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行禅。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異,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熟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16.492上)
此四禅的次第是:先以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門,觀法有我無;次觀叁界唯心,根、塵、器界等外境,是幻化無實(所觀義無),唯是自心顯現。此二者,是先以法有以遣人無,次以心有遣境無;于見外法非實,隨了諸識不生,直觀如實法的不生不滅。離生滅見,得無生忍,住第八地。無生忍者,起寂滅想,由諸佛加持,能起如幻叁昧,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作利益衆生的大業,直到功德圓滿而成佛。
如此,真常唯心者轉染還淨之道次第,大同于唯識論者的唯識觀行。先依心有而觀境空,進一步,心是由境爲緣而起的,沒有境也就沒有心識可得,識也就泯寂不起了,能所雙泯,顯出真常妙有的常住真心。
陸、真心論與妄心論的拒攝與異同
虛妄唯識論與真常唯心論,同樣興盛于笈多王朝時代,彼此在相拒、相攝中,開展中不同的新猷。以下,說明二者的拒攝與異同。
唯識論者,以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爲染淨依。然雜染虛妄的阿賴耶識,何以能成清淨依呢?急切要解決的是,無漏種子來源問題。以《攝大乘論》來說,無漏是新熏的: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的出世心種,是“法身種子”,熏習寄存于阿賴耶識中,但非阿賴耶識所攝,他具有對治雜染種子的性能,是“法身、解脫身”所攝 [70]。
這裏,有一值得注意的問題:《攝大乘論》依《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金土藏”喻 [71],立“依他起雜染清淨性不成”[72],依他起性通雜染、清淨二分。然依他起性的底裏,是虛妄分別識,亦即是阿賴耶識。既然依他起具二分,何以阿賴耶識不通二分呢?主要在于:阿賴耶是雜染的,是阿含以來的共識。于是在解說阿賴耶識是清淨依時,就說正聞熏習的出世心種熏習在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所攝。是“法身”所攝,也就通于以法界(如來藏)爲依的真心論了。
另外,唯識學者立四種清淨圓成實: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一、自性清淨,它的本體,從來是清淨的,即使在衆生位,也是清淨無染的。二、離垢清淨,是離一切障垢後顯出本來就清淨的面目。叁、得此道清淨,能得能證這清淨法性的道,如叁十七菩提分法、十波羅蜜多等。四、生此境清淨,能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諸大乘妙正法教(最清淨法界等流),也是清淨的圓成實攝。四清淨中,離垢清淨與自性清淨,是一體之兩面,未離垢時(因),名自性清淨;離垢後(果),稱離垢清淨。而且,法性本來清淨,由聞教法而修清淨道,由修清淨道而顯現離垢的清淨,這離垢清淨是攝有果位福智的 [73]。如此,大同于真心論者的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大正12.221下)。
真心論者,以“如來藏”爲染淨依。清淨的如來藏,何以成爲染淨依呢?他安立了“如來藏藏識”說。如來藏者,亦名真識,是真覺在纏,爲蘊、界、處,貪、嗔、癡等所隱覆,而自性常淨。藏識,亦名現識,是隱藏真相之識,爲真覺在纏而現似不淨,亦名阿賴耶識。如來藏和藏識(阿賴耶識)的關系,如《密嚴經》說:
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大正16.747上,776上)
真心論者的阿賴耶識,是本淨的如來藏爲雜染所熏而現似不淨,阿賴耶的底裏,具有清淨的覺性(淨德),顯然地,它不同于唯識論者的雜染賴耶。
有情之雜染與清淨,真心論者,以清淨心爲本(如來藏),與非刹那的無漏習氣融然一體 [74],爲清淨依;其無始妄染,有漏習氣刹那,不過是依附于清淨心(客),與清淨心相離、不相攝 [75]。妄心論者,以虛妄識爲本(阿賴耶),與無始虛妄熏習,和合一味,爲雜染依;生滅的無漏聞熏,寄存于阿賴耶中(客),爲法身解脫身所攝,非阿賴耶所攝。
二大唯心論,其思想源頭來自不同學派,故而在說明有情之雜染與清淨上,即各自出現了學理困境。如真心論者,承襲心性本淨論者之主張,故“煩惱”爲客塵,轉依即是顯出本具的清淨性。然而,清淨的何以成爲染汙?修行成爲清淨的佛陀,豈不是有成爲煩惱衆生的可能?因而,真心論者在說明雜染生死上,向下建立二元論;在還滅上,就向上直體唯一真常。妄心論者,承襲經部之虛妄分別心,以種子熏習說來說明雜染與清淨。然而,無始妄染如何轉成清淨?最初一念無漏由何而得?于是出現了本有,新熏,以及本有、新熏合說等意見。然主張無漏本有者,亦有真常的意味存在;主張新熏者,在說明上,又立“雜染清淨性不成”、“四種清淨法”之圓成實,無漏聞熏是“法身解脫身”攝,與真心論者相接。又唯識者立“五種性學說”,如何圓滿說明呢?本有、新熏都有其困境,于是就安立本有、新熏種子,本有者,在強調無漏種,新熏者,是注重在有漏業種。
柒、“唯根論”之诤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完稿後,曾把第一章“印度佛教流變概觀”敬呈老師太虛大師座下,懇請大師題簽及寫序。大師寫了〈議印度之佛教〉,批評作者:“惟于佛世以來之教史,似因莊嚴“獨尊龍樹”之主見,將大乘時代揉成離支破碎,殊應矯正”。
