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釋悟殷

  異生,是和聖者相對應來說。異生,是凡夫衆生;聖者,是證得初果,乃至證阿羅漢果的聖者。行者聽聞正法,冀望藉著修道,斷除煩惱,由凡夫地,超凡入聖,晉升爲聖者之流,乃至最後證得究竟解脫。

  那麼,異生能否斷除煩惱呢?學派中二種意見:一、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如化地部說“異生不斷欲貪、瞋恚”(大正49.17上);譬喻師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正27.264中),大德說“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264中、下)。二、異生能斷諸煩惱。如有部論師說“異生能斷欲貪、瞋恚”(大正49.16中),“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結”(大正27.264下),“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465上);犢子部說“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大正49.16下)。何以有此歧異?以下分析之。

  一、異生不能斷諸煩惱

  異生不能斷諸煩惱,這是化地部和譬喻師的意見。據《大毗婆沙論》記載,譬喻師主張“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學理依據是:“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的聖教。行者現觀四谛法,以聖無漏慧見四谛理,入正性離生(見道),斷諸煩惱,得證果位,晉升爲聖者之流,才是真正的斷煩惱;而凡夫沒有無漏慧,故不能斷諸煩惱(大正27.264中)。譬喻師的意思是,斷惑離系縛是無漏聖道的力量,凡夫異生未得無漏聖道,故不能斷諸煩惱,因爲“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大正27.741下)。必須特別留意的是:異生不能斷諸煩惱,是指世俗道不能斷“見所斷惑”(見惑)只能暫伏煩惱而言。此如譬喻者大德說:“異生無有斷隨眠者,但能伏纏,亦非世俗道有永斷義”(大正27.741下,264中)。至于化地部主張“異生不斷欲貪、瞋恚”(大正49.17上),由于文獻缺乏,真義如何?難得圓滿解說。或許可以比照譬喻師所引[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的聖教來解說:凡夫異生未有無漏慧,故不能斷見所斷惑。而且,以漸次證果來說,欲貪、瞋恚是欲界煩惱,叁果才能究竟斷除,故而說“異生不斷欲貪、瞋恚”。

  既然凡夫不能斷煩惱,那麼,如何會通:“猛喜子比丘已斷欲染,乃至斷無所有處染,生非想非非想處”,以及“外仙已離欲染”的聖教呢?譬喻師大德說:

  所引契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如余契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何等契經不斷說斷?如說:“愚執我我所,死時皆永斷,智者既知此,不執我我所。”何等契經不離說離?如說:“有村邑中,童男、童女戲弄灰土,以造舍宅。于此舍宅未離染時,修營擁衛;若時離染,毀壞舍去。”如此二經,是不斷說斷,不離說離。所引契經,義亦應爾。然諸異生于諸煩惱,實未永斷,但能暫伏。謂離染時,以世俗道攀初靜慮,離欲界染;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染;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能離。猶如蚇蠖緣草木時,攀上舍下,若至極處,無上可攀,即便退下。如人上樹,應知亦然。如野幹等踐暴麻蘆,但損苗莖,不除根栽;異生離染,應知亦然,唯能暫伏,不能永斷。(大正27.264中--下;741下)

  大德舉二個“聖教”爲量,批評“猛喜子生非想非非想天”和“外道離欲”的聖教,是不斷說斷,不離說離,都非真義;並以“蚇蠖緣草木”,“人上樹”,“野幹踐麻蘆”等叁個“譬喻”,證成了凡夫只能暫伏煩惱,唯有已得無漏慧的聖者才能真正斷除煩惱的主張。

  又譬喻者以爲“異生不能斷諸煩惱”,“但能伏纏”,自然就主張“唯伏煩惱亦得上生”;同理,有部論師既然主張“諸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必然的會說“伏煩惱不得上生,要斷下地諸煩惱盡,方得上生故”(大正27.355上)。

  二、異生能斷諸煩惱

  有部論師與犢子部,都主張異生能斷煩惱,但異生所斷煩惱的內容,二者還是有所不同。

  (一)有部:異生能斷叁界見、修二惑

  有部認爲:“異生能斷欲貪、瞋恚”(大正49.16中),“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大正27.465上)。筆者以爲:有部“異生能斷煩惱論”,與有部斷惑證真的修道次第與學派風格有關。何以故?如《大毗婆沙論》說:

  [叁結中有身見結,或見所斷,或見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若有身見非想非非想處系,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忍斷,是見所斷。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于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方能斷彼。……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彼若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谛斷;聖者斷,觀谛斷[戒禁取、疑,亦同]。(大正27.265上--中)

