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有”的一貫主張。而有部“退有自性”,是“成就、不成就實有”,這是“不相應行實有”的一貫立場。
叁、退時住意識或五識身
阿羅漢退時,是意識的作用,還是前五識的作用?有部論師中有異論。毗婆沙師認爲阿羅漢是:“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大正27.314中)。《婆沙論》中,有人舉“邬陀衍那事”、“猛喜子事”、“天帝釋事”〔注22〕等,以證明亦有住眼、耳、鼻、舌、身識而退者,質疑論主何以說是“住意地退”?論主答以:“應知此等住意地退,由眼等識引令起,故作是說,于理無違”(315中)。但尊者僧伽筏蘇(衆世)就有不同主張:
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住五識退,于理何違?五識取境時,亦生煩惱故。謂對治力極羸劣者,眼見色等,亦容退故。
〔婆沙論主〕評曰:應作是說: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對違順境要有分起煩惱故。由此故說:若住意地,有六勝事不共五識:一、退,二、離
染,叁、死,四、生,五、斷善根,六、續善根。(大正27.315中)
僧伽筏蘇說“五識取境時,亦生煩惱”,那是認爲“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作因等起及刹那等起”(大正27.610上)。所以,阿羅漢可以由五識之分別,引發作用而退。他的見解,相似于大衆部、化地部“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大正49.15下,17上)的思想。而有部則主張“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大正49.16中),自然會認爲:退是意識的作用,五識沒有分別力(唯自相分別,無計度、隨念分別),所以不同意僧伽筏蘇的看法。
四、佛陀有退或無退
以上是關于“阿羅漢有退”,有部自宗內之異師異見。最後再來討論大衆部和有部在“阿羅漢有退、無退”意見上的難題。一、大衆部若認同大天五事,主張“有阿羅漢爲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何以又說“阿羅漢無退義”呢?二、有部主張“阿羅漢有退義”,佛亦是阿羅漢,那麼,佛陀是否也會退呢?
關于第一個問題,大天五事,本文前曾加以探討,印順導師亦說:大天的羅漢“爲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都是習氣之一。阿羅漢斷除了煩惱,而習氣未盡。這習氣,是阿羅漢功德上的不究竟,然並不會影響他,再系縛他于生死流中。至于“阿羅漢無退義”,是就阿羅漢由金剛道斷除的煩惱不會再現起而說。阿羅漢斷除了的煩惱,如果還會現起,那麼,衆生便永無解脫之日了!
第二個問題,有部“阿羅漢有退義”,是“時解脫阿羅漢”,由五種因緣故,再起煩惱而退。至于佛陀是否有退?有部論師說佛陀有退。因爲:
退有叁種:一、已得退:謂先已得諸勝功德,遇緣而退。二、未得退,如伽他雲:“我觀天、世間,退于聖慧眼,由耽著名色,不見四真谛。”此頌意說:一切有情,若勤方便,皆應獲得諸聖慧眼,但由耽著名與色故,不能精勤修正方便,于四真谛未得現觀,于聖慧眼有未得退。又如頌言:“愚夫衆所敬,是則爲衰損,于頂而退墮,斷滅諸善根。”此頌佛依天授(提婆達多)而說,謂彼已起暖善根,不久當起頂善根,中間貪著勝名利,故于頂善根有未得退,從此展轉斷滅善根。諸如是等,名未得退。叁、受用退:謂于已得諸勝功德,不現在前,如佛于已得諸佛功德,不現在前(獨覺、聲聞等,亦爾)。(大正27.315中)
在叁種退中,佛有“受用退”。如佛“已得諸勝功德,不現在前”,即是受用退。有部中亦有說佛“全無退”者,然婆沙正義是主張佛有“受用退”〔注23〕的。那麼,如何知佛有受用退呢?論主說:
答:契經說故。如契經佛告阿難:“如來所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我說于彼展轉有退。如與弟子共集會時,若不動心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我說于彼都無有退。”由此知佛有受用退。(大正27.316上)
論主引契經說“如來所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我說于彼展轉有退”,證明佛有“受用退”。而所謂“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是指四根本靜慮〔注24〕。佛陀于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有退,意謂佛陀所得四根本靜慮,並非恒時現前。這也符合于論主的“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大正49.16中)之主張。
五、結語
最後,把阿羅漢有退或無退,作個總結:
有部“阿羅漢有退義”,是指時解脫阿羅漢而言。因有部是叁世實有論者,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並未消失,遇到退緣,還可能現前而退失果位;若是退種性,則煩惱不現前亦有退。阿羅漢退時,是住意識退,非五識身之作用,因爲“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故。又時解脫阿羅漢,在金剛喻定唯一刹那,盡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盡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而未起無生智。不動心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及盡智,唯一刹那,無生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無生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大正27.527上--下)。所以,“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大正49.16中),是指還會退墮的時解脫阿羅漢而言。
