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四)▪P2

  ..續本文上一頁 頗有不受順後次〔次來生〕受異熟業,而受順現法〔現生〕受業及順次生〔來生〕受業異熟現前耶?答:有。謂順後次受業異熟不現在前,順現法受業及順次生受業異熟現前。此要證得阿羅漢果,方有是事,非不得者。

   問:有學、異生,亦應有如是事,何故彼〔施設〕論但說阿羅漢耶?答:唯阿羅漢有勝定慧薰修身,故有如是能,有學、異生無如是事。複次,唯阿羅漢能善知自業有近有遠,有可轉有不可轉;諸可轉者,以修力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前受,無後有故。……有余師說:有業前生雖受異熟而有余殘,今時證得阿羅漢果,以勝修力及決擇力,引現前受。唯阿羅漢有如是能,故彼偏說。(大正27.103中--下)

  論者說唯阿羅漢能善了知業力可轉、不可轉,“可轉者,以修力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前受,無後有故”。世友尊者也說:若證得阿羅漢果,由殊勝定慧薰修身故,能引地獄苦事人中受,此非諸有學及諸異生之所能(大正27.100上)。這都是“有阿羅漢猶受故業”的另類說明。然而阿羅漢何以能知業力可轉、不可轉呢?論主說:因爲阿羅漢已成就“願智”〔注28〕的緣故。而願智唯有不時解脫阿羅漢,已“于定得自在,及相續不爲煩惱所持”(大正27.896中),方能現起。所以,唯不時解脫阿羅漢可轉業力,時解脫者不能。然論主說業力有可轉的,有不可轉的,與譬喻師“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大正27.593中,359中,774上),有程度上的不同。

  阿羅漢已斷、已證,已舍罪福,何以須求福業增長?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阿那律聽法時睡眠,被佛呵斥,發憤精進,終日不眠,致雙眼失明。由于眼根已壞,雖得天眼,而欲以凡常之法縫衣時,因無法穿針引線,故呼求幫助。是時,世尊慈護,與縫衣服。阿那律言:“向所稱說者,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貫針。”世尊言:

   “世間求福之人無複過我,如來于六法無有厭足。雲何爲六?一者、施,二者、教誡,叁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衆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六。阿那律!如來于此六法,無有厭足。”阿那律曰:“如來身者,真法之身,複欲更求何法?如來已度生死苦海,又脫愛著,然今日故爲求福之道。”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說,如來亦知此六法,爲無厭足。若當衆生知罪惡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終不墮叁惡趣;以其衆生不知罪惡之原,故罪墜墮叁惡趣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福力最爲勝,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經》,大正2.719中)

  世尊爲盲比丘穿針縫衣,龍樹《大智度論》亦有記載。世尊說:功德果報甚深難量,我向求無厭足,故得以成佛,于今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論中問:

   問:如佛嘗斷一切善法中欲,今雲何言欲無減?答:言斷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無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欲者,如先說佛雖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猶不息……佛智慧火亦如是,燒一切煩惱,照諸法已,智慧相應欲亦不盡。複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衆生未盡,故欲度不息。(《大智度論》,大正25.249中)

  綜合以上諸說,有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是否可能演變成如《增一阿含》所說的“福力最爲勝,由福成佛道”?或是否有演變成如《大智度論》所說的,“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衆生未盡,故欲度不息”之可能?筆者不得而知,不過,當時部派中的說假部,已說“由福故得聖道”(大正49.16上),安達羅學派也已以布施、禮拜、供養佛塔,爲積集福業事了!

  叁、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

  《婆沙論》說:“一切有情皆具有十二支緣起,從無始來乃至證得無學果位”;“叁界皆具十二有支”(大正27.118上,下)。所以,緣起遍叁界,叁界有情皆具有十二支。凡夫衆生,流轉生死,具有十二支,然而無學聖者斷盡一切煩惱,不受後有,是否仍具足十二緣起支?有部說“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大正49.16中)。那麼,是那幾支隨阿羅漢轉呢?

