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释悟殷

  伍、经部师之预流果无退,阿罗汉亦无退

  经部师之前身,是有部持经譬喻师,于西元二、三世纪间,脱离了有部,独立成为经部譬喻师学派。此一学派主张:预流果无退,阿罗汉亦无退(大正29.129下--130上),会退的是二、三果圣者(711下)。

  经部师的“定无退预流果”,是说圣果位不退,但还是承认根性会退,因为退法种性者修练根,所得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之种性会退;原先即住思法等者则不会退(大正29.129下)。这种说法,同于有部论师。而“阿罗汉亦无退”,是说阿罗汉不会退失阿罗汉果位,但会退失“现法乐住”。如《俱舍论》言:

  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经言:“苾刍!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失现法乐住。”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若谓有退,由经说有“时爱解脱”,我亦许然。但应观察彼之所退,为应果性,为静虑等。……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余所得现法乐住,退失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指阿罗汉]!是名由理。(《俱舍论》,大正29.130上—下)

  由上引文,可知经部师说“阿罗汉亦无退义”,是指不动种性阿罗汉而言。因不动种性阿罗汉已断尽烦恼,已拔除烦恼种子,不会再现起烦恼而退了。但是时解脱阿罗汉(退法乃至堪达法)有退,退的是“根本静虑等持”,也就是“所证之现法乐住”未常时现前;然“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所以圣果位是不退的。

  虽然经部说阿罗汉无退,但是细分来说,亦可以说阿罗汉有退;因时解脱阿罗汉有退故。如此,似乎和有部相同:他们同样认为不动种性阿罗汉不退,会退的是时解脱阿罗汉;时解脱在三种退中,有已得、未得、受用退(大正27.315下,大正29.130上)。但是,有部是“三世实有论”者,所以认为时解脱阿罗汉若遇退缘,已断的烦恼还会现起而退。经部师是过未无体的“现在实有论”者,阿罗汉已断尽烦恼,烦恼种子已去除,所以不可能再现起烦恼退。退,是退失根本静虑——所证之现法乐住,因现法乐住要待时方现前故(大正29.130上)。有部说“时解脱有退”,是还会现起烦恼退;经部说“时解脱有退”,是退失现法乐住,这是他们思想上最根本的不同点。无怪乎《顺正理论》主要以甚多篇幅破斥经部师说(大正29.711下--716上,破上座说,716上--718中)。

  经部师认为预流者无退,阿罗汉亦无退,一来、不还果有退。为何有此差别?《顺正理论》说:

   经主意作如是言:“阿罗汉果亦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引经证言:“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初、后二果,但由圣慧断惑而证,故无退理。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顺正理论》,大正29.711下)

  经部师认为:二、三果是由世俗道所证得的,故容许有退;初、后果由圣道力得(圣慧断惑),所以无退。世俗道所证得的二、三果,也称为“假名果”;初、后果由圣道力得,故称“实义果”(大正27.340下)。何以世俗道力能证得二、三果?据《异部宗轮论》,有部认为“若先已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大正49.16中)。这是说,行者入正性离生——见道(初果),由圣道力,已离三界见所断断(见道所断烦恼)。若以圣道力,离三界见所断断,及以世俗道力,离欲界修所断断(修道所断惑)前五、六品染,名一来果;若以圣道力,离三界见所断断,及以世俗道力,离欲界修所断断前九品染,名不还果(大正27.340中--下)。然则,二、三果虽说是世俗道得,实是由圣道力和世俗道力相杂的作用。依偏重而言,二、三果由世俗道得;实际上,证二、三果还是要具足无漏圣道力的。

  陆、阿罗汉与业

  《异部宗轮论》说:有部主张“有阿罗汉犹受故业”,“有阿罗汉增长福业”,“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大正49.16中)。证得阿罗汉者,应断的烦恼已断,应证的智慧已证,所以经上说阿罗汉是:“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大正2.10下)。然而何以烦恼已尽,已舍罪福,自知不受后有的阿罗汉,还会受故业报?又如何使其增长福业?复次,十二缘起支中,那些随阿罗汉转?以下拟分别探讨之;至于详细的“业”说,将于拙作〈论师的业力观〉中进一步作讨论。