佛陀是阿羅漢,所以佛陀也有退。不過,佛陀的退,不同于時解脫阿羅漢的退。佛陀的退是“已得諸勝功德,不現在前”的“受用退”。亦即佛陀所得四根本靜慮,有時並未現前,所以說“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殺阿羅漢是五無間罪之一,若殺退失阿羅漢者,不得無間罪,因爲退失阿羅漢果者,已成爲有學聖者故。雖然退失阿羅漢者,最後命將終時,必住無學,但是殺害者于“無學身無惡心故。殺害者但于有學身中起殺意及加行,非于無學;由無無間因,故不得無間罪”(大正27.620上)。
大衆部的“阿羅漢無退義”,是就金剛道所斷的煩惱不會再現起而言。他是現在實有論者,“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大正49.16上),不似有部叁世實有論,雖斷而猶可現行。甚且“隨眠異纏,纏異隨眠”(大正49.15下),“隨眠是纏種子……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斷隨眠,纏既不生,彼雲何退?”(大正27.313上)雖然“余所誘、無知、猶豫”等習氣,使得所得的功德不夠圓滿,但是“所作已辦,無容受法”(大正49.15下,〔注25〕),已通達甚深緣起,不再執著我、我所爲實有,系縛生死的結已永盡無余了,所以不會再退墮了。不過,若根據南傳《論事》,東山住部、正量部認爲:不管何種阿羅漢(時解脫、不時解脫),若前生誹謗阿羅漢,由此業因牽絆,今世雖證得阿羅漢,亦會從阿羅漢果退轉下來(南傳58.110--111)。這是非常特殊的說法。
注15:此處分別論者說:“隨眠是纏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應”(大正27.313上),據《異部宗輪論》,大衆部亦說:“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大正49.15下--16上)。二者說法相同,故此處分別論者之說法,可類比爲大衆部。
注16:阿羅漢有二種:
一、時解脫阿羅漢:1.待時方解脫:a.得好衣時:要得細軟鮮淨勝妙衣服時,乃得解脫。b.得好食時:要得美妙飲食,酥蜜等時。c.得好臥具時:得厚軟臥具床褥等時。d.得好處所時:得寂靜處所勝妙房舍時。e.得好說法時: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時。f.得好補特伽羅時:得具勝德行,秉性柔和,易共住者,與共住時。2.依狹小道而得解脫: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叁生中得解脫,余不定。3.依羸劣道而得解脫:于解脫善品加行,不能恒常殷重修故,若于日初分修,于中後分則不能修;若于夜初分修,于中後分則不能修;雖暫能修而不殷重。4.依止增道而得解脫。5.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所修道可爲適意不適意,饒益不饒益,樂苦資具之所引奪而得解脫。6.依五種種性道而得解脫: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
二、不時解脫:不待時得解脫。(大正27.525上--下)
注17:《雜阿含經》有數則阿羅漢自殺的例子:
1.瞿底迦(Godhika),六反退轉,擔心再退,舉刀自殺。(《雜阿含》,大正2.286上--中)
2.求(德),是時解脫阿羅漢,六反退失,懼再退而自殺。(大正2.382下--383上)
3.跋迦梨(Vakkali),疾病困苦而自殺。(大正2.346中--347中)
4.闡陀(Channa),疾病困苦而自殺。(大正2.347--中348中)
注18:1.離系果:即解脫果、擇滅無爲。“由慧盡法,名離系果。滅故名盡,擇故名慧,即說離系果。”(《俱舍論》,大正29.35中)
2.離系得:即得離系果。擇滅無爲以無漏慧簡擇四谛之理,而得涅槃法,稱離系得。
注19:問:阿羅漢退,爲煩惱現前故退?爲退已煩惱現在前?答:1.應作是說:煩惱現前故退(大正27.313下)。2.有余師:退已煩惱現在前(314上)。3.婆沙論者:前說爲善,要起煩惱現在前時乃成退,失勝功德故,此說退位。若退性者,不必要起煩惱現前,不退無學位,有退性者故。(詳見大正27.313中--314中)
注20:分別論者主張:沙門果唯是無爲。此依契經。佛告比丘:“吾當爲汝說沙門性及沙門果。雲何沙門性?謂八支聖道。……雲何阿羅漢果?謂永斷貪瞋癡,及一切煩惱。”故說沙門果唯是無爲(大正27.336下--337上)。而論主卻認爲:沙門果亦有爲亦無爲。若沙門果唯無爲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有行四向,有住四果。”此中住者,住有爲果,非無爲果,以無爲果不可住故(大正27.337上)。他們彼此的诤議,請檢閱《婆沙論》,大正27.336下--中。
注21:譬喻者主張“不相應行非實有”,如非得(退,大正27.27下,182下,313上--中);名、句、文身(70上);異生性(231中--下);命根(730中);有爲相——生、住、
異、滅(977中)等,都無有實體。有部則認爲都有實在自體。
注22:1.邬陀衍那事,大正27.314中--下。2.猛喜子事,大正27.314中--315上。3.天帝釋事,大正27.315上--中。
注23:問:已得、未得、受用等叁退,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答:1.佛有受用退;獨覺有未得、受用退;聲聞乘中,不時解脫阿羅漢有未得、受用退,時解脫具叁種退。2.有說:佛全無退;獨覺唯有受用退;聲聞乘中,不時解脫唯有受用退,時解脫有已得、受用退。3.〔論主〕評曰:此二說中,初說爲善。諸佛定有受用退故,獨覺、聲聞于勝根性,有欽慕故,時解脫者有可轉作不時解脫,如何說彼無未得退。(詳細情形,請檢閱大正27.315中--316上)
注24:增上心所現法樂住,即四根本靜慮,見《婆沙論》,大正27.417上--418中。
注25:“所作已辦,無容受法”,窺基法師釋雲:“所作已辦”,謂諸無學。“無容受法”,不取于境差別相故。若緣境時,但知因緣所生之法,不執不取境差別相。“無容受”者,不執取義。薩婆多等,無學亦取境差別相。舊解〔指真谛〕雲:無二處所:一、所著處,二、受生處;前因後果。其義未詳。(卍續83.448上)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