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特色“真常唯心”二大學統,以及條理出南北方佛教思想交融的主要脈絡,是本書最具代表性、最珍貴的特見之一。
後學者受惠于這個研究成果,想要理解八大宗派最根本的思想,分辨彼此思想最大的差異,及厘清其流傳中互相混融交錯的思想脈絡,就不是困難的事了。
--------------------------------------------------------------------------------
[1] 《中觀論頌講記》,頁30。
[2] 按:天臺反對地論師“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及攝論師“梨耶是依持”的缺失,故安立“介爾有心,即具叁千”的性具學說(《摩诃止觀》,大正46.54上--中)。因此,天臺安立“性具”學說的本意,就是爲了解決有情生死流轉與涅槃證得的依據問題。
[3] 1.見《摩诃止觀》,大正46.54上。
2.叁千諸法,即一切法。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十法界爲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互具成百界。又有叁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百界一一有叁十,總爲叁千諸法。
[4] 參見《佛學大要》,【華雨集】第四冊,頁305 --307。
[5]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33.743下。
[6] 1.《佛性論》說:如來藏義:一、所攝藏;二、隱覆藏;叁、能攝藏。詳細情形,請檢閱《佛性論》,大正31.795下--796上。
2.按:《佛性論》中,論主說如來藏有叁義,其中“所攝藏”義,是“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爲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爲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衆生爲如來藏”,“由此果能攝藏一切衆生故,說衆生爲如來藏”。顯然地,一切衆生,悉被攝于如來的“如如智”與“如如境”中。亦即自性清淨心和煩惱染汙心,根本上即不可分離。“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則清淨的如來中,含藏著染汙的“衆生”。此即是天臺宗性具說的理論依據。
[7] 1.《大乘止觀法門》作者引用《佛性論》主之如來藏叁義,見《大乘止觀法門》,大正46.644中。
2.《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雖然大正藏署名是“慧思”,但是古來即诤論其真僞。筆者認爲:《大乘止觀法門》的性惡說,和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惡業性相,秖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于諸惡,即善資成”,智顗《觀音玄義》“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說,有思想上的關連。
[8] 見《大乘止觀法門》,大正46.646下。
[9] 智顗《觀音玄義》,大正34.882下。又“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亦有論及,請檢閱,大正46.296上--中。
[10] 智顗《觀音玄義》,大正34.882下--883上。
[11] 智者《觀音玄義》,大正34.882下。
[12] 見《佛教史地考論》,頁28--29。
[13] 1.《中觀論頌》,大正30.33中。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解釋頌文“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時,對天臺宗一心叁觀有所批評,詳細情形,請檢閱該書(頁466)。
[14] 1.元照《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序說:天臺止觀有四本:一、圓頓止觀;二、漸次止觀,今禅波羅蜜是;叁、不定止觀,今六妙門是;四、小止觀,即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是。(大正46.462上)
2.《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大正46.462中--下。又十意是:具緣、诃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
[15] 見《大乘止觀坐禅法要》,大正46.472中--下。
[16] 天臺宗之無情有性,“草木成佛”,見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46.151下--152上;《金剛錍》,大正46.781上--中。
[17] 本節,參考《中國佛教史略》第五、六、七節。(《佛教史地考論》,頁40--41,46--49,60--61)
[18] “八、通局門者,……問:既局佛果,何故下文通一切法?答:若叁乘教,真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佛性唯局有情故。涅槃雲:非佛性者,謂草木等。若圓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文辨。是故成佛具叁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大正35.405中--406上)
[19] 法藏《探玄記》,大正35.405中--下。
[20] “諸佛功德無過二種,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一、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故。二、唯本有,謂真如恒沙性功德故。叁、本有修生,謂如來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謂無分別智等內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法藏《探玄記》,大正35.392上,《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497中;澄觀《華嚴經疏》,大正35.861上--中)
[21] 法藏《遊心法界記》,大正45.648.下--649上。
[22] 法藏《遊心法界記》,大正45. 649中。
[23] 1.始教之空有二宗,即中觀空與瑜伽(唯識)有。華嚴把一代時教判爲小、始、終、頓、圓等五教,其中,始教又分空始教(中觀)和相始教(唯識)。
2.“叁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叁義,故叁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經雲:衆生即涅槃,不複更滅也。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叁義亦無異也;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也。即由此叁義,與前叁義,是不二門也。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499上)
[24] 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499上--下。
[25] 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501下。
[26] “一切因皆有六義:一、空有力不待緣;二、空有力待緣;叁、空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五、有有力待緣;六、有無力待緣。”詳細內容,請檢閱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502上。又《攝大乘論》之種子六義,見大正31.135上。
[27] 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503上。
[28] 1.“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諸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勝鬘經》,大正12.222中)
2.“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大正30.33上)。
[29] 1.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36.71下。
2.叁觀的次第及內容,清涼澄觀的解說,見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大正45.672下--673上。
[30] 印順導師:界,有類性和因性二義。所謂“類性”,是說一類一類不相同的事物爲界。“如說眼界,只攝眼;色界,只攝青黃等色。眼與眼是一類,色與色是一類,不能相混,故名眼界、色界等。類性可大可小:如眼界、色界等,可以總稱爲色(物質)界;而物質與精神,又可以總名爲有情界。所以,界是一圈一圈的,小類的外延有大類,小類的內包還有小類。最小的法類──法界,如有部的極微色,刹那心,是其小無內的自性。最大的法類──法界,即一切法都是以真如爲性的,是遍一切一味的。賢首家稱此爲理法界;眼界、色界等,是事法界。理與事的二法界,都是約類性建立的。不過一在事上說,小到極小,無限的差別;一在理上說,大到極大,無限而平等。”(《大乘起信論講記》,頁64--66)
[31] 《大毗婆沙論》說:“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叁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397下--398上)。“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105下)。“諸法作用,必假因緣”(108下)。又有部依據“一切法各住自性”的主張,安立假實的關系:“諸有者,有說二種:一、實物有,謂蘊界等。二、施設有,謂男女等”(42上)。此中,實物有,即指“一切法各住自性”的“自性”。它是事物…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