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難陀爲比丘衆說法。爾時,阿難說七覺支。世尊聞阿難說精進時,便起前際憶念智見。憶念過去叁無數劫,由精進力,所修加行速得圓滿,疾證無上正覺。由此歡喜力,不再背痛,而贊歎阿難:“善哉善哉!我由精進速證菩提,汝今說之,故我歡喜。”〕
3.問:若無有以法供養佛者,毗奈耶說複雲何通?如說:“阿難!我今增益出離善法,極生歡喜。”若不受他法供養者,如何增長出離善法?
答:佛以他事爲己事故,他善法增便作是說。謂有情類多依佛法,淨信出家,受具足戒,誦持叁藏,居阿練若,寂靜思惟,入正決定,得果離欲,乃至漏盡,或種生天種子。佛知是事,甚大歡喜,作如是念:無量有情以我威力,世出世間善法增長,彼之所作即是我事,深可慶喜,故作是說。然佛世尊定不于他受法供養,法身功德極圓滿故。生身必待衣食等資,故受他人財供養。(大正27.154上--中)
注57:羅閱城〔王舍城〕師子長者,請僧中上首神德弟子五百衆。佛問羅雲:“彼長者獲福爲多乎?”羅雲答:“彼長者得福之報,不可稱計。施一羅漢其福難現,何況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佛告羅雲:“今施五百羅漢之功德,若從衆中僧次請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衆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爲比。所以然者,衆中所差,其福難限,獲甘露滅盡之處。”譬如有人欲盡飲江河諸水,只要取大海水,便得飲盡諸水,以衆流彙歸大海故。“一切私施,猶如彼流,或獲福或不獲福;衆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決水以入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佛,是謂十人,皆由衆中,非獨自立。羅雲!當以此方便知,其衆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欲求其福不可稱計,當供養聖衆。”時師子長者聞佛歎說施衆之福,不說余福,因而問佛:“適聞如來而歎說施衆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以後,當供養聖衆。”世尊告師子長者:“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衆,不供養余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余人!……菩薩所施,心恒平等。長者!當知若菩薩惠施之日,諸天來告之:族姓子當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福德多,施此得福少。爾時菩薩終無此心:此應施,此不應。然菩薩執意而無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長者,當念平等惠施,長夜之中,獲福無量。”(《增一阿含經》卷四五,大正2.791下--793上)
注58:問:施佛功德勝于施僧,此中施福皆先舉劣,後舉其勝,何故此中先佛後僧?
答:即以是故先佛後僧。以若聲聞僧,便不攝佛,若四方僧,則亦攝佛,是福田僧,比丘僧故。若唯施佛,但佛應受,僧衆不受,故福爲劣。若施僧衆,僧衆與佛,俱應納受,故福爲勝,無障礙故,獲福無限。故雖所舉先佛後僧,而猶得名先劣後勝。(大正27.678中--下)
注59:
1.契經:佛告慶喜〔阿難〕: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于無余大涅槃界。(《長阿含經》,大正1.18下;《大毗婆沙論》,大正27.680上)
2.問:初受食者有貪瞋癡,後受食者貪瞋癡盡,何緣施果無差別耶?
