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銀婆婆,也是主張“後生者爲姊,先生者爲妹”。
又,有部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與其主張“唯染汙心,令有相續”有關。這也牽涉到什麼是推動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問題。據《大毗婆沙論》記載,分別論者認爲:“不染汙心,令有相續”(大正27.308下);譬喻者說:“唯愛與恚,令有相續”;有說:“惡趣唯用恚心結生,善趣唯用愛心結生”;而有部論主則認爲:“唯染汙心,令有相續”,“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大正27.309上),故有情是藉由染汙心識去投胎的,也因此中有必從生門入胎。
凡夫中有必由生門入胎,菩薩中有是否也從生門入胎呢?有說:從生門入,因爲凡卵生、胎生者,必從生門入胎。論主說:菩薩中有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于母生母想,無淫愛故(大正27.363下)。又有情欲界中有身如五、六歲小孩模樣,那菩薩中有的形量如何呢?論主說:
如住本有盛年時量,叁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爲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由此菩薩住中有時,照百俱胝四大洲等,如百千日一時俱照,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如美音鳥,其聲清亮,智見無礙,離諸雜染。(大正27.361中)
既然菩薩中有“叁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爲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那麼如何會通法善現:“白象相端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寢如仙隱林”之偈說呢?論主說:
此不須通,非叁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若必須通,應求彼意。隨現夢相,故作是說。謂彼國中,夢見此相,以爲吉瑞,故菩薩母夢見此事,欲令占相;諸婆羅門聞已,鹹言此相甚吉。故法善現作如是說,亦不違理。菩薩已于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況最後身受此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應依彼所說文頌,而言:菩薩所受中有如白象形。(大正27.361中--下)
有部論主如上的解說,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有部說“唯染汙心,令有相續”,所以衆生的中有從母親生門入胎,然說菩薩中有卻是:“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于母母想,無淫愛故”(大正27.363下)。既然染汙心是令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何以菩薩卻可正知入母胎,而心無淫愛?二、論主認爲菩薩中有有“叁十二相莊嚴其身”,所以摩耶夫人是夢見白象入胎;因爲菩薩已于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怎麼可能還現白象(旁生)身呢?這兩個問題,筆者于〈論師的菩薩觀〉已探討過了,茲不贅述,此處只是帶出問題點,藉以串連相關思想。
四、中有的形相
前說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孩的模樣,色界中有如本有時的模樣,形量圓滿:這是依中有身的身形高矮而說;本節談中有的形相,是就中有的長相面貌而說。中有的長相如何呢?論主說:“中有形狀,如當本有”(大正27.361下)。如當投生地獄趣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地獄有情,乃至當生天趣中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彼天上有情,因爲中有、本有是同一引業所引的異熟報體故(大正27.361下)。
又中有身是否諸根具足呢?有說:中有隨本有位,若本有位諸根不具足,中有位諸根就不具足,若本有位諸根具足,中有位即諸根具足。而論主卻以爲:“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又“中有位于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不缺”(大正27.361下)故。所以,縱使未來的本有位缺眼缺腳,諸根不具,但中有位必是諸根完好無缺的。
五、中有以香爲食
世尊說:有四食——粗抟食(段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大正2.101下)。有情在中有位,是否也須要假藉段食以資益身心呢?論主說:色界中有不須要段食,而欲界中有必藉段食以維持生命(大正27.362下)。中有色身輕細難見,無有障礙,其段食是否亦如欲界常人之食呢?有說:欲界中有,隨所到處有食便食,有水便飲,由飲食以自存濟。論主說:五趣有情的中有身數量極多,若隨所到處受用飲食的話,世間所有飲食,只供一狗類中有尚不周濟,何況還有很多余趣余類的中有!而且中有身非常微細輕妙,若受用粗重食,身體將應散壞,故應說:中有以香氣爲食——是“食香”者。如說:
中有食香,非食粗質。有福者,歆飨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飨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大正27.362下)
論主認爲色界中有不須段食,而欲界中有須藉段食——香氣,以資養身心。欲界中有以香爲食,這也是欲界中有又稱爲健達縛的原因(大正27.363上)。
六、色界中有與衣俱生
論主說:
慚愧是法身的衣服,色界有情慚愧增上,故色界的一切中有,常恒具有衣服。欲界有情多無慚愧,故欲界中有多分無衣。而唯有菩薩中有,以及白淨苾刍尼中有,恒有上妙衣服。不過,論師中也有說菩薩中有無衣,唯有白淨苾刍尼的中有常與衣共俱(大正27.362中,10)的。
論中問:
何以白淨比丘尼有衣而菩薩無衣呢?
