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P4

  ..续本文上一页真常唯心”的思想而发挥。尤其是,特别强调湛然清净之心体,本自具足恒沙功德;只为妄想分别故,造种种业而生死流转。行者只要深自悟认,直下便是圆满具足——直显心性。因此,圭峰宗密称它为“直显心性宗”,即表显了禅宗底里蕴含之思想。

   二、泯绝无寄宗

   圭峰判牛头法融之禅法为“泯绝无寄宗”[48]?以牛头法融的思想来说:依据印顺导师的研究,“空为道本”,“无心合道”,是牛头禅的标志,代表法融的禅学[49]。如法融《绝观论》开宗明义地说“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又说“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50]。那么,何者是道呢?法融《绝观论》说:

   问曰:道究竟属谁?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法用?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也。问曰:于中谁为造作?答曰: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绝观论》,【禅宗全书】36.页5;[51])

   “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虚空为道本”,道“究竟无所属”,亦“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这样的“道”,已超越名言分别,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有形而上的意味存在[52]。既然道是“离一切限量分别”,“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那么,有情怎样去修行呢?圭峰宗密说:牛头宗以“丧己忘情”为修行: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110.436左上--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卍续14. 279左下-- 279右上)

   法融,“久精般若空宗,于一切法,已无计执”[53],体悟到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如梦幻泡影,“本来无事,心境本寂”,“迷之为有”,就如人“夜梦种种所见,比至觉时,总无一物。今亦尔,虚妄梦中言有万法,若悟其性,毕竟无一物可得”[54]。本来无一物,迷情妄执而背道;只要能体达“本来无事”,则与道相合。故行者要体解大道,必须以“丧己忘情”为下手处。亦即有情要“无心”才能与道相合,因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又“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55]故。

   总之,法融“先因多年穷究诸部般若之教,已悟诸法本空,迷情妄执”[56],故主张大道“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铨”,而以“丧己忘情”为修行之要道;倘能“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则能免除颠倒,得到解脱自在。法融主“本无事而忘情”,故圭峰宗密称之为“泯绝无寄宗”。又法融主张大道“无所不遍”(通于有情、无情);由此理论为基础点,自然会主张“无情成佛”——草木成佛说[57]。

   三、息妄修心宗

   圭峰判神秀门下为“息妄修心宗”[58]。何以故?以神秀的思想来说[59]:依据印顺导师的研究,神秀教授的禅法,先授菩萨戒,再传禅法,而最主要的是以“念佛名”、“令净心”作为成佛之方便[60],如《大乘无生方便门》说:

   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性,是持菩萨戒。……佛子!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和〔尚〕言:一切相总不得取,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心若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放旷远看,平等尽虚空看!(大正85.1273中--下;【禅宗全书】36.页232)

   “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看心若净,名净心地”,所以成佛要从“净心”下手,要“一切相总不得取”;倘能不取着一切相,即是净心。离念的净心,即是佛,因为“佛心清净,离有离无,身心不起,常守真心”。而且,佛是觉者,所言觉义,是“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于此法身,说名本觉。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相念,了见心性,性常住,名究竟觉”[61]。

   佛是觉者,是身心离念(净心)。那么,神秀教人念佛名、令净心,就是为了引入佛道,及至成佛:

   问:缘没学此方便?答:欲得成佛。问:将是没成佛?答:将净心体成佛。是没是净心?净心体犹如明镜,从无始已来,虽现万像,不曾染着。今日欲得识此净心体,所以学此方便。问:是没是净心体?答:觉性是净心体。比来不觉,故心使我;今日觉悟,故觉使心。所以使伊边看,向前向后,上下十方,静闹明暗,行住坐卧俱看。故知觉即是主,心是使。所以学此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无染即是菩提路。(《大乘五方便》,【禅宗全书】36.页210--211)

   此中,“将净心体成佛”,“净心体犹如明镜,从无始已来,虽现万像,不曾染着”,正表露了禅宗之根本思想——清净心体的如来藏教。神秀以念佛名、看净,以“心体离念”(净心)为标的,这种修禅法门,圭峰宗密说是“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亦名为“息妄修心宗”[62]。

