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終不犯戒。……若住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禁戒”(大正2.796下)。不過,因爲初果聖者已斷了生死根源之我見,剩下的煩惱——修所斷惑,無論作惡、行善、修定,只會滋潤故業,使有情往來人間天上,頂多維持七番生死。

  大衆部說預流者尚會造作惡業,唯除五無間業。有部亦說未離欲染的初、二果學者,有“學謀害”事(大正27.654上)。所謂“學謀害”,簡單的說,就是“意憤”(655中)。如未離欲染的有學聖者,若遇他人加害,或有人害法破僧,心生不忍,便作是念:“當令衰壞,母失愛子”(654中)。由此,便構成學謀害事。因此,謀害是以“瞋相應思爲體”(655中)的。

  有學聖者已得不作律儀,何以初、二果聖者尚心念作謀害事呢?論主說:

  答:彼由苦逼,便于自身起如是念:甯當令我衰壞失愛,勿令我爲斯苦所逼。不于他身,是以無過。有說:于他亦起斯念,然但欲诃責,不欲加害。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謀害,下至能殺一蟻卵者,設救自命,亦不起此心。故此所念,但爲诃責。(大正27.654中)

  有學聖者之謀害,止于“诃責”,而非真欲加害,然亦有由此“謀害”之動念,而招致護法金剛爲護法護教而動怒,致整個城市被雨土堙滅、王都全毀之情形(大正27.654下--655中),可見起心動念之可畏。不過,有部論者是聲聞佛教之奉行者,重視的是表業,及由表業引發之潛在功能(無表業),認爲“意業非戒”,“惡戒非意業”。因爲“未離欲者,皆成就不善意業,彼豈悉名犯戒或不律儀?”(大正27.723下)所以不像後代重視意業,說“意罰爲大罪”(大正31.77上)。

  有部主張未離欲染的預流、一來果,尚會起謀害之心念,造成損害,但這心念,出發于“诃責”,不算犯戒;並不同于大衆部主張之“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亦不同于東山住部之主張見具足者會故意損傷物命。

  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

  有部不僅認爲“預流者無退”,即使是登入順決擇分善根之“忍”位,也已認定其“畢竟不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大正27.30下),乃至“世第一法定不可退”(大正49.16中)。何以故?因爲“世第一法”之一刹那心心所法爲等無間緣,引入正性離生,即刹那見道,見道即不會退墮故。亦即“世第一法無間刹那,苦法智忍必現在前”,“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爲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極回轉過于心者,可于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谛現觀”(大正27.22上--中),所以“世第一法定不可退”〔注10〕。

  相對于有部的“世第一法定不可退”,大衆部說則“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大正49.15下)。此中“第八地”,指四向四果之初果向。大衆部認爲:如經上說初果向者能接受布施〔注11〕,故知見道前之初果向,並未立即證初果。而有部認爲:“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大正49.16中)——第十五心道類智忍,無間入于道類智而證初果。亦即從初果向速疾無間證入初果,所以無有住初果向(第八地)者。不過,有部論師爲會通大衆部所引(初果向者接受布施)契經,說預流向有二種:一者、世俗預流向,二者、勝義預流向。世俗預流向,是已得順決擇分者;勝義預流向,是已入見道者。有部認爲:經上說初果向者能接受布施,是指得順決擇分之世俗預流向者(大正27.679上--中)而言。

  大衆部和有部的歧異,在于有部是以見道分凡聖,見道以前是凡夫,從初果向刹那證入見道,他的初果向局限在第十五心(道類智忍)。而大衆部則以爲:見道後得初果固然已是聖者,見道以前的初果向者,也已經不是凡夫了;證得初果向時,並未馬上證初果,其初果向時間較長,所以說“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至于“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這“性地”,隸屬于那個階位?有不同意見。有說是“種性地法”(大正27.6上);有說是“暖、頂、忍、世第一法”(大正25.383中,721上,〔注12〕)。而印公導師說:“世第一法爲性地”;大衆部的“性地”,不是有部的“正性離生”——見道位。他與“叁乘共十地的性地意義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頂位”〔注13〕。又據導師的研究,從部派佛教以來,就有“種性”一詞,或略譯爲“性”:

