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P5

  ..续本文上一页想特色“真常唯心”二大学统,以及条理出南北方佛教思想交融的主要脉络,是本书最具代表性、最珍贵的特见之一。

   后学者受惠于这个研究成果,想要理解八大宗派最根本的思想,分辨彼此思想最大的差异,及厘清其流传中互相混融交错的思想脉络,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

   [1] 《中观论颂讲记》,页30。

   [2] 按:天台反对地论师“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及摄论师“梨耶是依持”的缺失,故安立“介尔有心,即具三千”的性具学说(《摩诃止观》,大正46.54上--中)。因此,天台安立“性具”学说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有情生死流转与涅槃证得的依据问题。

   [3] 1.见《摩诃止观》,大正46.54上。

   2.三千诸法,即一切法。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十法界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界互具成百界。又有三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百界一一有三十,总为三千诸法。

   [4] 参见《佛学大要》,【华雨集】第四册,页305 --307。

   [5] 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33.743下。

   [6] 1.《佛性论》说:如来藏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详细情形,请检阅《佛性论》,大正31.795下--796上。

   2.按:《佛性论》中,论主说如来藏有三义,其中“所摄藏”义,是“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显然地,一切众生,悉被摄于如来的“如如智”与“如如境”中。亦即自性清净心和烦恼染污心,根本上即不可分离。“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则清净的如来中,含藏着染污的“众生”。此即是天台宗性具说的理论依据。

   [7] 1.《大乘止观法门》作者引用《佛性论》主之如来藏三义,见《大乘止观法门》,大正46.644中。

   2.《大乘止观法门》的作者,虽然大正藏署名是“慧思”,但是古来即诤论其真伪。笔者认为:《大乘止观法门》的性恶说,和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秖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智顗《观音玄义》“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说,有思想上的关连。

   [8] 见《大乘止观法门》,大正46.646下。

   [9] 智顗《观音玄义》,大正34.882下。又“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亦有论及,请检阅,大正46.296上--中。

   [10] 智顗《观音玄义》,大正34.882下--883上。

   [11] 智者《观音玄义》,大正34.882下。

   [12] 见《佛教史地考论》,页28--29。

   [13] 1.《中观论颂》,大正30.33中。

   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解释颂文“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时,对天台宗一心三观有所批评,详细情形,请检阅该书(页466)。

   [14] 1.元照《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序说:天台止观有四本:一、圆顿止观;二、渐次止观,今禅波罗蜜是;三、不定止观,今六妙门是;四、小止观,即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是。(大正46.462上)

   2.《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46.462中--下。又十意是: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

   [15] 见《大乘止观坐禅法要》,大正46.472中--下。

   [16] 天台宗之无情有性,“草木成佛”,见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46.151下--152上;《金刚錍》,大正46.781上--中。

   [17] 本节,参考《中国佛教史略》第五、六、七节。(《佛教史地考论》,页40--41,46--49,60--61)

   [18] “八、通局门者,……问:既局佛果,何故下文通一切法?答:若三乘教,真如之性,通情非情,开觉佛性唯局有情故。涅槃云:非佛性者,谓草木等。若圆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文辨。是故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大正35.405中--406上)

   [19] 法藏《探玄记》,大正35.405中--下。

   [20] “诸佛功德无过二种,谓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故。二、唯本有,谓真如恒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别智等内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法藏《探玄记》,大正35.392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497中;澄观《华严经疏》,大正35.861上--中)

   [21] 法藏《游心法界记》,大正45.648.下--649上。

   [22] 法藏《游心法界记》,大正45. 649中。

   [23] 1.始教之空有二宗,即中观空与瑜伽(唯识)有。华严把一代时教判为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其中,始教又分空始教(中观)和相始教(唯识)。

   2.“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二门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499上)

   [24]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499上--下。

   [25]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501下。

   [26] “一切因皆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二、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详细内容,请检阅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502上。又《摄大乘论》之种子六义,见大正31.135上。

   [27]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45.503上。

   [28] 1.“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胜鬘经》,大正12.222中)

   2.“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大正30.33上)。

   [29] 1.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36.71下。

   2.三观的次第及内容,清凉澄观的解说,见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大正45.672下--673上。

   [30] 印顺导师:界,有类性和因性二义。所谓“类性”,是说一类一类不相同的事物为界。“如说眼界,只摄眼;色界,只摄青黄等色。眼与眼是一类,色与色是一类,不能相混,故名眼界、色界等。类性可大可小:如眼界、色界等,可以总称为色(物质)界;而物质与精神,又可以总名为有情界。所以,界是一圈一圈的,小类的外延有大类,小类的内包还有小类。最小的法类──法界,如有部的极微色,刹那心,是其小无内的自性。最大的法类──法界,即一切法都是以真如为性的,是遍一切一味的。贤首家称此为理法界;眼界、色界等,是事法界。理与事的二法界,都是约类性建立的。不过一在事上说,小到极小,无限的差别;一在理上说,大到极大,无限而平等。”(《大乘起信论讲记》,页64--66)

   [31]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397下--398上)。“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105下)。“诸法作用,必假因缘”(108下)。又有部依据“一切法各住自性”的主张,安立假实的关系:“诸有者,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42上)。此中,实物有,即指“一切法各住自性”的“自性”。它是事物…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