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1-45卷▪P10

  ..續本文上一頁格物。乃用前悟明一意。工夫已在知止中。止字即寂然不動之知體。知止知字。即第一個明字乃工夫。此一段已知致至極處。知體既極。則誠意正心修身之能事畢矣。如此則明德與新民。分明兩事。今欲明明德于天下。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則致知格物。亦可就新民上說。且知止而後有定。是已立。謂知所止。則自己腳跟已立定矣。慮而後能得。是已達。謂已于一切事物。通達而不遺。目前無一毫障礙。則法法皆真。豈非已達耶。其所以立。所以達。皆仗真知之力也。故今做新民的工夫。就將我已悟之真知。致達于萬物之中。萬物既蒙我真知一照。則如紅爐點雪。烈日消霜。不期化而自化矣。故雲。致知在格物。物自化。故謂之格。彼物既格。則我之明德。自然照明于天下。民不期新而自新矣。所謂立人達人也。如此則明德新民。只是一事。叁綱領者。一而叁。叁而一也。故此八事。只了明明德于天下一句。且從家國而後及天下者。知遠之近也。明甚 問。如何格物。就能平得天下。答。且道所格之物是何物。即天地萬物。盡在裏許。豈除了天地萬物外。別尋個物來格耶。若格物平不得天下。如何孔子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且道天下又是何物。歸仁畢竟歸向何處去。參參 問。致知格物。與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如何消會。答。克己即致知。複禮即格物。天下歸仁即物格 問。學人不會。答。己是物。克是致知。複禮則己化。化己豈非格物耶。天下歸仁。何等太平氣象。是謂物格 問。正心致知。何辨。答。正心乃四勿。先將視聽言動。絕其非禮。但可修身正己。不能化物。若致知專在格物。則達人。其功最大。所以大學。重在致知 問。格物物格先後之旨。答。前八事著先字。總歸重在末後致知上此是說工夫。今從物格說至平天下。著後字。亦是提起知字。要顯向後七事。都是知字的效驗耳。學人要在此知字上著眼。前雲。致知格物者。是感物以達其知。此格字。乃感格之格。今言物格而後知至者。是藉物以驗知體。意謂彼物。但有一毫不消化處。便是知不到至極處。必欲物消化盡了。才極得此真知。如此則物格之格。乃來格之格。所謂神之格思的格字。正是天下歸仁之意。物都來格。方是知之效驗。所以格物。物格。學人須要討分曉。若物都來格了。則一路格去。直到天下平方才罷手。聖人意旨了然明白。只是要真實工夫做出。乃見下落 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既雲只一知字。如何歸到修身上。答。不從修身上做起。不道向虛空裏做。所以聖人分明示汝。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以己即己身。乃是我最親之一物。比外物不同。克己乃是我致知先致在己身一物上。若將自己此物格了。然後格天地萬物。何難之有。故通以修身爲本 問。格有叁義。謂捍格。感格。來格。答。叁義通由一人而發也。請以喻明。昔杞梁之妻善哭。夫死哭之。初哭則裏人惡其聲。厭其人。故聞其哭則掩耳。見其人則閉目。以其哭。異乎人之哭也。其妻亦不以裏人厭惡而不哭。哭之既久。裏人不覺而哀痛之。亦哭。哭則忘其厭惡也。厭惡忘。則心轉而憐之矣。其妻亦不以其人憐己而不哭。終哭之不休。久則通裏人人皆善哭矣。人人皆善哭。則忘其哀痛。而不見若人之爲哭者。人人善哭。哭久則通裏以成俗。俗成則人人皆謂自能哭矣。人人自能哭。則視杞梁之妻。猶夫人也。不異己而與之周旋密迩。則無不忘也。且杞梁之妻之哭。非哭其夫也。哭其天也。天乃終身所依賴者。失則不容不哭也。恸則終天之恨也。以知天不容己。故哭亦不已。奚以人厭惡而可已耶。藉使通裏之人。日日而詢之。哭更哀也。殆非有意欲人憐己也。豈詢而能止之。即自刃在前。鼎镬在後。威而止之不能也。何耶。以此天外無可哭者矣。初哭而人惡之者。以哭之痛。特異于人也。捍格也。哭久而人人皆痛者。以哭之痛。切于人心。故人人皆自痛。非痛杞也。感格也。蓋久而通裏善哭以成俗。則不知哭痛自杞出。抑視梁妻直類己焉耳。斯則來格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此 憨山大師所著大學綱領決疑也。大師居曹溪。章逢之士。多負筆問道。大師現舉子身而爲說法。今年過吳門舉似謙益曰。老人遊戲筆墨。猶有童心。要非衲衣下事也。子其謂何。益聞張子韶少學于龜山。窺見未發之中。及造徑山。以格物物格宗旨。言下扣擊。頓領微旨。晚宋稱氣節者。皆首子韶。繇今觀之。子韶抗辨經筵。晚谪橫浦。執書倚立雙趺隱然。視少年氣節。殆如雪泥鴻爪。非有得于徑山之深。而能然乎。今之爲子韶者。願力不同。其以世谛而宣正法。則一也。扁鵲聞秦人愛小兒。即爲小兒醫。今世尚舉子。故大師現舉子身而爲說法。何謂非衲衣下事乎。子韶嘗雲。每聞徑山老人所舉因緣。如千門萬戶。一踏而開。今之舉子。能作如是觀。大師金剛眼睛。一一從筆頭點出矣。