  如《舍利弗阿毗昙論》,〈人品〉中立“性人”(大正28.584下--585上)。《增一阿含經》立九種人。四向、四果以前,有“種性人”(大正2.767上)。大乘十地說先後成立的共十地,第二爲“性地”(大正8.346中)。從修行的階位,立“性人”、“性地”,雖還沒有證入聖位,但已成出世法器,能入聖位。到了性地,一般以爲決定不退了。但《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等以爲“性地法皆可說有退”(大正49.15下)。如以世俗的種性來說,在入胎、誕生後,可能有夭折的;大乘所說的生在佛家,也有退與不退二類。所以發心趣求佛道的,都是佛種性所攝,不過起初還可能退失。(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p.64--65)

  歸納以上衆說,“性地”之階位,可說相當于聲聞四順決擇分善根位——暖、頂、忍、世第一法,或者是大乘十地之第二地——性地。以聲聞而言,行者進入“性地”,雖然未進入聖位,但已成就出世法器,將來必能進入聖位了。不過,大衆部認爲他們仍會退墮(性地法皆可說有退);而有部則說“世第一法定不可退”。

  又大衆部說“預流者亦得靜慮”,但有部則認爲“初二果未得靜慮”(大正27.693下)。行者由斷八十八使見惑,入見道位(預流果),尚有八十一品修惑,在修道位慢慢斷除。一來向者,斷欲界修惑之前叁品乃至四品,稱爲家家;斷前五、六品者,成一來(大正27.276中)。如此,初二果者,倘若“未離欲貪”,則不能起初善靜慮(大正27.693下),亦即未得根本靜慮。有部認爲初二果聖者可能未得根本靜慮,與其學說“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大正49.16中)有關。即行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四靜慮、叁無色定,可得入正性離生,及證得阿羅漢果。但筆者以爲:說“不依靜慮”,應是就行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叁無色定,也能斷煩惱盡漏而言,並非必依四靜慮,亦非指四靜慮不能斷煩惱盡漏。

  以上,是關于預流者有退、無退,及與預流果有關的論題。大衆部主張:行者在相當于四抉擇分善根之“性地”時,雖然將來能入聖者之流,但仍會退墮(性地法皆可說有退),乃至“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但是預流者仍“有退義”。又雖然“諸預流者亦得靜慮”,“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注14〕,但是諸預流者仍能“造一切惡,唯除無間”。有部認爲世第一法心心所無間進入正性離生——見道,所以“世第一法定不可退”,乃至“預流者無退義”;因爲“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故“初二果未得靜慮”,亦會浮起“謀害”(大正27.654上)之心念。  

  注1: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449上。

  注2: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謂所執取發毛爪等,非無世間少分淨相,若非理作意思惟,此時便于所修不淨想退,起先所斷修所斷結。(大正27.933下--934上)

  注3:見所斷結依無事起:所執起我我所相,畢竟無有。故契經說:法無作用、亦無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作者、受者,唯集,諸行中無有我。如以空拳,诳諸童稚,智者了達,如見舒指。(大正27.934上)

  注4:問:何故定無退見道者?答:1.見道是極速,疾道不起期心道,無容退失如是道故。2.諸瑜伽師入見道已,名墮法河,墮大法流,墮法彼浪,墮法洄澓,尚無暇能起有漏善、無覆無記心,況有能起染汙心退!如人墮在山谷瀑流,隨浪漂溺,尚不能據此彼兩岸,何況能出!3.見道能治叁界所有見所斷結,無退叁界見所斷結對治道故。4.見道能治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對治道故。5.見道能治忍所對治無事煩惱,無有退彼對治道故。6.見道創見四聖谛理,決了明白,無于此理重迷謬故。(大正27.316下--317上,22下)

  注5: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叁、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此中,退法者,謂彼應退。思法者,謂彼思已,持刀自害。護法者,謂彼殷重守護解脫。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不升進。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不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性,或由練根而得不動。(大正27.319下)