答:
a.由思及田有偏勝故,佛依偏勝說果無差。謂初難陀、難陀跋羅姊妹二人,聞說菩薩受十六轉甘味乳糜,必當得成無上等覺,歡喜踴躍,發殊勝思。彼所施田,雖非殊勝,由思勝故,能招勝果。准陀于佛將涅槃時,見佛身形,少如衰變,又聞不久必入涅槃,戀慕不堪,其心擾亂,殊勝思願不能現前,然由勝田,能招勝果。
b.有作是說:欲遮准陀變悔心故。如彼經說:佛告阿難:若彼准陀工巧之子,或他所引,或自尋思,于施食中而生變悔,于難得事便爲不得。難得事者,所謂諸佛將涅槃時,最後供養。彼若生變悔者,汝便應以六處而勸喻之。謂施食因緣能招長壽、色、力、樂譽、富貴、臣僚,我從世尊親聞是事,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于無余大涅槃界。複應告彼准陀,當知于施食中,若生變悔,汝于如是難得事中,便爲不得,如失菩薩將成佛時,奉施乳糜所生勝福,慎莫變悔!由此故言二果無別。
c.有說:二時俱能資益,離染身故,謂食于消化時,能作食事。佛于後夜成正覺時,彼食消化;如成正覺,涅槃亦爾,故說二施果無差別。
d.有說:初受食已,證得佛法;後受食已,受用佛法。(論中尚有多種說法,詳細情形,請檢閱大正27.680上--中)
注60:
1.化地部:“比丘欲至僧坊,……入已,應一處坐,小息。應問舊比丘:何者是上座房?知處已,應往禮拜問訊共語。若日早,應禮塔,禮塔已,次第禮諸上座。”(《五分律》卷二七,大正22.179上)
2.法藏部:“若客比丘欲入寺內,應知有佛塔,若聲聞塔,若上座。……彼先應禮佛塔,複禮聲聞塔,四上座隨次禮。”(《四分律》卷四九,大正22.930--931中)
注61:世尊入滅後,有關世尊舍利建塔供養之詳細內容,請檢閱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43--102。
注62:製多山、西山、北山(大正49.16上);化地、法藏部(17上)。
注63:《四梵住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聖衆者,是謂第叁受梵之福。若多薩阿竭初轉*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增一阿含》,大正2.656中)
注64:佛說有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1.于未曾立窣堵波處,爲佛舍利起窣堵波。2.于未曾立僧伽藍處,爲佛弟子起僧伽藍。3.于僧破已,還令和合。4.修四梵住(慈悲喜舍)(大正27.425下)。
注65:阿毗達磨諸論師言:如是契經,皆佛所說。此中四種,皆生梵福。
問:彼所得果,豈相似耶?
答:
1.所爲等,故皆生梵福。謂未曾立窣堵波處,爲佛世尊真實大梵起窣堵波,若大若小,皆生梵福。爲佛弟子修梵行者起僧伽藍,若大若小,皆生梵福。佛弟子衆,若大若小,既破壞已,不得同修清淨梵行,若令和合,還得同修清淨梵行。故和合者,皆生梵福。所爲既等,故前叁中,事雖有異,而福無別。
2.饒益等,故生梵福。如修無量,爲欲饒益無量,建塔、立寺、和合衆僧,皆生梵福。
3.世友尊者:各以四因緣生梵福:a.建佛舍利塔:以廣大思願舍多財故;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諸所營造善究竟故;安置如來身界藏故。b.建立寺院:以廣大思願舍多財故;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諸所營造善究竟故;無所依止佛弟子衆,令得依止修善業故。c.令僧和合:舍離四種語惡行故;攝受四種語妙行故;破壞非法故;建立正法故。d.修四無量者:離違順故;斷諸蓋故;得梵果故;系屬梵故。(大正27.426上--下)
注66:有部“佛必無有二並出世間”,大衆部“十方世界有佛”,印公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曾加以探討論列,詳細情形,請檢閱該書pp.152--159。
注67:見注18。
注68:《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下。
注69:造《異部宗輪論》的世友,是有部的西方阿毗達磨師,年代和法救差不多,大約是西元前一世紀人。(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84)
注70: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師中,因迦濕彌羅論師,集成《大毗婆沙論》,因而對健陀羅、睹貨羅——吐火羅地區的阿毗達磨論師,稱之爲“健陀羅師”、“西方師”、“外國諸師”,而形成東、西二系(p.183)。世友是摩羅人,是屬于西方系的論師,其思想亦甚多與東方迦濕彌羅師的《大毗婆沙論》不同。(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p.279--282)
拾、參考書目
1.《異部宗輪論》,大正49冊。
2.《大毗婆沙論》,大正27冊。
3.《俱舍論》,大正29冊。
4.《順正理論》,大正29冊。
5.《律部》,大正22、.23、24冊。
6.《阿含經》,大正1、2冊。
7.《大智度論》,大正25冊。
8.窺基法師《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冊。
9.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10.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
1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
12.演培法師《異部宗輪論語體釋》,靈峰般若講堂印。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