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這樣,法法一面是各各獨立的,一面又是相互依待的,可說是“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關系。由此思想傾向發展下去,就可能成爲華嚴緣起網絡觀,如四法界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或六相、十玄等。不過,有部體與用的關系,偏重于不一;華嚴的重心則在于平等一如無差別的真如本性(性起),故理與事的關系偏重于相即:舉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現象界皆即是本來寂滅的;從真起妄,全理爲事,則一切皆爲真如之顯發。
以有部體與用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關系來看華嚴四法界:一、事法界,是宇宙森羅萬象差別的現象界(用)。二、理法界,是真如、空性、真心(體)。叁、理事無礙法界,事(用)與理(體)是一體不二、不即不離的關系,本體須待事而顯發(理因事顯);一切現象都爲真如本體隨緣之變現(事攬理成)。四、事事無礙法界,不僅是理事不即不離,其現象與現象的關系(用與用)也是不即不離。一切諸法恒住自性,不增不減,隨緣而現起作用(生滅的現象界);體與用不即不離,而作用與作用又互爲緣用、互相助成,自在無礙,如因陀羅網;又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般,大小相容,一多無礙。不過,事法界,“一一事相,皆可成觀”,則曆別難述,故華嚴學者只取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以及事事無礙法界作爲法界觀門。
接著,續看叁重法界觀:一、真空觀,或說真空絕相觀,是理法界觀。理法界以真如爲自性,是遍一切一味的空性,稱之爲“真空”。真空,是實體,是真心,非虛妄念慮心,也非形礙色相,是一切法的本性。二、理事無礙觀,是理事無礙法界觀。理事是一體無二(相即)的關系,理體無形相,須待事緣而顯發;事相有千差萬別,但要靠真如理體的變現才成,相依相成而無礙。叁、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法界觀。事相千差萬別,有大有小;理是遍一切處、無形無相的空性。然理因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不即不離;以理融事,全事如理,則事與事亦是不即不離,故能圓融無礙、大小相容、主半具足等等(如十玄門)。
以上,借用四法界的理論,簡單的說明叁重法界觀的內涵。可以確定的是,華嚴叁重法界觀的理論,是依著“性起法門”的思想路線發展而完成的。中國的祖師大德,還是緊扣緣起教法,理論與實踐是密切結合的。
叁、小結
真常唯心者,以真常淨心爲一切之本體,依之說明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既然是真常淨心,何故生死流轉?真常唯心者,有一共通的論義:在說明生死流轉方面,建立二元論:清淨真心與雜染妄習。清淨真心,爲無始雜染熏習,以致流轉生死。在說明涅槃還滅方面,建立絕對的一元論:有情本具真心,達本情空,向上要直體真常,圓顯本具真心[32]。
以真常唯心者的共通論義來檢視華嚴宗思想,性起法門——唯一真心(一真法界),由“無明”與“淨心”互爲緣用,而構成流轉還滅的關系,正合乎于真常唯心的共通論義,無疑地是屬于真常唯心學。其中,真如心含有“不變”、“隨緣”義,依他之“似有”、“無性”義,以及所執的“情有”、“理無”義,即是華嚴宗著名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法界緣起說;由此開展了“真該妄末相無不攝,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之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學說。
華嚴叁重法界觀的安立,則完全順著性起法門的思想路線發展,到達了理事、事事圓融無礙、大小相容、主半具足的法界緣起觀[33]。
探尋華嚴宗的思想源頭,《中國佛教史略》說:“慧光系之真心緣起,演爲華嚴宗,後有“教禅一致”之唱。然真心緣起者,好爲流轉還滅之建立。不僅名相紛繁,且常立相對之真妄二元,落入“緣理斷九”。”[34]
這是說,華嚴宗承續地論南道派慧光(光承勒那摩提之學統)以來主張阿梨耶是真識,“法性生一切法”,“于真如以爲依持”的思想,以及融合《起信論》的思想,成立“性起法門”的法界大緣起說;之後圭峰宗密主張“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35],而唱“教禅一致”。在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的安立上,真心緣起者,在還滅門方面,是向上直體唯一真常,顯出清淨真心,理論上比較容易說明些。在流轉門方面,就必須向下建立真妄二元論,然清淨真心爲煩惱所染,就比較難解了[36]。
又華嚴宗從真心下手的修行方法,天臺學者批評它將落入“緣理斷九”的缺失,且杜絕初心者入門之路。亦即十法界中,唯佛界是平等真如之理,其余九界是真如理之差別,倘從真心起觀,就必須先斷除九界惑方能修觀了。這是天臺與華嚴思想的重要分歧點,亦是宋代天臺山家、山外诤論的焦點。
肆、南北交融之禅宗[37]
禅宗之思想源頭,本爲北土之“真常唯心”,迨流傳于中國南方,融貫了南方般若、叁論等學說,于是出現不同之禅風及派別。以下,即以圭峰宗密所判之“直顯心性”、“泯絕無寄”、“息妄修心”等叁宗[38],說明禅宗之底源思想符合于真常唯心的共義,受地域文化熏染形成不同禅風,以致派別生焉。
一、直顯心性宗
達摩之禅法,圭峰宗密判爲直顯心性宗[39]。何爲直顯心性呢?前面說過,真常唯心者,有一共通的論義:在說明生死流轉方面,向下建立二元論:清淨真心和雜染妄習,真常淨心爲無始雜染熏習而流轉生死;在說明涅槃還滅方面,建立絕對的一元論,向上直體唯一真常。因此,所謂“直顯心性”者,即于還滅門中向上直體真常(唯一真心)。以達摩祖師的思想來說,達摩祖師遺留下來最古的文獻,是《大乘入道四行觀》。該書記載:達摩祖師教導道育、慧可“大乘安心之法”:以“壁觀”安心,以“報冤行”等四爲發行,以“防護譏嫌”爲順物,以“遣其不著”爲方便[40]。如《大乘入道四行觀》說:
夫入道要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名,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行中。
何等爲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叁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則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攝化衆生,而無取相,此爲自利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此四行是達摩禅師親說,余則弟子昙林記師言行,集成一卷,名曰達摩論也。(淨覺《楞伽師資記》大正85.1285上--中;[41])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行入”之“稱法行”者,即稱“性淨之理”而行。這是如來藏教的思想。傳言達摩以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42]。考《楞伽經》是融攝了真常妙有的如來藏以及虛妄唯識學之阿賴耶識,結合成爲“如來藏藏識”的經典。顯然地,達摩是位傳揚真常性淨(如來藏)的禅者。
慧能大師說: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又說:“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43]
司空山本淨禅師說:“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44]
馬祖道一說:“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自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45]
石頭希遷說:“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禅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叁界六道,唯自心現。”[46]
黃蘖希運〈傳心法要〉說:“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畜生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只爲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認,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大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47]。
這些禅師所說法要,亦都是真常唯心論的思想。
達摩禅法教人“藉教悟宗”,憑藉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之如來藏教,以發明衆生真淨本然之心性。故達摩禅在還滅門中,即是向上直體真常,悟入真如實性,唯一真心。如上來所列舉達摩祖師、慧能大師、司空山本淨、馬祖道一、石頭希遷、黃蘖希運等禅師所說法要,全是本于“…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錄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