  有部說凡夫異生能以世俗道、以修道斷叁界煩惱(除有頂),主因在于有部是“四聖谛漸現觀”(大正49.16中)論者。行者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集、滅、道,亦同],依次現觀而入見道:此即“思惟欲界行入正性離生”。又有部以見道(正性離生)分凡聖,主張十五心見道:“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大正49.16中)。所以,行者由聽聞正法,精勤修學,由四加行漸次引生苦法智忍(入正性離生——初心),從此見道十五刹那(初心至第十五心),即是預流向,或一來向,或者是不還向聖者。亦即從初心苦法智忍到第十五心道類智忍的現觀位是見道位,尚未證得果位,只是“行向”果位;第十六心道類智是修道位,證得聖果,是“住果”位。如此,行者離欲染,或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倘若未證入正性離生的話,都還是凡夫異生。這種說法,表示了有情的斷惑證果,有次第證果和超次證果的不同——“四沙門果非定漸得”(大正49.16中)。不過,說“異生能斷叁界見、修所斷煩惱(除有頂)”,是就超次證果者而言。如異生已離欲染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即馬上得證叁果;若未證入正性離生之前,即使已斷除無所有處染,都還是凡夫異生。而且,《婆沙論》主還認爲:“聖者見道現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修所斷;異生修道現在前時,總斷五部[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乃至修所斷],以諸異生不能分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故(大正27.266上)。

  (二)犢子部:異生能斷修惑

  據《異部宗輪論》記載,犢子部主張“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大正49.16下)。犢子部的現觀次第與有部大同小異:同樣主張四谛漸現觀,有部主十五心見道,而犢子部是十二心見道:“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叁心說名住果”(大正49.16下,)。異生以世俗道斷了欲貪、瞋恚,在未證入正性離生以前,都還是凡夫;直到世第一法無間引入苦法智,名“入正性離生”(初心),從初心乃至到第十二心道類智,是“行向”位(見道位),到第十叁心,即得證果位(“住果”——修道位)。因爲異生以世俗道不能斷見所斷煩惱,因此,犢子部說“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是就有情未證聖果前(未斷見惑),即以世俗道斷盡欲界修道所斷結,雖然欲界見惑未斷,未入正性離生,但欲界修惑已斷,已可說是離欲者了。這樣,犢子部是主張“異生不能斷見所斷煩惱”了。

  (叁)有部與犢子部之诤議

  有部主張異生“能斷叁界見、修所斷煩惱”,犢子部卻主張異生“不能斷見所斷煩惱”。犢子部和有部的差別在于:犢子部認爲:有情以世俗道斷盡欲界修道所斷結,未斷欲界的見所斷惑,即名爲離欲。簡單的說,犢子部主張異生不能斷見所斷惑,但能以世俗道斷修所斷惑。而有部論師則認爲:異生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或者以世俗智修六行觀——粗、苦、障、靜、妙、離,能斷除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煩惱,唯除有頂惑;因有頂惑必依觀四谛之無漏智方能斷(無漏聖道方能斷)。職此之故,不能同意犢子部“異生不能斷見惑”的主張,對于譬喻師所舉“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的聖教,亦會通爲是指“究竟斷有頂染”(大正27.741下)而言。

  叁、與異生斷煩惱相關的問題

  以上,說明了異生能否斷煩惱的學派異見。這裏有叁個與異生斷煩惱相關的問題值得探討:一、有部論師與譬喻師,同爲叁世實有論者,何以一主異生不能斷諸煩惱,一主異生能斷叁界見、修所斷煩惱(除有頂惑)呢?二、斷了見惑,即成爲初果聖者了,何故斷了叁界見、修所斷煩惱(除有頂惑)還是凡夫異生?叁、叁果聖者斷除欲界九品修惑,才能遠離欲界煩惱,何以犢子部卻說“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呢?

  (一)有部論師與譬喻師的诤議

  何以譬喻師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有部卻說異生能斷叁界見、修所斷煩惱(除有頂惑)?筆者以爲:這牽涉到學派修行的現觀次第,學派的菩薩觀,以及學派的風格不同所致。詳細情形,筆者于〈人間菩薩的活水源頭〉“異生不斷煩惱,菩薩不入滅定”部分,有較詳細的討論,這裏簡略說明如下:

  有部論師的修道次第[如前所說]:主張四聖谛漸現觀,以見道分凡聖,主十五心見道。異生沒有“無漏道”,也沒有“無漏慧”,所以異生是以世俗智的修道斷除叁界見、修二惑(除有頂惑)。既然如此,有部的菩薩“猶是異生”,所以菩薩也是能斷除這些煩惱的。這樣,正符合了有部:“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于異生地未名超…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