亞仙許之。祖以坐具一展。盡罩四山之嶺。時四天王出現四隅。亞仙即許之曰。也知和尚法力廣大。當盡舍之。但先祖墓在寺右。他日修建。望乞存留。又曰。此山形乃生龍白象來脈。他日興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于是亞仙遂攜家隱去。不知所之。故此山自六祖開創已來。四天王內。周環數十裏。爲一蘭若。並無民居。其山形風氣完密。即少林已下。諸祖道場。未有如此之勝者。向僧皆以爲藏修地。至我 國初開阡陌。而環山之內。皆爲田疇。收入版籍。則僧以務農爲本業。樹藝孳畜。不異俗人。然從來未有民居。及弘正間。四方流棍。漸集于山中。始以傭賃。久則經營借資于僧。而僧不察。以山門通滃源。入府孔道。而漸成窟穴。羅于道側。開張市肆。豈特鸠居鵲巢。將使狼據師窟。僧亦舍寺而住莊庵。則山門日空。流棍日集。禍害日作。而僧徒竟爲此累。以至幾不可保矣。丙申春。予蒙 恩放嶺外。初入山禮祖。見其凋弊不堪之甚。未幾而禍患果作。僧至流離。于是一時當道。汲汲拯救之。初製府大司馬陳公。欲予往救正之。未既而觀察海門周公。甚留心祖道。方從事于此。頃即入賀去。[斷-斤]巡道祝公。乃極力致予。因是寺僧某等。相率來歸。請授具戒。堅意懇請。予應之。于庚子秋九月入山。即以 祖庭爲心。遂拚舍身命。一一綜理。次第建立。如下所列。其概皆大[(褱-衣)*土]極弊。不容一日安者。幸仗 佛祖之靈。當道護法。神力冥加。八年之中。略有頭緒。雖未究竟卒業。而心膂俱竭。其所建者。皆可爲恒規。僧徒苟能自此謹守勿失。亦可保此道場。世世無虞矣。時師命昌曆等在寺。訓諸沙彌。凡所作事。皆目擊之。及所發言。即日錄之。久而成帙。題曰。中興實錄。彷通[ㄓ/心]十品之例。列爲十則。其示衆法語。清規。手劄。雜著。並次第于後雲。
培祖龍以完風氣
師初入山。因見祖庭破壞。乃集諸弟子曰。佛說大地山河。唯一真心之所融結。雖形家之說。未必盡信。而至理存焉。亞仙初舍地。即雲此山乃生龍白象來脈。他日興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此蓋言地形之不可傷也。觀此曹溪主山。俨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備。其寶林初開時。山勢完密。故寺坐颔中。左太牙包裹。與右牙連合。唇內爲龍潭。即如象口。其寶林右壁。俨然象鼻。而陳亞仙之祖墓。先葬其上。六祖存日。其寶林牆外。即其墓也。故乞其地而擴之。其口爲龍潭。滀水于內。有龍居之。及祖降其龍。乃鑿二牙交關處。放水填潭。以蓋佛殿。然龍既蛻。水既竭。而靈氣已泄。故佛殿雖備。其潭未填完。而祖師化去。至今殿前猶爲深窟。乃前未竟之功也。故丹墀剛半。師察知其故。乃填平之。前羅漢樓。乃初鑿嶺之缺。後人因而爲山門。既久。建樓于上。師欲改補而未及。以象之食賴鼻。而命即在鼻。其鼻當有數節。而陳墓正當中。故 六祖入滅。所存肉身。初即建木塔于墓前以安供。墓後建信具樓。以藏衣缽。至我明成化間。有僧某者。去木塔。易之以磚。其中陰濕。未幾祖現夢于郡守。乞一安居。守命改信具樓爲祖殿。其空塔在前。返爲胸中壘塊矣。其祖殿後爲程蘇閣。乃嘉靖丙午間。郡守陳豹谷所建。師至。則見殿左爲方丈。當中開一路。入後山。斬斷象鼻。其殿後低窪。爲北風所劫。來脈有傷。故道場頹敗。職此之由也。師因察象鼻之形。則殿後當有一高阜。時一老僧爲師言。初爲沙彌時。見殿後一堆如壘土。比陳公修閣時。令僧削去。某時爲沙彌。亦在擔土列。師知其信然。乃令所選叁學教授僧。率肄業沙彌百余人。每日各擔土十回以培之。叁月而成一山。如固有。于是改中路于曹溪邊。爲回廊。右繞祖庭。而行入後山。由是風氣始完。其于山門之內。凡有凶煞者盡除之。而衆僧遂安。其祖殿後一澗。爲蜚錫橋。過橋爲卓錫泉。即象咽喉。師引其泉入香積廚。泉右一小嶺。如舌狀。右一窩鉗。即右颔。古爲無盡尼所居之庵。乃重興寶林之主。故師中興。必首新之。此最初入山開創之始也。
新祖庭以尊瞻仰
祖庭初以改信具樓爲之。殊爲卑陋。入門不見眉目。禮拜不能重列。且前有拜殿接檐。殊爲幽暗。墓前一塔屹立。塔前又有諸天殿重疊。破碎壘砌。當襟無一隙地。近殿左有僧房。如拳拄頤。右下角有戶長廚屋。糞穢垢積。兩腋僧居。郎當敗椽。如荊棘林。然外望屋宇。參差[山*叉]岈。略無一線通透。此祖道所以壅塞而不暢有由矣。師深見開辟之難。日夜以思。竟無規畫。不能成局。每每登塔眺望。谛觀全寺大勢。其左方丈。法堂。禅堂。前即鍾鼓兩樓。翼峙成一局。師雲。此必寶林開山初創之製也。而右爲佛殿。乃祖師存日。填龍潭而爲之者。後有經閣。前羅漢樓。及寶林山門。通爲一局。後人不善增修。故祖殿居中。僧房雜居。塞其神路。全無瞻仰氣象耳。今欲分條析理。以就規模。非巨靈之手。何能劈之耶。因是見羅漢樓之西山。如虎頭回望。師買其山。取土填大殿之潭窟。出地以移祖師殿左之僧居。仍別買房屋。以易經閣後之僧房。爲戶長公廨。以除祖殿西角之穢汙。其兩廊之僧。各別置安居。拆其前後諸天拜殿。則目前地平如掌矣。遂極力經營。一一如畫。故得重修 祖殿。高廠可觀。前設兩配殿。欲奉南嶽青原五宗諸像。其大門房。周圍一十五間。將奉傳燈諸祖兒孫。如七十子之從祀于孔子也。但前路壅塞。乃買空地。移有礙僧房叁主。乃大辟神路。直與寶林門齊。中與羅漢樓並。起華嚴樓叁間。爲祖庭頭門。其上爲禅堂諸僧書華嚴經所。如此天然。成一勝概矣。今之觀者。但見一目了然。而不知開辟之難爲力也。
選僧行以養人才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