   圭峰宗密之所以称神秀系统为息妄修心者,乃根源于神秀作“时时勤拂拭”偈颂之缘故[63];并以真常唯心论(如来藏)的共通论义,批评神秀“拂尘看净”:“但是染净缘起之相,反流背习之门,而不觉妄念本空,心性本净,悟既未彻,修岂称真?”[64]这是说,拂尘看净,只是除去镜上的尘埃,以显出清净之体,并未体悟到杂染、清净只是缘起之相,二者本同为清净心体,无诸垢染,众生背觉合尘而生死流转,背尘合觉则复本清净心源。众生本有清净觉性,妄念(尘染)本空,神秀却以为有真实之妄染,要得“净心”,就必须要“拂尘看净”,故悟的不够彻底,犹存有阶次,是渐次悟入而非顿悟。然而,神秀系是“楞伽师资”,以《楞伽经》“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是“渐净非顿”来说,神秀的离妄显真亦符合于本宗思想[65]。

   四、小结

   达摩祖师上承东南印度之禅法,传之于中国北土,其根本思想是真常唯心,是“如来(藏)禅”,及至发展到中国南方,受到南方般若、三论思想的影响,真常唯心(真心)融贯了真空妙有(真空),思想为之一变,形成了不同的禅风。圭峰宗密就禅者之见地不同,分判禅学有直显心性、泯绝无寄、息妄修心等三宗。直显心性者,是扫荡情执、名相,不落言铨,真常本净非假外求,亦非造作,只直观真常妙有之本来,即妄而真,唯心而唯实,当下即是。泯绝无寄者,是直体“诸法本空,迷情妄执”,倘能“丧己忘情”,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则解脱自在。息妄修心者,是去除虚妄杂染,以显出清净觉性,是离妄而得真。

   可以说,禅宗底里本为北土之真常唯心论,南播于真空妙有之园地,如道信、弘忍、慧能等,禅风已融般若、三论,主遮遣即是表显(直显心性)。牛头法融,弘化于江、浙,受到江东般若玄学之影响,唱道本空寂、无二,主本无事而忘情(丧己忘情——泯绝无寄)。神秀师资等,弘扬于京洛,本为真常唯心之故乡,以《楞伽》去除自心现流渐而非顿为准则,主拂尘看净(息妄修心)。

   这样,源本于印度的如来藏禅,受到化行地域文化,以及师承之个性风格的影响,于是形成各各派别。不过,禅宗虽融冶南方思想,但是论其学统本质,还是不失真常唯心之禅法,是北学大成于南方者,非自南方学统中来。

  伍、后记

   天台与华严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奇葩,发展出真常、圆顿之理论特色,富丽庄严圆融无碍之佛教文化,其磅礡思想已凌驾于本源的印度佛教,实是华人智慧的结晶。禅宗行者之风格,亦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瑜伽行者,其化导南中国山区而发展的平民佛教,虽然学养稍嫌不足,但是雄健淡泊笃行的实践精神,在义学衰落之际(唐中叶以后),不仅维持了中国佛教的命脉,同时导发了宋明理学之兴起,再建中国学术文明,其功至伟。

   天台宗本于初期大乘之缘起性空,摄取后期大乘之如来藏心,融会洗炼之而归于缘起,故以当前“一念无明法性心”为本。华严宗本于如来藏心,融缘起性空而归于真心,则以“圆常法界心”为本[66]。禅宗亦本于如来藏禅,融南方般若、三论而归于真常心,故以发明众生“真净本然之心性”为本。然天台、华严、禅宗之思想本源,仍与印度佛教的时代思潮有关。

   《中国佛教史略》作者印顺导师及妙钦法师,综观印、中佛教流传的思想演变,发掘各时代的思想特色,说明中国佛教不仅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同时亦受到中国地域文化之熏染。更重要的是,作者独具慧眼的指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代,就奠定了南方“真空妙有”、北方“真常唯心”二大学统的思想特色。我们只要依循着这二大思想特色,去看隋唐八大宗派,就会发现每一学派之本质思想,都与学派的发源地有关;学派内部的分化,则与融受地域思想及学派彼此相互激荡有密切关连。因此,作者一针见血点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代,南方佛教的思想特色“真空妙有”、北方佛教的思…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