  注6:練根:在加行位中之修行者,調練其根性,使成勝根。與轉根、增進根同義。《順正理論》雲:“我所承禀諸大論師,鹹言:“練根皆爲遮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故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爲遮遣見惑所發;無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爲遮遣修惑所發。”(《順正理論》,大正29.723上)

  注7:諸無學先學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性必無退理,學、無學道所成堅故。若諸有學先凡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性亦無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堅故。若住此位,後修練根,所得思等四種種性,彼從此性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亦無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義。又亦無退先所得果,後所得果容有退義,是故定無退預流果。 (《俱舍論》,大正29.129下)

  注8:“無退先所得果,後所得果容有退義”。何緣定無退先果者?以見所斷依無事故。謂有身見依我處轉,見所斷惑此見爲根,我體既無,名依無事;以無事故,必無退理。……故聖見斷定無退義。(《俱舍論》,大正29.129下--130上)

  注9:正性離生,見大正27.12上--13中。

  注10:問:何故世第一法定不退?答:1.世第一法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問:雲何名爲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答:a.現觀爲谛:世第一法隨順現觀,趣向現觀,臨入現觀。b.道谛爲谛:世第一法隨順道谛,趣向道谛,臨入道谛。c.見道爲谛:世第一法隨順見道,趣向見道,臨入見道。d.苦谛爲谛:世第一法隨順苦谛,趣向苦谛,臨入苦谛。e.苦法智忍爲谛,謂世第一法,隨順苦法智忍,趣向苦法智忍,臨入苦法智忍。然于此中隨順有二:趣向隨順、臨入隨順。世第一法于苦法智忍具二隨順,爲等無間緣引生彼故。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世第一法和苦法智忍中間,無容得起有漏墮有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令苦法智忍不得現前(大正27.21上--22中)。2.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回轉過于心者,可于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谛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世第一法無間刹那,苦法智忍必現在前(大正27.22上--中)。3.世第一法加行廣大,安足堅牢故不退。a.加行廣大:彼所習施、戒、聞、思、修所成善,悉以回向解脫涅槃,心無所著。b.安足堅牢:增上忍。4.以此法後總證叁界見所斷斷,非于叁界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故不退。5.以此法後總證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非于非想非非想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故不退。6.以此法後必起忍智,非于忍智有還退者,故不退。以此法後必起見道以爲重鎮,決定無有退見道者,故不退(大正27.22中)。7.有作是說:以此善根唯一刹那,無有能退半刹那者,是故不退。8.或有說者:以此善根似無間道,非住無間道可有退者,是故不退。9.複有說者:以此善根是順勝分,非住順勝分可有退者,是故不退(大正27.22下)。

  注11:初果向聖者能接受布施,如契經說:邬揭羅長者白佛言:“世尊!我于一時,自手執杓,施僧飲食。時有天神空中語我:“長者當知,此阿羅漢果、此阿羅漢向;此不還果、此不還向;此一來果、此一來向;此預流果、此預流向;此持、此犯。”我于爾時,雖聞彼語,自省無有不平等心,于僧衆中等心而施。”(大正27.679上;《增一阿含》,大正2.791下)

  注12:

  1.所謂性地人,是聖人性中生,故名爲性。如小兒在貴家生,雖小未有所能,後必望成大事。是地從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大智度論》,大正25.383中)

  2.性地者,所謂菩薩法位,如聲聞法中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名爲性地。是法隨順無漏道,故名爲性,是中住必望得道,菩薩亦如是,安住是性地中,必望作佛。”(《大智度論》,大正25.721上)

  注13:

  1.“世第一法爲性地”(《說一切有部爲主之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243)。

  2.大衆部的“性地”,不是有部的“正性離生”——見道位。他與“叁乘共十地的性地意義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頂位”(《性空學探源》,P.220)。

  3.十地: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大正25.664中--下)

  注14:關于“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筆者于〈論師的佛陀觀〉一文,曾加以討論,今不贅述,詳細情形,請檢閱該文。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