  據窺基法師《異部宗輪論述記》雲:

   “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者,幾支隨轉耶?答:無明、愛、取是,或生、老死,在未來定無。若中有中得阿羅漢果,是生支方便,容許有生;若于識支不得果者,以一念故,其受支中亦得果,定不隨轉。名色、六處、觸叁支中,有說:亦得果,先生已修習,今至名色識容起聖道故。若作此說,名色、六處、觸中入涅槃,名生般;受中,分有行、無行。有說:名色、六處、觸叁支,猶根未明,即非但不能起聖道,無得果理。唯在受愛支之中,分叁種般。若依前釋,即四支隨阿羅漢轉;後釋,即一支。其業已得果,行分攝,未得果,有分攝,更無異有支隨阿羅漢轉。(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457上--下)

  窺基法師意說: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不受後有了,所以,定無有“無明、愛、取”叁支。若有情在中有位,證得阿羅漢果,此中有是生支方便,這樣就有“生”支;又阿羅漢未涅槃前,有“老死”支,因爲不受後有,所以未來定無“生、老死”。識支,是轉世投胎的主體,只是一刹那,所以無得阿羅漢果,由受支方得。所以“識”支不隨阿羅漢轉,“受”支隨轉。“名色、六處、觸”叁支,有二說:一、“名色、六處、觸”,隨阿羅漢轉。因爲過去生中,已修集資糧,現生至名色、六處,或觸支時,生起聖道而般涅槃——生般涅槃;在“受”中,分有行般、無行般涅槃〔注29〕。二、名色、六處、觸叁支,根尚暗混昧鈍,不能起聖道,以證阿羅漢。唯有在“受”支分叁種涅槃——生般、有行般、無行般,所以“受”支隨阿羅漢轉。

  至于“行、有”二支,則分爲已得果和未得果二種。如《婆沙論》說:

   問:阿羅漢所造業,爲名無明緣行,爲名取緣有耶?答:不名無明緣行,不名取緣有,阿羅漢無“無明”,亦無“取”故。然彼業已與果者,當知攝在“行”支分中;未與果者,當知攝在“有”支分中,是彼類故,然非十二有支所攝。(大正27.126下)

   如此,已招感今羅漢身的與果業,攝在過去行支中,故不在現身中轉;未與果業,則攝在感未來果的有支中,阿羅漢已得無生,不受後有,故亦不隨轉。如此,可說“行”、“有”二支都不隨阿羅漢轉。

  總之,“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有二解:一是說十二緣起支的“生”一分、“名色、六處、觸、受支”,隨阿羅漢轉;一是只有“受”支隨阿羅漢轉。

  柒、齊頂阿羅漢

  四禅八定中,經說:依七依定——初、二、叁、四靜慮,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又說:比丘依四靜慮,乃至叁無色定,能起智斷煩惱,修道盡漏(大正27.929中)。于是有部說:修道斷煩惱必依定滅。然而化地部卻說:“亦有齊首補特伽羅”(大正49.17上),“有諸煩惱不依定滅”(大正27.310下)。

  何謂“齊首補特伽羅”?齊首補特伽羅,即是齊頂阿羅漢。如《舍利弗阿毗昙論》雲:

   雲何(齊)首等人?若人未行道,若有漏、若壽命,一時俱斷;複次,斷漏無間命即斷,是名(齊)首等人。(《舍利弗阿毗昙論》,大正28.589中)

  《大毗婆沙論》雲:

   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彼作是說:“若有聖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無聖道現在前義,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名爲齊頂。”(大正27.310下,929中)

  分別論者——化地部,認爲:斷欲界九品修惑的叁果聖者,若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處無有無漏聖道生起,用以斷惑證無學果,但是將命終時,自能拔盡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果,入般涅槃。亦即:叁果聖者不由聖道,亦得阿羅漢果(大正27.929中),因煩惱不一定依七依定方能滅除故。

  有部論者則認爲:無有“齊頂阿羅漢”。叁果聖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是依“無所有處”之無漏聖道,得阿羅漢,因無所有處最靠近有頂故(大正27.929中)。亦即生在非想非非想處的叁果,必須依無所有處起無漏聖道,斷煩惱,方能證得阿羅漢果,因煩惱必須依定才能滅除故。論中問:七依定中,以下諸地亦有鄰近下地無漏,何故不說依之盡漏,而但說生有頂者耶?論主答道:

   答:下諸地中有自地惑,上地聖道易可現前,非于下地,以下地系善皆已舍故,聖道難起,由此無有起現前者。生有頂不爾,自地無聖道,又無上地可依,不可不由聖道而能盡漏。是故下地雖難而起,然彼聖道由因力強,非加行,暫起現前斷余煩惱,得阿羅漢果已,設更住壽經八萬劫,終不重起,以無用故。(大正27.929中)

