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佛教中有关“异生不能断诸烦恼”的讨论▪P2

  ..续本文上一页越”(大正49.16中);“菩萨唯依第四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大正27.33上);“菩萨先离无所有处染,后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以三十四心刹那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大正27.780中--下),以及“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大正29.25中)等学说。

  又,有部论师以“三世实有论”的学理,认为已断尽烦恼的时解脱阿罗汉,若遇退缘,还会再现起烦恼而退堕(大正27.311下--312下)。那么,凡夫所断的三界见、修所断烦恼,是否还会再现起烦恼而退呢?论师说:不退法种性的异生,如菩萨等,其所断结必定不退;若是退法种性异生[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其所断结则必定当退(312上)。如此,也符合了“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岂由以无漏慧觉知缘起?应作是说:或施、或戒,乃至下忍,皆于恶趣得非择灭”(大正27.165上),“菩萨先离无所有处染,后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等学说。

  有部论师与譬喻师,主要的诤论点在于:有部主张“异生以世俗道亦能断结”,“异生以修道断”,而譬喻师却主张“无有世俗道能断烦恼”(无永断唯能伏)(大正27.741下,264下,465上)。不过,二者主张之背后,尚牵涉到彼此的学风——定、慧偏重不同的缘故。譬喻师偏重于慧,主张“异生不能断诸烦恼,唯能伏缠”,亦符合其菩萨观——菩萨“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大正27.780上)的思想。这种菩萨思想,将在大乘佛法中,为精进勇猛追求无上菩提者的指标而发扬光大。

  (二)断了见惑还是异生

  以渐次断证来说,断了见惑,即成为初果圣者了,何故断了三界见、修所断烦恼(除有顶惑)还是异生?这源于有部以见道分凡圣,主张十五心见道:“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四沙门果非定渐得”(大正49.16中),以及异生能以世俗的修道“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见、修所断随眠(除有顶)”的缘故。超次证果的行者,即使断了三界见、修二惑(除有顶),倘若未引入正性离生,都还是凡夫异生。

  (三)异生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

  以渐次断证来说,三果圣者断除欲界九品修惑,才远离欲界烦恼,何以犊子部却说异生“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呢?据印顺导师的研究:这牵涉到九十八随眠中,那些是见所断,那些是修所断?《品类足论》说:九十八随眠中,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大正26.702上)。《发智论》却说:九十八随眠中,二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大正26.930中,)。因此,《大毗婆沙论》中,有一番问答:

  问:若二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余不定者,《品类足论》何故说“九十八随眠中,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耶?答:此文是了义,彼文是不了义;此文无别意趣,彼文有别意趣;此文无别因缘,彼文有别因缘;此文依胜义谛说,彼文依世俗谛说。复次,彼论依渐次者、具缚者、非超越者说;此论依非渐次者、不具缚者、超越者说。复次,彼论唯依圣者离染非异生,圣道作用非世俗说;此论通依圣者、异生离染,圣道、世俗道作用说。复次,此论是决定说,彼论依异门说。谓先离欲乃至无所有处染入正性离生者,彼见道中,亦证下八地见所断法无漏离系得,故作是说:“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妙音尊者亦作是说:“此论所说依决定理,《品类足论》说八十八见所断者,依证无漏解脱得说,或依渐次得果者说。”(大正27.266下--267上)

  《品类足论》是“依渐次者、具缚者、非超越者说”,“唯依圣者离染非异生,圣道作用非世俗说”;而《发智论》是“依非渐次者、不具缚者、超越者说”,“通依圣者、异生离染,圣道、世俗道作用说”。《婆沙》论主意谓:《品类论》说异生不能断见惑,是就渐次证果者而言;《发智论》说异生能断见、修二惑,是就超越证果者而设的。

  因此,印顺导师认为:犊子部立:“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是本于阿毗达磨的旧说,《品类说》也是这么说的。《发智论》的〈结蕴〉“不善纳息”中,立二门:见修五断分别,见修二断分别。五断分别门,就是一般说的,八十八随眠见所断,十随眠修所断。二断分别门,则以为:除非想非非想处以外的八十八随眠,也是异生修所断的。如异生离欲染[及色、三无色]时,不但断修惑,也断欲界的见惑(大正26.930上--下)。而《大毗婆沙论》主评为:此文[二断分别门]是了义,彼[《品类论》]文是不了义(大正27.266下)。显然的,《发智论》创立新义,而旧义——八十八见所断,也还被保存。犊子部不同于说一切有部,实只是不同于新义而已。

  因此,简单的说,犊子部主张异生不能断见惑,是源于阿毗达磨论旧说:“八十八随眠见所断,十随眠修所断”。有部论师主张异生能断见、修二惑,是源于阿毗达磨论新义:“异生能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见、修所断烦恼,唯除有顶”。

  如[前面引文]譬喻师说“离染时,以世俗道攀初静虑,离欲界染;渐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处,离无所有处染;非想非非想处无上可攀,故不能离”(大正27.264下) 。从此段文,显示了譬喻师亦认为:异生以世俗道能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染修所断惑,但因未有圣无漏慧(未证入正性离生——见道),故只算是暂伏烦恼(离烦恼),一旦以圣无漏慧断尽见道烦恼(见惑),即是真正断烦恼了。这义涵着,异生是不能断见惑的。这样一来,异生能否断诸烦恼的诤论,都是源于学派对于“异生能否断除见惑”而来的不同解说而已了。譬喻师与犊子部,可说是承袭于阿毗达磨论的旧说——异生不能断见惑;有部论师发展于新义——异生能断见、修二惑。而譬喻师与犊子部的不同,是譬喻师特别强调于无漏慧断见惑,这也显示了譬喻师的学风是偏重于“慧”。

  ——本文摘录自悟殷法师着《有部譬喻师的思想与风格》第十四节。全文长八万字,法界出版社将于下半年继续推出法师部派佛教相关钜着,敬请期待。

  

《部派佛教中有关“异生不能断诸烦恼”的讨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