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
释悟殷
壹、前言
民国三十二年,印顺导师和妙钦法师合著的《中国佛教史略》,可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的纲要书,短短的九十余页,提纲挈领地解析印、中佛教思想流变的过程,中国佛教各时代,各宗、(具有代表性之)各人的重要思想,南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质,以及南北方思想交融的发展情形。尤其是,作者综观印、中佛教流传的思想演变,一针见血的点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代,就奠定了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与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二大学统;以此为基础点,我们只要掌握隋唐八大宗派起源及流传的时空背景,那么,要理解八大宗派之本质思想,分辨各宗彼此思想最大的差异,及厘清彼此相拒相摄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缘起”教法。缘起的轨则性是,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都依“缘起”而开显;在佛教中,“不论是大乘、小乘,都要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出世的涅槃还灭;而且是贯彻了的,怎样说流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还灭,决不能另起炉灶”[1]。以下,就依循缘起的轨则性,以天台、华严、禅宗最主要的学说为探究对象,说明作者之判定中国佛教南方“真空妙有”、北方“真常唯心”的思想特色,实是别具只眼的慧见。
贰、真空妙有之天台
南方真空妙有的代表学派,是天台宗。如何确定天台宗思想就是“真空妙有”呢?且以天台宗的“性具思想”、“不思议一心三观”来验证之。
一、性具思想
天台宗以“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解说有情之生死流转与涅槃证得[2]。所谓“一念三千”,即一念心中,具足四圣、六凡的十法界,一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一法界即性具而成为事造时,余九界不过隐而未现,九界实不离此一界。如此,一念心即具足三千诸法,显然是一法摄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摄于一法中了[3]。又,“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它不是“从一心生一切法”(前后,纵),也不是“心一时含一切法”(同时,横),而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既然“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那么,“具”是“即”义,一念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心了[4]。
凡夫之一念,即具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法界(其余九界亦同)。这说法,一方面表示了天台宗强调行者应注意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天台宗修行的入手处,在于“介尔妄心”。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就含藏着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性具善恶了。例如:人(凡夫)具足佛、菩萨、畜生、饿鬼、地狱等九界,即是人含藏着善恶二性;同理,佛具足饿鬼等九界,则佛亦含藏善恶二性。又,一切法可分为善、恶(及无记)性。既然“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那么,心亦具足善、恶(及无记)性。如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说:“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秖恶性相,即善性相”[5]。这样,一念心中,即具有善恶之性及善恶之相(性善、修善、性恶、修恶)。
又如《佛性论》论主说如来藏含有“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等三义[6]。《大乘止观法门》的作者,即以如来藏之“所摄藏”义,作为性具善恶说的理论依据,藉以彰显如来果德法身、众生性德净心,并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7]。真心而为无明辊藏所覆藏,藏体无异、无相,体备染、净二用;由于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就在这里,安立了生死流转、解脱涅槃之学理依据。
如《大乘止观法门》说:凡、圣心体,本具染、净(善恶)二性;而其心体二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味平等,实无成坏。但是,“以染业熏染性故,即生死之相显矣;净业熏净性故,即涅槃之用现矣。然此一一众生心体依熏作生死时,而不妨体有净性之能;一一诸佛心体依熏作涅槃时,而不妨体有染性之用”[8]。这一段话,不但说明了有情流转生死及转凡成圣的理论原则,亦是天台“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之学理根据。
性具善恶,是天台宗重要的学说,尤其又特别发挥“性恶说”。探寻天台发挥性恶说(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最主要的意趣,在于:阐扬佛陀不舍一切众生之大慈大悲,即使如一阐提辈,遇缘善发,终有自在解脱日;而佛陀于恶自在,广用诸恶,普入诸趣,以同事摄度化有情。然“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二者究竟是断何种之善恶呢?智者大师说:“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那么,性德善恶何以不断?大师答道:“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故[9]。
智者大师把“性”分为理性(体)与修性(用)。亦即把诸法以“理具”、“事造”而分别之:诸法的本体,是理具(体);遇缘现前的诸法,即是事造(用)。然理具即是事造,事造即是理具,二者只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诠释它。而“一一众生、一一诸佛,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染净二性之体,历三世而不增不减、不断不坏;性德之用,则有待因缘而成。由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10]。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倘若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岂不是还会令修恶起吗?果真如此,修行岂不是唐捐其功!智者大师认为:“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了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11]。
即使阐提、诸佛都具染净二性,但是诸佛已通达恶,“于恶自在”了,自然能以诸恶法门广度众生,阐提则因为“染而不达”,自然不得解脱自在,那得以阐提作为例证呢!而且,假如阐提辈能通达此善恶义,则不复名阐提了。
这样一来,“性具思想”(性具善恶),也就符合于缘起“怎样说流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还灭”的轨则性。而其“性恶说”则特别发挥诸佛大悲度生之利用。
二、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光有理论依据,尚不足以表彰宗门的特色,必须理论配合实践门,方能显出其宗之殊胜与特色所在。在实践上,天台宗最有名的是止观法门,尤其是不可思议一心三观[12]:
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念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摩诃止观》,大正46.55中)
这是不可思议一心三观,亦是圆融三谛。智者大师本着龙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13],发挥一心三观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缘所生法,实无自性是为空,无自性而生是为假,而此不出法性外是为中。因此,“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天台本于龙树学,以一念三千为因缘所生法,发展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说。即此空假中三观,亦是还灭解脱的要门:
三观者,若从假入空,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若从空入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破无知,成道种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若双遮二边,为入中方便,能破无明,成一切种智,智能得体,得中道体也。(智顗《摩诃止观》,大正46.25下--26上)
源于“众缘所生法”义,天台智者大师成立了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说,虽然其禅观强调“圆顿止观”(《摩诃止观》),但是初学者之下手处,大师又有《六妙门》、《渐次止观》、《小止观》等之作,尤其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为指示“初心行入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特别以十意明止观。其初心学坐者,“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14]。大师在第十“证果”处说:
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此,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这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因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15]。
智者大师深受龙树学说影响,以…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