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P3

  ..续本文上一页 这样,法法一面是各各独立的,一面又是相互依待的,可说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关系。由此思想倾向发展下去,就可能成为华严缘起网络观,如四法界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或六相、十玄等。不过,有部体与用的关系,偏重于不一;华严的重心则在于平等一如无差别的真如本性(性起),故理与事的关系偏重于相即:举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现象界皆即是本来寂灭的;从真起妄,全理为事,则一切皆为真如之显发。

   以有部体与用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关系来看华严四法界:一、事法界,是宇宙森罗万象差别的现象界(用)。二、理法界,是真如、空性、真心(体)。三、理事无碍法界,事(用)与理(体)是一体不二、不即不离的关系,本体须待事而显发(理因事显);一切现象都为真如本体随缘之变现(事揽理成)。四、事事无碍法界,不仅是理事不即不离,其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用与用)也是不即不离。一切诸法恒住自性,不增不减,随缘而现起作用(生灭的现象界);体与用不即不离,而作用与作用又互为缘用、互相助成,自在无碍,如因陀罗网;又如“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般,大小相容,一多无碍。不过,事法界,“一一事相,皆可成观”,则历别难述,故华严学者只取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以及事事无碍法界作为法界观门。

   接着,续看三重法界观:一、真空观,或说真空绝相观,是理法界观。理法界以真如为自性,是遍一切一味的空性,称之为“真空”。真空,是实体,是真心,非虚妄念虑心,也非形碍色相,是一切法的本性。二、理事无碍观,是理事无碍法界观。理事是一体无二(相即)的关系,理体无形相,须待事缘而显发;事相有千差万别,但要靠真如理体的变现才成,相依相成而无碍。三、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法界观。事相千差万别,有大有小;理是遍一切处、无形无相的空性。然理因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不即不离;以理融事,全事如理,则事与事亦是不即不离,故能圆融无碍、大小相容、主半具足等等(如十玄门)。

   以上,借用四法界的理论,简单的说明三重法界观的内涵。可以确定的是,华严三重法界观的理论,是依着“性起法门”的思想路线发展而完成的。中国的祖师大德,还是紧扣缘起教法,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结合的。

   三、小结

   真常唯心者,以真常净心为一切之本体,依之说明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既然是真常净心,何故生死流转?真常唯心者,有一共通的论义:在说明生死流转方面,建立二元论:清净真心与杂染妄习。清净真心,为无始杂染熏习,以致流转生死。在说明涅槃还灭方面,建立绝对的一元论:有情本具真心,达本情空,向上要直体真常,圆显本具真心[32]。

   以真常唯心者的共通论义来检视华严宗思想,性起法门——唯一真心(一真法界),由“无明”与“净心”互为缘用,而构成流转还灭的关系,正合乎于真常唯心的共通论义,无疑地是属于真常唯心学。其中,真如心含有“不变”、“随缘”义,依他之“似有”、“无性”义,以及所执的“情有”、“理无”义,即是华严宗著名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法界缘起说;由此开展了“真该妄末相无不摄,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之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学说。

   华严三重法界观的安立,则完全顺着性起法门的思想路线发展,到达了理事、事事圆融无碍、大小相容、主半具足的法界缘起观[33]。

   探寻华严宗的思想源头,《中国佛教史略》说:“慧光系之真心缘起,演为华严宗,后有“教禅一致”之唱。然真心缘起者,好为流转还灭之建立。不仅名相纷繁,且常立相对之真妄二元,落入“缘理断九”。”[34]

   这是说,华严宗承续地论南道派慧光(光承勒那摩提之学统)以来主张阿梨耶是真识,“法性生一切法”,“于真如以为依持”的思想,以及融合《起信论》的思想,成立“性起法门”的法界大缘起说;之后圭峰宗密主张“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35],而唱“教禅一致”。在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的安立上,真心缘起者,在还灭门方面,是向上直体唯一真常,显出清净真心,理论上比较容易说明些。在流转门方面,就必须向下建立真妄二元论,然清净真心为烦恼所染,就比较难解了[36]。

   又华严宗从真心下手的修行方法,天台学者批评它将落入“缘理断九”的缺失,且杜绝初心者入门之路。亦即十法界中,唯佛界是平等真如之理,其余九界是真如理之差别,倘从真心起观,就必须先断除九界惑方能修观了。这是天台与华严思想的重要分歧点,亦是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诤论的焦点。

  肆、南北交融之禅宗[37]

   禅宗之思想源头,本为北土之“真常唯心”,迨流传于中国南方,融贯了南方般若、三论等学说,于是出现不同之禅风及派别。以下,即以圭峰宗密所判之“直显心性”、“泯绝无寄”、“息妄修心”等三宗[38],说明禅宗之底源思想符合于真常唯心的共义,受地域文化熏染形成不同禅风,以致派别生焉。

   一、直显心性宗

   达摩之禅法,圭峰宗密判为直显心性宗[39]。何为直显心性呢?前面说过,真常唯心者,有一共通的论义:在说明生死流转方面,向下建立二元论:清净真心和杂染妄习,真常净心为无始杂染熏习而流转生死;在说明涅槃还灭方面,建立绝对的一元论,向上直体唯一真常。因此,所谓“直显心性”者,即于还灭门中向上直体真常(唯一真心)。以达摩祖师的思想来说,达摩祖师遗留下来最古的文献,是《大乘入道四行观》。该书记载:达摩祖师教导道育、慧可“大乘安心之法”:以“壁观”安心,以“报冤行”等四为发行,以“防护讥嫌”为顺物,以“遣其不着”为方便[40]。如《大乘入道四行观》说:

   夫入道要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

   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无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曰达摩论也。(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85.1285上--中;[41])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行入”之“称法行”者,即称“性净之理”而行。这是如来藏教的思想。传言达摩以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42]。考《楞伽经》是融摄了真常妙有的如来藏以及虚妄唯识学之阿赖耶识,结合成为“如来藏藏识”的经典。显然地,达摩是位传扬真常性净(如来藏)的禅者。

   慧能大师说: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又说:“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43]

   司空山本净禅师说:“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44]

   马祖道一说:“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自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45]

   石头希迁说:“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46]

   黄蘖希运〈传心法要〉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畜生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认,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大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47]。

   这些禅师所说法要,亦都是真常唯心论的思想。

   达摩禅法教人“藉教悟宗”,凭藉着“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之如来藏教,以发明众生真净本然之心性。故达摩禅在还灭门中,即是向上直体真常,悟入真如实性,唯一真心。如上来所列举达摩祖师、慧能大师、司空山本净、马祖道一、石头希迁、黄蘖希运等禅师所说法要,全是本于“…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