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难陀为比丘众说法。尔时,阿难说七觉支。世尊闻阿难说精进时,便起前际忆念智见。忆念过去三无数劫,由精进力,所修加行速得圆满,疾证无上正觉。由此欢喜力,不再背痛,而赞叹阿难:“善哉善哉!我由精进速证菩提,汝今说之,故我欢喜。”〕
3.问:若无有以法供养佛者,毗奈耶说复云何通?如说:“阿难!我今增益出离善法,极生欢喜。”若不受他法供养者,如何增长出离善法?
答:佛以他事为己事故,他善法增便作是说。谓有情类多依佛法,净信出家,受具足戒,诵持三藏,居阿练若,寂静思惟,入正决定,得果离欲,乃至漏尽,或种生天种子。佛知是事,甚大欢喜,作如是念:无量有情以我威力,世出世间善法增长,彼之所作即是我事,深可庆喜,故作是说。然佛世尊定不于他受法供养,法身功德极圆满故。生身必待衣食等资,故受他人财供养。(大正27.154上--中)
注57:罗阅城〔王舍城〕师子长者,请僧中上首神德弟子五百众。佛问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罗云答:“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施一罗汉其福难现,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譬如有人欲尽饮江河诸水,只要取大海水,便得饮尽诸水,以众流汇归大海故。“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众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时师子长者闻佛叹说施众之福,不说余福,因而问佛:“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以后,当供养圣众。”世尊告师子长者:“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菩萨所施,心恒平等。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福德多,施此得福少。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增一阿含经》卷四五,大正2.791下--793上)
注58:问:施佛功德胜于施僧,此中施福皆先举劣,后举其胜,何故此中先佛后僧?
答:即以是故先佛后僧。以若声闻僧,便不摄佛,若四方僧,则亦摄佛,是福田僧,比丘僧故。若唯施佛,但佛应受,僧众不受,故福为劣。若施僧众,僧众与佛,俱应纳受,故福为胜,无障碍故,获福无限。故虽所举先佛后僧,而犹得名先劣后胜。(大正27.678中--下)
注59:
1.契经:佛告庆喜〔阿难〕:施食有二,果无差别:一者,菩萨受彼食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二者,如来受彼食已,入于无余大涅槃界。(《长阿含经》,大正1.18下;《大毗婆沙论》,大正27.680上)
2.问:初受食者有贪瞋痴,后受食者贪瞋痴尽,何缘施果无差别耶?
答:
a.由思及田有偏胜故,佛依偏胜说果无差。谓初难陀、难陀跋罗姊妹二人,闻说菩萨受十六转甘味乳糜,必当得成无上等觉,欢喜踊跃,发殊胜思。彼所施田,虽非殊胜,由思胜故,能招胜果。准陀于佛将涅槃时,见佛身形,少如衰变,又闻不久必入涅槃,恋慕不堪,其心扰乱,殊胜思愿不能现前,然由胜田,能招胜果。
b.有作是说:欲遮准陀变悔心故。如彼经说:佛告阿难:若彼准陀工巧之子,或他所引,或自寻思,于施食中而生变悔,于难得事便为不得。难得事者,所谓诸佛将涅槃时,最后供养。彼若生变悔者,汝便应以六处而劝喻之。谓施食因缘能招长寿、色、力、乐誉、富贵、臣僚,我从世尊亲闻是事,施食有二果无差别:一者菩萨受彼食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二者如来受彼食已,入于无余大涅槃界。复应告彼准陀,当知于施食中,若生变悔,汝于如是难得事中,便为不得,如失菩萨将成佛时,奉施乳糜所生胜福,慎莫变悔!由此故言二果无别。
c.有说:二时俱能资益,离染身故,谓食于消化时,能作食事。佛于后夜成正觉时,彼食消化;如成正觉,涅槃亦尔,故说二施果无差别。
d.有说:初受食已,证得佛法;后受食已,受用佛法。(论中尚有多种说法,详细情形,请检阅大正27.680上--中)
注60:
1.化地部:“比丘欲至僧坊,……入已,应一处坐,小息。应问旧比丘:何者是上座房?知处已,应往礼拜问讯共语。若日早,应礼塔,礼塔已,次第礼诸上座。”(《五分律》卷二七,大正22.179上)
2.法藏部:“若客比丘欲入寺内,应知有佛塔,若声闻塔,若上座。……彼先应礼佛塔,复礼声闻塔,四上座随次礼。”(《四分律》卷四九,大正22.930--931中)
注61:世尊入灭后,有关世尊舍利建塔供养之详细内容,请检阅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43--102。
注62:制多山、西山、北山(大正49.16上);化地、法藏部(17上)。
注63:《四梵住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和合圣众者,是谓第三受梵之福。若多萨阿竭初转*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轮,是谓第四受梵之福。”(《增一阿含》,大正2.656中)
注64:佛说有四补特伽罗能生梵福:1.于未曾立窣堵波处,为佛舍利起窣堵波。2.于未曾立僧伽蓝处,为佛弟子起僧伽蓝。3.于僧破已,还令和合。4.修四梵住(慈悲喜舍)(大正27.425下)。
注65: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如是契经,皆佛所说。此中四种,皆生梵福。
问:彼所得果,岂相似耶?
答:
1.所为等,故皆生梵福。谓未曾立窣堵波处,为佛世尊真实大梵起窣堵波,若大若小,皆生梵福。为佛弟子修梵行者起僧伽蓝,若大若小,皆生梵福。佛弟子众,若大若小,既破坏已,不得同修清净梵行,若令和合,还得同修清净梵行。故和合者,皆生梵福。所为既等,故前三中,事虽有异,而福无别。
2.饶益等,故生梵福。如修无量,为欲饶益无量,建塔、立寺、和合众僧,皆生梵福。
3.世友尊者:各以四因缘生梵福:a.建佛舍利塔:以广大思愿舍多财故;令无量有情种善根故;诸所营造善究竟故;安置如来身界藏故。b.建立寺院:以广大思愿舍多财故;令无量有情种善根故;诸所营造善究竟故;无所依止佛弟子众,令得依止修善业故。c.令僧和合:舍离四种语恶行故;摄受四种语妙行故;破坏非法故;建立正法故。d.修四无量者:离违顺故;断诸盖故;得梵果故;系属梵故。(大正27.426上--下)
注66:有部“佛必无有二并出世间”,大众部“十方世界有佛”,印公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曾加以探讨论列,详细情形,请检阅该书pp.152--159。
注67:见注18。
注68:《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中--下。
注69:造《异部宗轮论》的世友,是有部的西方阿毗达磨师,年代和法救差不多,大约是西元前一世纪人。(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84)
注70: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中,因迦湿弥罗论师,集成《大毗婆沙论》,因而对健陀罗、睹货罗——吐火罗地区的阿毗达磨论师,称之为“健陀罗师”、“西方师”、“外国诸师”,而形成东、西二系(p.183)。世友是摩罗人,是属于西方系的论师,其思想亦甚多与东方迦湿弥罗师的《大毗婆沙论》不同。(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p.279--282)
拾、参考书目
1.《异部宗轮论》,大正49册。
2.《大毗婆沙论》,大正27册。
3.《俱舍论》,大正29册。
4.《顺正理论》,大正29册。
5.《律部》,大正22、.23、24册。
6.《阿含经》,大正1、2册。
7.《大智度论》,大正25册。
8.窥基法师《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册。
9.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10.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11.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12.演培法师《异部宗轮论语体释》,灵峰般若讲堂印。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