有余師說:
因爲願力不同。白淨比丘尼過去以衣物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願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位也不露形。由此願力引發,故所生之處,衣服充足,于最後身所受中有,入胎,出胎,都衣不離體。甚至隨著年歲增長,衣服漸而寬長;于佛法出家受具,即變爲僧衣,乃至般涅槃時,即以此衣纏繞火葬。而菩薩過去叁無數劫,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爲回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衆有情。是故菩薩所受中有雖具相好,但沒有衣服。有部論主不同意這種論點,認爲:色界的一切中有由于慚愧增上的緣故,必有衣服。菩薩功德慚愧增上,是其余的色界中有所不及,所以菩薩中有必更不露身形(大正27.362中--下)。
七、作無間業者亦受中有身
造作五無間業者,命終之後,無間必入地獄受苦一劫。如《婆沙論》引毗奈耶說:度使魔羅、伽誅藥叉、提婆達多、毗盧宅迦,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大正27.364下)。此等入無間地獄者,是否也受中有身?論中列舉叁說:
答:受中有身,……初一刹那,死有蘊滅,中有蘊生;後一刹那,中有蘊滅,生有蘊生。由此迅速,難可覺知。
有作是說:彼于佛等起重惡行,臨命終時,身極厚重,故此大地不能持彼,如油沃沙,即便陷入。既入地已,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生地獄。是故說彼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依初陷時而作是說。
有余師說:
彼業猛利,未及命終,無間地獄火焰上湧,纏縛彼身,牽入地獄。彼于中路,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至地獄,舍中有身,方得生彼。依初去時而作是說,亦不違理。(大正27.364下)
以上叁說,第一說者,認爲死有瞬間即生爲中有,中有瞬間生爲生有,因時間非常迅速,故難覺知有中有。第二說者,認爲彼等入地獄已方命終,受中有身,生地獄中。第叁說者,認爲彼等未及命終即墮地獄,于中途命終,受中有身,至地獄,舍中有身,生地獄中。所以,這叁種說法,都肯定入無間地獄者,必受中有身。
八、神通行勢勝于中有
這是比較神通力和業力誰較快速的問題。當世尊在拘屍那入滅的前夕,告諸力士子說:“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將爲無常力之滅壞。”(大正27.146上中)雖然世尊形體是金剛數(大正2.637中),猶不免無常到來而散壞。然《婆沙論》主說:即使無常力強過神通、勝解力,不過,業力還是勝過神通力(大正27.199中--下)。這業力勝神通說,可以目犍連與蓮華色爲例:佛陀的比丘弟子衆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打死;女衆神通第一的蓮華色尊者,被提婆達多打死。既然說業力勝過神通力,何以有部論主卻說“神境通力行勢迅速,非諸中有”呢?論主答:
依無障礙,故作是說,不依行勢。謂佛神通能礙一切有情神通;獨覺神通,除佛,能礙諸余神通;舍利子神通,除佛、獨覺,能礙一切有情神通。……諸利根者神通,能礙一切鈍根者神通。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然必往彼隨類結生。由此契經說諸業力勝神通力。若依行勢而作論者,應說神通勝于中有。(大正27.364上--中)
此中,論主分兩方面解答神通力和業力孰勝的問題:一、以無障礙來說,業力勝神通,故中有行疾,勝于神通。二、依行勢來說,神通力勝于中有,故神通行疾,勝于中有。業力與神通力,各有偏勝。這個問題,主要是承續“中有微細、無有障礙”而來的問題。如論主說: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木等,皆不能障礙阻隔它。
既然一切外物都不能障礙中有,那麼,兩個中有彼此間會相礙嗎?有說:互不相礙。因中有身極微細輕軟,故彼此身相觸時沒有感覺。有說:相礙。如相遇時,彼此說話。
又,是否所有中有皆能互相障礙呢?有說:中有只會自類相礙,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說:由于粗重的關系,劣趣中有礙勝趣中有;由輕細的關系,勝趣中有不礙劣趣中有。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乃至天中有唯礙天中有(大正27.364上)。然論主說:“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這實說明了業力的可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使佛菩薩慈悲,也難以改變。這種說法,正可回應有部論師的:“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唯“本有”業可轉之說(大正27.359中--下)。
九、中有般涅槃
經中說斷五下分結盡(斷盡欲界修惑),證不還果—第叁果。名爲“不還”,是指已離欲的叁果聖者…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