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P6

  ..續本文上一頁最小的單元,如極微色,或刹那心。施設有,則是實物有上因緣和合的假法。

   [32] 1.《印度之佛教》,頁273。

   2.《大乘起信論講記》,頁142--143。

   [33] 此如《中國佛教史略》說:華嚴宗之賢首法藏,“立本于真常唯心之學統,……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圓常法界心爲本。以空有、真妄、理事等,悉爲相奪相成交遍融攝而無礙者;明法法互涉,相即相入、重重無盡而事事無礙之法界緣起。”(《佛教史地考論》,頁48)

   [34] 1.《佛教史地考論》,頁40--41。

   2.“地論師慧光一系,經《大乘起信論》,發展而成賢首宗。《起信論》傳爲真谛所譯,馬鳴菩薩造。北土唯心論,有法性爲依持(如來藏說),阿黎耶識爲依持之诤,《大乘起信論》頗能統一而調和之。”(《佛學大要》,“華雨集”第四冊,頁307)

   [35] 圭峰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48.402中

   [36]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惟佛世尊,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夫人說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勝鬘經》,大正12.222中--下)

   [37] 1.本節,參見《佛教史地考論》,頁52--55。

   2.禅風派別,見《佛教史地考論》,頁62。

   [38] 圭峰宗密在其《禅源諸诠集都序》雲:“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爲別宗;講說者,以禅門爲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禅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于是宗密以禅之叁宗對配教之叁種:“禅叁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叁、直顯心性宗。教叁種者,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叁、顯示真心即性教。”(大正48.400中,402中)

   [39] “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爲真性。真性無相無爲,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既了諸相非相,自然修而無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滅生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爲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圭峰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48.402下--403上)

   [40] “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圭峰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48.403下)

   [41] 達摩《大乘入道四行觀》,亦可見《景德傳燈錄》大正51.458中--下;《續高僧傳》,大正50.551下;【禅宗全書】第36冊,頁22--24。

   [42] 《續高僧傳》,大正50.552中。

   [43] 《景德傳燈錄》,大正51.236上。

   [44] 《景德傳燈錄》,大正51.242中。

   [45] 《景德傳燈錄》,大正51.246上。

   [46] 《景德傳燈錄》,大正51.309中。

   [47] 《景德傳燈錄》,大正51.270中--271中。

   [48]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一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于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圭峰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 正 48.402下)

   [49] 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頁117。

   [50] 《絕觀論》,【禅宗全書】36.頁3。

   [51] “于中實無作者,法界性自然”,永明延壽《宗鏡錄》,作“于中實無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大正48.842中)

   [52] 1.“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衆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萬行虛設。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引自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48.463中)

   2.“離一切限量分別”,《絕觀論》作“離一切根量分別貪欲”,見【禅宗全書】36.頁5。

   [53] 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卍續14. 279左下。

   [54] 1.法融《淨名經私記》,引自《宗鏡錄》(大正48.564下)。

   2.“牛頭融大師雲: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引自永明延壽《注心賦》(卍續110.2左上)。

   [55] 《絕觀論》,【禅宗全書】36.頁3。

   [56] 圭峰宗密《禅門師資承襲圖》雲:“牛頭宗者,……有慧融禅師者,道性高簡,神慧聰利。先因多年窮究諸部般若之教,已悟諸法本空,迷情妄執。”(卍續左110.436上)

   [57] 1.“問曰: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無罪?答曰:夫言罪不罪者,皆是就情約事,非正道也。但爲世人不達道,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結于業,即雲罪也。草木無情,本來合道,理無我故,煞者不計,即不論罪與非罪。凡夫無我合道者,視形如草木,被斫如樹林。故文殊執劍于瞿昙,鴦掘持刀于釋氏,此皆合道,同證不生,了知幻化虛妄,故即不論罪與非罪。”

   2.“問曰:若草木久來合道,經中何故不記草木成佛,偏記人也?答曰:非獨記人,亦記草木。經雲:于一微塵中,具含一切法。又雲:一切法亦如也,一切衆生亦如也。如,無二無差別。”(《絕觀論》,【禅宗全書】36.頁7)

   [58] “息妄修心宗者,說衆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禅境方便,遠離愦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圭峰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48.402中--下)

   [59] 1.依據《楞伽師資記》記載,神秀于雙峰山弘忍禅師所,“受得禅法,禅燈默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出文記。”(大正85.1290上)

   2.傳說《大乘無生方便門》,是神秀的著作,今收錄于大正85冊。而《禅宗全書》第36冊收錄有《大乘五方便》(北宗),附〈無題〉;《大乘無生方便門》。

   [60] 《中國禅宗史》,頁138--152。

   [61] 《大乘無生方便門》,大正85.1273下;《大乘五方便》,【禅宗全書】36.頁186--187。

   [62] 1.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卍續14. 277右上-- 278左下。

   2.依據《大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以及《圓覺經大疏鈔》記載,神秀在每一門中都解通經論,如第一總彰佛體(離念門),依據《起信論》“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第二開智慧門,依《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第叁不思議解脫門,依《維摩經》“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第四明正性門,依據《思益經》梵天菩薩問“雲何是諸法正性”。第五了無異門,依據《華嚴經》“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3.神秀在“通經”(解通經論)中,亦發揮其特殊見地(佛是離念之淨心所顯),如說:“問:是沒是報身佛?知六根本不動,覺性頓圓,光明遍照,是報身佛。是沒是法身佛?爲因中修戒定慧,破得身中無明重疊厚障,成就智慧大光明,是法身佛。是沒是化身佛?由心離念,境塵清淨,知見無礙,圓應十方,是化身佛。體用分明:離念名體,見聞覺知是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離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攝相歸性。舒則彌淪法界,卷則總在于毛端。吐納分明,神用自在。”(大正85.1274上--中;《大乘五方便》,【禅宗全書】36.頁187)

   [63] 1.傳言:弘忍要學人作一偈,檢驗見地,以作爲付法之憑准。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六祖壇經》,大正48.337中--下)

   2.“北宗意者,衆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不見,如鏡有塵暗。若依師言教,息滅妄念,念盡則心性覺悟,無所不知。如磨拂昏塵,塵盡則鏡體明淨,無所不照。”(卍續110. 435右上)

   [64] 1.按:真常唯心的共通論義是,生死流轉方面,建立二元論:清淨真心和雜染妄習;涅槃還滅方面,建立絕對的一元論:直體真常。

   2.圭峰宗密《禅門師資承襲圖》,卍續110. 435右下;《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卍續14. 277右上。

   [65] 1.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16.485下--486上。

   2.安州玄赜之弟子淨覺作《楞伽師資記》,認爲禅宗以《楞伽經》印心,從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乃至弘忍傳神秀、老安、玄赜,神秀傳普寂、義福等系統,是“楞伽師資”。

   3.依據印順導師之研究,神秀的五方便,與《楞嚴經》及賢首法藏有關,詳細情形,請檢閱該書(頁147--152)。

   [66] 天臺、華嚴,參見《佛法大要》,“華雨集”,第四冊,頁311--312。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