  分別論者有“齊首(頂)補特伽羅”,是說煩惱不必定由無漏聖道及根本定,才能斷除;而有部論主則認爲:一定是要由無漏聖道及根本定,方能斷除。他們的歧異點,在于定、慧偏重不同的緣故。有部論師中,亦有這種情形。如

   尊者侍毗羅作如是言:……如是永斷,是聖者,非異生;是聖道能,非世俗道。所以者何?因《七依經》造此論故。彼經唯說七根本地,謂四靜慮、下叁無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斷煩惱。故知唯聖者用無漏道斷。

   尊者瞿沙伐摩作如是說:……如是永斷,是聖者,亦異生;是聖道能,亦世俗道。……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

  〔婆沙論者:〕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大正27.311上)

   此中,侍毗羅說:聖者唯依七根本定,無漏聖道,才能斷盡煩惱,顯示尊者是重慧者。瞿沙伐摩主張聖者、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聖道、世俗道,都能盡除煩惱,表示尊者是重定者。而《婆沙論》者的意見是:“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如此,何以有部論者質疑問難分別論者“齊首補特伽羅”之主張呢?從另一則來看:

   尊者時毗羅,偏稱贊慧;尊者寠沙伐摩,偏稱贊滅定。時毗羅作如是說:慧勝非滅定,慧有所緣,滅定無所緣故。寠沙伐摩作如是說:滅定勝非慧,滅定唯聖者有,慧通異生有故。……〔婆沙論者:〕此二所說,俱唐捐其功;于文無益,于義無益。(大正27.734下)

  此二尊者,被論主批評爲“唐捐其功”,主要因爲:定、慧都是佛法中的重要項目,偏于任一邊,都非所恰當。然而,若以此一角度來看分別論者之“齊頂阿羅漢”:二百卷的《婆沙論》中,破斥分別論者之“齊頂阿羅漢”的,有二個地方:一、“爲遮彼執,顯無煩惱不依定滅”(310下);二、“爲止彼意,顯盡〔煩惱〕非俱,必由聖道”(929中)。此二說“無煩惱不依定滅”、“盡〔煩惱〕非俱,必由聖道”,近于侍毗羅說。如此,分別論者和有部論主,亦只是各得一邊而已。所幸《婆沙論》主是“此本論文,容二義故”(311上),采取二義並容的態度,否則豈不是自相矛盾!不過,由此亦顯示所謂“無煩惱不依定滅”之“定”,是有漏,還是無漏?從《發智論》至《婆沙論》以來,並未給于明確界定〔注30〕,致有如上情況出現。

  

  注釋

  注26:1.有一阿羅漢在寺自染袈裟,城中失牛犢者,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劄似肉,器如牛頭,以爲偷牛賊,加以鞭撻,縛送王所,禁閉牢獄。由彼業力故,囚禁多時,門人無人知曉,待業力盡,方省救出。

  2.有一阿羅漢未關門戶而入深靜慮,城中有離家出走之婦女投寺,藏匿彼床下,爲夫捉得,疑其共作不淨,與以鞭撻,縛送王所,由業力故,囚禁多時。(大正27.654下--655中)

  注27:1.阿羅漢受故業報,如神通第一之目犍連,被外道毆打(大正24.287上--289下)。

  2.世尊還受故業報。如《十誦律》,大正23.98下,98中--99中,187中--188中,263上--264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大正24.45上--50中,94上—97上。

  注28:問:願智雲何?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願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願皆知隨欲知義者。(大正27.895上--中)

  注29: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見《大毗婆沙論》,大正27.874中--875中。

  注30:1.《發智論》:問:叁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答:叁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叁十六,依未至滅;色界叁十一,及無色界見所斷,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無色界修所斷,或依七,或依未至滅。(大正26.939中--下)

  2.《大毗婆沙論》:問:叁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問:何故作此論?答:欲顯諸佛出現世時有勝事故。……爲遮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爲遮彼執,顯“無煩惱不依定滅”。此中“定”者,顯對治道。謂對治道,或說爲定,或說爲道,或名對治,或名作意,或說爲行。言雖有異,其義無別。(大正27.310下)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