   萬曆丁巳四月虞山幅巾弟子錢謙益焚香敬題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五

   觀老莊影響論

   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須善自他宗。此方從古經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學。安于孤陋。昧于同體。視爲異物。不能融通教觀。難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窮教典。苦于名相支離。難于理會。至于酷嗜老莊爲文章淵薮。及其言論指歸。莫不望洋而歎也。迨觀諸家注釋。各狥所見。難以折衷。及見口義副墨。深引佛經。每一言有當。且謂一大藏經皆從此出。而惑者以爲必當。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閱楞嚴法華次。有請益老莊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決。非敢求知于真人。以爲必當之論也。且慨從古原教破敵者。發藥居多。而啓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胗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識觀而印決之。如摩尼圓照。五色相鮮。空谷傳聲。衆響斯應。苟唯心識而觀諸法。則彼自不出影響閑也。故以名論。

   論教源

   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傳。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況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語言文字而致哉。蓋在心悟之妙耳。是則不獨參禅貴在妙悟。即世智辯聰治世語言。資生之業。無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則非言可及也。故吾佛聖人說法華。則純譚實相。乃至妙法。則未措一詞。但雲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雲善說法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而華嚴五地聖人。善能通達世間之學。至于陰陽術數。圖書印玺。醫方辭賦。靡不該練。然後可以涉俗利生。故等覺大士。現十界形。應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現何身何法而度脫之。由是觀之。佛法豈絕無世谛。而世谛豈盡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畫于內外之差耳。道豈然乎。竊觀古今衛道藩籬者。在此。則曰彼外道耳。在彼。則曰此異端也。大而觀之。其猶貴賤偶人。經界太虛。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蓋古之聖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機而示淺深者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聖人之心。不知聖人之心。而擬聖人之言者。譬夫場人之欣戚。雖樂不樂。雖哀不哀。哀樂原不出于己有也。哀樂不出于己。而以己爲有者。吾于釋聖人之言者。見之。

   論心法

   余幼師孔不知孔。師老不知老。既壯。師佛不知佛。退而入于深山大澤。習靜以觀心焉。由是而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既唯心識觀。則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聲。心之響也。是則一切聖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響之順者。由萬法唯心所現。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以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迷者執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心法俱妙。唯聖者能之。

   論去取

   吾佛經。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然經之來。始于漢。至西晉方大盛。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爲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鳳也。而什得執役。然什于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蓋肇尤善老莊焉。然佛經。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一經而數譯者有之。以致淺識之疑。殊不知理實不差。文在譯人之巧拙耳。故藏經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而維摩文勢宛莊。語其理自昭著。至于肇四論。則渾然無隙。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莊老孟浪之談宜矣。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至疏華嚴。每引肇論。必曰肇公。尊之也。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則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則譯何以稱尊。若肇論不經。則觀又何容口。古今質疑頗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夥。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宗鏡辟之尤著。然上諸師。皆應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嘗試論之。抑各有所主也。蓋西域之語。質直無文。且多重複。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則文多鄙野。大爲理累。蓋中國聖人之言。除五經束于世教。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發揮老氏之道者。唯莊一人而已。焦氏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莊。豈不北面耶。閑嘗私謂。中國去聖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沈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爲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舍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論。用其文者。蓋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谛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爲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孔子作春秋。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而…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1-4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