  一、有阿罗汉犹受故业

  有情造业,自作自受。“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正24.94上),这是最一般的说法。但是何以断尽烦恼,不受后有的阿罗汉,也如一般有情,犹受故业?《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有二则阿罗汉犹受故业的事缘〔注26〕。有部律典,亦多处说到证得阿罗汉果之佛弟子,仍遭受故业罪报,乃至世尊都不例外〔注27〕。类似于有部“阿罗汉犹受故业”的说法,分别说部系的化地部,亦说是“宿对因缘”(大正22.1中)。而大众部则解说是示现世间,启示后学。如世尊身体不和,耆旧童子曰:

  闻世尊不和,可服下药,世尊虽不须,为众生故,愿受此药。使来世众生开视法明,病者受药,施者得福。(大正22.481上)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虽然阿罗汉犹受故业,但是由于阿罗汉已得圣道,纵使身体受苦,也不同于凡夫众生所受业苦。如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殴打,遍体鳞伤,肢节烂碎,仅余残命,是时尊者尚能“以神通力,息除苦痛”(大正24.288中)。嗢钵罗色尊者(莲华色),被提婆达多打破头颅,然尊者体悟诸法无我,寂静涅槃,遂以种种神变,入无余依涅槃(大正24.148上)。又世尊于鞞兰若安居,三月食马麦,阿难悲苦啼泣,念言:世尊三大只劫,修诸善品,何以食斯马食粗麦?世尊云:“如来凡所入口,皆为甘美,百味中胜”(大正24.47上,大正23.99中)。如上所述,可知已证圣果的阿罗汉,内心解脱自在,俱解脱阿罗汉如目犍连者,甚至具足深定神通之力,虽然仍受故业罪报,但是已不同于凡夫众生所受苦楚。如此解说,方符合“自作自受”的业报理论,修道解脱也才不至于唐捐其功。

  二、有阿罗汉增长福业

  部派之中,有部主张“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安达罗派也说“有阿罗汉积集福业”(南传58.311);但是化地部就主张“无阿罗汉增长福业”(大正49.16中,17上)。

  阿罗汉如何使福业增长?据《大毗婆沙论》说:

   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以资生之具等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即能转招富异熟果。(大正27.656下)

  

   据论文,阿罗汉由布施、发愿、入定的思业力量,“能招寿异熟业,即转能招富异熟果”。这即是阿罗汉“增长福业”的情形。何以由布施资身具、发愿、入定,能转招富异熟业?论中引契经证成:

   为舍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依契经说。谓世尊说:诸福业事略有三种:一、施性福业事,二、戒性福业事,三、修性福业事。于施性事,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彼审观察,为施僧众当获大果?为施别人?若见施僧当获大果,便施与僧;若施别人当获大果,便施别人。故于僧众或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即转能招富异熟果。(大正27.656下)

   三种福业事中,由布施之功德,可以感富果;而阿罗汉由布施、发愿、入定之力,能转去寿异熟业,变为富异熟业。此富异熟业,是由什么力量引发呢?有说由施,有说由定,论主说:

   俱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富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种。(大正27.657上)

   有部论者认为:诸阿罗汉由布施、发愿、修定的思业力量,“能招寿异熟业,即转能招富异熟果”,所以说“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同样的,由布施、发愿、修定的思业力量,“能招富异熟业,即转能招寿异熟果”,所以阿罗汉也能增长“寿业”(大正27.656上)。

  与有部相反,化地部认为:“无阿罗汉增长福业”,如《婆沙论》所说的布施、发愿、修定等思业力量,是不能增长阿罗汉的福业的。罗汉的留寿、舍寿,是由过去的业力,不是现在的思业力量,因为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不再能令福业增长。

  安达罗派说“有阿罗汉积集福业”,是就阿罗汉若布施衣食等资身之物,礼拜支提(塔)、献华鬘、涂香、乃至右绕支提等而言,认为这都是积集福业的事。而《论事》论主则认为:若阿罗汉犹有积集福业事,那么,也应有积集非福业事;而阿罗汉是已舍离罪福者,所以不应说阿罗汉有积集福业事(南传58.311--313)。

  有部说阿罗汉由布施、发愿、入定之力量,能增长阿罗汉的福业,这是阿罗汉可转异熟业说。阿罗汉可转业,《婆沙论》中引《施设论》云: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