探尋太虛大師之意趣,主要在于:大乘叁系之分判,太虛大師主張法界圓覺在前,依序是法性空慧、法相唯識;印順導師則認爲性空唯名在前,其次爲虛妄唯識,再次是真常唯心。師生之間,對于大乘叁系“教判”的不同,當然連帶地也影響到其相關的學說、思想的差異,故而大師針對《印度之佛教》,寫了〈議印度之佛教〉,〈再議印度之佛教〉[76],指正《印度之佛教》的缺失。
關于師生二者判教意見的不同,早爲學界所熟知,今不再贅述。另外,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彼此意見的差異,在《印度之佛教》裏,還隱藏著一個很重要的教理诤議:大師在唯識外,別立“唯根論”的問題。
《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真常唯心論。導師在“真常唯心論述要”中說:“別有一要義也,佛說六塵、六根、六識爲十八界。有力能生者爲根,即有引發六識之功能體。……後世之唯識論者,尚不解何故以種爲根,自更難知淨心在纏之發爲六根。有欲于唯識外立唯根,則亦未知其所以異也。”(頁278-279)
此中,導師的批評有二:一、“後世之唯識論者,尚不解何故以種爲根,自更難知淨心在纏之發爲六根”,這是導師批評《成唯識論》以來的唯識學者,如護法等。二、“有欲于唯識外立唯根,則亦未知其所以異也”,則是導師批評太虛大師于唯識論外,又立了“唯根論”(及唯境論)。以下,依次說明之。
《印度之佛教》文中,導師先解說真常唯心論者的“心識論”:起初是心性本淨之六識論者;其次,又發展爲本淨的根識(意界)及虛妄生滅的六識,如大衆部的根本識,及意界是常論者之意界。到了《勝鬘經》演化爲本淨的如來藏心,及念念生滅的七識。《楞伽經》、《密嚴經》又進而立八識或九識:真識(如來藏)隨染及七妄之八識;或別立在纏真心之“如來藏心”,真心在纏妄現之“藏識心”,及七妄的九識(《印度之佛教》,頁277)。這樣,就點明了真常唯心論和虛妄唯識論的思想源頭不同:真常唯心論者,是從心性本淨論而來(大衆部等);虛妄唯識論者,是從心性無記論(有部)來。由此思想的不同,在說明生死流轉和涅槃還滅上,雖然彼此互有融攝,但終究還是背道而馳。
接著,導師就“根”的主要義涵,說明從原始義到大乘義的演變:根,有生根發力的意味,故有力能生者爲根,即有引發六識的功能體。細意識的意根與眼等五根,關系尤爲密切:“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而意根“又爲彼(五根之所)依”[77]。其中,只說六識及意之分別心者,大抵以五根爲“不可見,有對”礙之細色;即身體中之生機,能生動而有因感發識之官能。此細色,由細心之意執取、攝持之 [78]。若于分別心之內在立種子心,則身中發識功能之五根,或者即視爲能生識之種子。如世親《二十唯識論》說:“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爲成內外處,佛說彼爲十”。陳那《觀所緣緣論》說:“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爲因”;“以能發識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故。本識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違理,功能、發識,理無別故”[79]。又如《楞伽》中說:分別事識(七轉識),以無始妄熏習爲所依(根),六塵爲所緣;若“虛妄分別種種熏滅,則諸根亦滅”[80]。這些都是把身中發識功能的五根,看作是能生識的種子。真常唯心者,在種子內在而立清淨的如來藏心,則或者又把“根”看作是在纏真心(藏識心)之映現。這怎麼說呢?藏識心(阿賴耶),是雜染虛妄的,他是清淨的如來藏被虛妄雜染所熏,而成的妄識。它不就是如來藏,亦不離如來藏,在藏識的底裏,具有清淨的覺性,雖有清淨覺性,但被虛妄所熏又現似不淨,故而它不全真亦不全妄。這樣,依真心妄熏而立妄識,亦即是依根發識。因此,導師說:“自識言,于恒行意而見種識,更進而見其爲淨心,不離于虛妄之恒行意。自根言,于五根、意根之依持中,見其爲種習,又見其爲淨能,亦不離常識之六根也”。
後世的唯識學者,如《成唯識論》認爲:五根是“內識變現”:“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耳鼻舌身)等、色(香味觸法)等相現,即以此相爲所依、緣。然眼等(五)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大正31.4中)。故而導師批評他“尚不解何故以種爲根,自更難知淨心在纏之發爲六根”[81]。
另外,導師又說:“有欲于唯識外立唯根,則亦未知其所以異也”。在唯識外立唯根者,是太虛大師。民國十二年秋,太虛大師在武昌佛學院,作〈叁唯圖釋〉:一、唯識論,二、唯境論,叁、唯根論 [82]。此中,立“唯根論”的依據,是《楞嚴經》:
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大正19.124中-下)
《楞嚴經》說:生死與解脫,皆唯六根。太虛大師就依此經作爲教證,安立了“唯根論”。然在佛教史上,安立“唯根論”者,太虛大師是第一人。如太虛大師自說:“唯根之論,雖未有論師建立,若尋諸契經亦有確據,如楞嚴經卷五雲:“佛告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言生死與解脫皆唯六根,更無他物,即是唯根之義。又彼經立七大,于地水火風空識之外更說根大,亦是唯根論之特點”。太虛大師又說:“能唯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故五塵可攝在五根。又能唯之意根,與法塵對;意根又可攝六識心法:如是唯根論理善安立矣”[83]。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