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越”(大正49.16中);“菩薩唯依第四靜慮起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大正27.33上);“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染,後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以叁十四心刹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大正27.780中--下),以及“一切菩薩,決定先于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大正29.25中)等學說。
又,有部論師以“叁世實有論”的學理,認爲已斷盡煩惱的時解脫阿羅漢,若遇退緣,還會再現起煩惱而退墮(大正27.311下--312下)。那麼,凡夫所斷的叁界見、修所斷煩惱,是否還會再現起煩惱而退呢?論師說:不退法種性的異生,如菩薩等,其所斷結必定不退;若是退法種性異生[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其所斷結則必定當退(312上)。如此,也符合了“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豈由以無漏慧覺知緣起?應作是說:或施、或戒,乃至下忍,皆于惡趣得非擇滅”(大正27.165上),“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染,後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一切菩薩,決定先于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等學說。
有部論師與譬喻師,主要的诤論點在于:有部主張“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結”,“異生以修道斷”,而譬喻師卻主張“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無永斷唯能伏)(大正27.741下,264下,465上)。不過,二者主張之背後,尚牽涉到彼此的學風——定、慧偏重不同的緣故。譬喻師偏重于慧,主張“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唯能伏纏”,亦符合其菩薩觀——菩薩“欲廣修般羅若故,于滅盡定心不樂入”(大正27.780上)的思想。這種菩薩思想,將在大乘佛法中,爲精進勇猛追求無上菩提者的指標而發揚光大。
(二)斷了見惑還是異生
以漸次斷證來說,斷了見惑,即成爲初果聖者了,何故斷了叁界見、修所斷煩惱(除有頂惑)還是異生?這源于有部以見道分凡聖,主張十五心見道:“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四沙門果非定漸得”(大正49.16中),以及異生能以世俗的修道“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除有頂)”的緣故。超次證果的行者,即使斷了叁界見、修二惑(除有頂),倘若未引入正性離生,都還是凡夫異生。
(叁)異生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
以漸次斷證來說,叁果聖者斷除欲界九品修惑,才遠離欲界煩惱,何以犢子部卻說異生“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呢?據印順導師的研究:這牽涉到九十八隨眠中,那些是見所斷,那些是修所斷?《品類足論》說:九十八隨眠中,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大正26.702上)。《發智論》卻說: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大正26.930中,)。因此,《大毗婆沙論》中,有一番問答:
問:若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余不定者,《品類足論》何故說“九十八隨眠中,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耶?答:此文是了義,彼文是不了義;此文無別意趣,彼文有別意趣;此文無別因緣,彼文有別因緣;此文依勝義谛說,彼文依世俗谛說。複次,彼論依漸次者、具縛者、非超越者說;此論依非漸次者、不具縛者、超越者說。複次,彼論唯依聖者離染非異生,聖道作用非世俗說;此論通依聖者、異生離染,聖道、世俗道作用說。複次,此論是決定說,彼論依異門說。謂先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彼見道中,亦證下八地見所斷法無漏離系得,故作是說:“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妙音尊者亦作是說:“此論所說依決定理,《品類足論》說八十八見所斷者,依證無漏解脫得說,或依漸次得果者說。”(大正27.266下--267上)
《品類足論》是“依漸次者、具縛者、非超越者說”,“唯依聖者離染非異生,聖道作用非世俗說”;而《發智論》是“依非漸次者、不具縛者、超越者說”,“通依聖者、異生離染,聖道、世俗道作用說”。《婆沙》論主意謂:《品類論》說異生不能斷見惑,是就漸次證果者而言;《發智論》說異生能斷見、修二惑,是就超越證果者而設的。
因此,印順導師認爲:犢子部立:“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是本于阿毗達磨的舊說,《品類說》也是這麼說的。《發智論》的〈結蘊〉“不善納息”中,立二門:見修五斷分別,見修二斷分別。五斷分別門,就是一般說的,八十八隨眠見所斷,十隨眠修所斷。二斷分別門,則以爲:除非想非非想處以外的八十八隨眠,也是異生修所斷的。如異生離欲染[及色、叁無色]時,不但斷修惑,也斷欲界的見惑(大正26.930上--下)。而《大毗婆沙論》主評爲:此文[二斷分別門]是了義,彼[《品類論》]文是不了義(大正27.266下)。顯然的,《發智論》創立新義,而舊義——八十八見所斷,也還被保存。犢子部不同于說一切有部,實只是不同于新義而已。
因此,簡單的說,犢子部主張異生不能斷見惑,是源于阿毗達磨論舊說:“八十八隨眠見所斷,十隨眠修所斷”。有部論師主張異生能斷見、修二惑,是源于阿毗達磨論新義:“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煩惱,唯除有頂”。
如[前面引文]譬喻師說“離染時,以世俗道攀初靜慮,離欲界染;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染;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能離”(大正27.264下) 。從此段文,顯示了譬喻師亦認爲:異生以世俗道能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修所斷惑,但因未有聖無漏慧(未證入正性離生——見道),故只算是暫伏煩惱(離煩惱),一旦以聖無漏慧斷盡見道煩惱(見惑),即是真正斷煩惱了。這義涵著,異生是不能斷見惑的。這樣一來,異生能否斷諸煩惱的诤論,都是源于學派對于“異生能否斷除見惑”而來的不同解說而已了。譬喻師與犢子部,可說是承襲于阿毗達磨論的舊說——異生不能斷見惑;有部論師發展于新義——異生能斷見、修二惑。而譬喻師與犢子部的不同,是譬喻師特別強調于無漏慧斷見惑,這也顯示了譬喻師的學風是偏重于“慧”。
——本文摘錄自悟殷法師著《有部譬喻師的思想與風格》第十四節。全文長八萬字,法界出版社將于下半年繼續推出法師部派佛教相關钜著,敬請期待。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