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

  

  釋悟殷

  壹、前言

   民國叁十二年,印順導師和妙欽法師合著的《中國佛教史略》,可說是中國佛教史的的綱要書,短短的九十余頁,提綱挈領地解析印、中佛教思想流變的過程,中國佛教各時代,各宗、(具有代表性之)各人的重要思想,南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質,以及南北方思想交融的發展情形。尤其是,作者綜觀印、中佛教流傳的思想演變,一針見血的點出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代,就奠定了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與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二大學統;以此爲基礎點,我們只要掌握隋唐八大宗派起源及流傳的時空背景,那麼,要理解八大宗派之本質思想,分辨各宗彼此思想最大的差異,及厘清彼此相拒相攝錯綜複雜的思想脈絡,就不是困難的事了。

   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緣起”教法。緣起的軌則性是,生死流轉與涅槃解脫,都依“緣起”而開顯;在佛教中,“不論是大乘、小乘,都要說明世間的生死流轉,出世的涅槃還滅;而且是貫徹了的,怎樣說流轉,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滅,決不能另起爐竈”[1]。以下,就依循緣起的軌則性,以天臺、華嚴、禅宗最主要的學說爲探究對象,說明作者之判定中國佛教南方“真空妙有”、北方“真常唯心”的思想特色,實是別具只眼的慧見。

  貳、真空妙有之天臺

   南方真空妙有的代表學派,是天臺宗。如何確定天臺宗思想就是“真空妙有”呢?且以天臺宗的“性具思想”、“不思議一心叁觀”來驗證之。

   一、性具思想

   天臺宗以“一念叁千”之“性具思想”,解說有情之生死流轉與涅槃證得[2]。所謂“一念叁千”,即一念心中,具足四聖、六凡的十法界,一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一法界即性具而成爲事造時,余九界不過隱而未現,九界實不離此一界。如此,一念心即具足叁千諸法,顯然是一法攝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攝于一法中了[3]。又,“介爾有心,即具叁千”,它不是“從一心生一切法”(前後,縱),也不是“心一時含一切法”(同時,橫),而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既然“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那麼,“具”是“即”義,一念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心了[4]。

   凡夫之一念,即具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法界(其余九界亦同)。這說法,一方面表示了天臺宗強調行者應注意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天臺宗修行的入手處,在于“介爾妄心”。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就含藏著天臺宗的重要思想—性具善惡了。例如:人(凡夫)具足佛、菩薩、畜生、餓鬼、地獄等九界,即是人含藏著善惡二性;同理,佛具足餓鬼等九界,則佛亦含藏善惡二性。又,一切法可分爲善、惡(及無記)性。既然“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那麼,心亦具足善、惡(及無記)性。如智者大師在《妙法蓮華經玄義》說:“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惡業性相,秖惡性相,即善性相”[5]。這樣,一念心中,即具有善惡之性及善惡之相(性善、修善、性惡、修惡)。

   又如《佛性論》論主說如來藏含有“所攝藏、隱覆藏、能攝藏”等叁義[6]。《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即以如來藏之“所攝藏”義,作爲性具善惡說的理論依據,藉以彰顯如來果德法身、衆生性德淨心,並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7]。真心而爲無明輥藏所覆藏,藏體無異、無相,體備染、淨二用;由于心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就在這裏,安立了生死流轉、解脫涅槃之學理依據。

   如《大乘止觀法門》說:凡、聖心體,本具染、淨(善惡)二性;而其心體二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味平等,實無成壞。但是,“以染業熏染性故,即生死之相顯矣;淨業熏淨性故,即涅槃之用現矣。然此一一衆生心體依熏作生死時,而不妨體有淨性之能;一一諸佛心體依熏作涅槃時,而不妨體有染性之用”[8]。這一段話,不但說明了有情流轉生死及轉凡成聖的理論原則,亦是天臺“闡提不斷善,諸佛不斷惡”之學理根據。

   性具善惡,是天臺宗重要的學說,尤其又特別發揮“性惡說”。探尋天臺發揮性惡說(闡提不斷善,諸佛不斷惡)最主要的意趣,在于:闡揚佛陀不舍一切衆生之大慈大悲,即使如一闡提輩,遇緣善發,終有自在解脫日;而佛陀于惡自在,廣用諸惡,普入諸趣,以同事攝度化有情。然“闡提不斷善,諸佛不斷惡”,二者究竟是斷何種之善惡呢?智者大師說:“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那麼,性德善惡何以不斷?大師答道:“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曆叁世無誰能毀,複不可斷壞”故[9]。

   智者大師把“性”分爲理性(體)與修性(用)。亦即把諸法以“理具”、“事造”而分別之:諸法的本體,是理具(體);遇緣現前的諸法,即是事造(用)。然理具即是事造,事造即是理具,二者只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诠釋它。而“一一衆生、一一諸佛,悉具染淨二性,法界法爾,未曾不有”。染淨二性之體,曆叁世而不增不減、不斷不壞;性德之用,則有待因緣而成。由于“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衆生”[10]。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倘若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豈不是還會令修惡起嗎?果真如此,修行豈不是唐捐其功!智者大師認爲:“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爲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了達于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11]。

   即使闡提、諸佛都具染淨二性,但是諸佛已通達惡,“于惡自在”了,自然能以諸惡法門廣度衆生,闡提則因爲“染而不達”,自然不得解脫自在,那得以闡提作爲例證呢!而且,假如闡提輩能通達此善惡義,則不複名闡提了。

   這樣一來,“性具思想”(性具善惡),也就符合于緣起“怎樣說流轉,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滅”的軌則性。而其“性惡說”則特別發揮諸佛大悲度生之利用。

   二、不可思議一心叁觀

   光有理論依據,尚不足以表彰宗門的特色,必須理論配合實踐門,方能顯出其宗之殊勝與特色所在。在實踐上,天臺宗最有名的是止觀法門,尤其是不可思議一心叁觀[12]:

   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念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如是遍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叁谛。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曆一切法亦如是。(《摩诃止觀》,大正46.55中)

   這是不可思議一心叁觀,亦是圓融叁谛。智者大師本著龍樹:“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13],發揮一心叁觀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緣所生法,實無自性是爲空,無自性而生是爲假,而此不出法性外是爲中。因此,“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天臺本于龍樹學,以一念叁千爲因緣所生法,發展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叁觀說。即此空假中叁觀,亦是還滅解脫的要門:

   叁觀者,若從假入空,空慧相應,即能破見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體,得真體也。若從空入假,分別藥病種種法門,即破無知,成道種智,智能得體,得俗體也。若雙遮二邊,爲入中方便,能破無明,成一切種智,智能得體,得中道體也。(智顗《摩诃止觀》,大正46.25下--26上)

   源于“衆緣所生法”義,天臺智者大師成立了一念叁千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叁觀說,雖然其禅觀強調“圓頓止觀”(《摩诃止觀》),但是初學者之下手處,大師又有《六妙門》、《漸次止觀》、《小止觀》等之作,尤其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中,爲指示“初心行入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特別以十意明止觀。其初心學坐者,“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14]。大師在第十“證果”處說:

   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菩薩爲一切衆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爲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谛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此,則能利益六道衆生,是名方便隨緣止。這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因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15]。

   智者大師深受龍樹學說影響,以…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