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
徑山雜言
師在徑山。與諸弟子接見。散口而談日出。皆證後利生最親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領旨。不能記誦。師言波浪深闊。而某又十日後方起此念。不複能憶全語。始次標目。記其大略。前話並續別開示者。一一綴入爲徑山法話。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師唾沫之慈。澹居師。及大衆。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記
此一大事。須平實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唇舌波浪。謂之弄精魂。
此事不從參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證者。不得正知見。不從境緣上打煉者。亦只是光影門頭事。及臨逆順八風境界。便被搖奪將去。都透不過。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緣爲驗。但于境上輕脫。無滯著心。即是用心得力處。能以境緣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識說話爲實法耳。
咬定話頭。不是要明話頭。只借話頭發疑。斬截妄想。其參究須離話頭處參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雲。離鈎叁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識不到。語言不通時。拶逼極處。迸出些子光影。謂之電光叁昧。正好進步。不得歡喜。若認此爲是。則得少爲足。貼體都被者點光覆住。不複能出。過後發出。都被所使矣。八識中含藏。尚有多生習氣。微細種子忽現前。用力不得處。須借咒力以消之。
問智識不同處。但最初一念現量即是智。才轉第二頭。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帶情來底是識。不黏帶情來底是智。咬住話頭。正是把住情識來路。不起第二念。
參悟亦非甚難事。叁個月一住氣。定見下落。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才待悟即爲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攔頭板。則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須是勇猛漢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緣。當下便了。有不從參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脫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鈍根人如何。只要自肯。鈍根不巧。就從鈍處得力。
咬定話頭。一切時中都用得著。便刀山火聚上去。也用得著。者便是得定力處。若有絲毫回避。便全身墮落矣。
參禅人不得坐在潔白地上。此是千生萬劫陷坑。我欲爲衆說破。故作擔板歌。
教眼宗眼。原無二眼。永明師提宗。全摭教語印入。恐人一向無義路邊錯下腳。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見。我注金剛法華楞伽楞嚴等經書。從情識不到處。沒義路邊迸出者拈取。卻欲以教印宗。學者當自得之。
在東海時。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發光。河山震動境界。得相應慧。有頃悟入楞嚴著緊處。恍然在目。急點燭書之。手腕不及停。盡五鼓漏。而楞嚴懸鏡已竟矣。侍者出候。見殘燭在案。訝之。
菩薩全以利生爲事。若不透過世閑種種法。則不能投機利生。
學佛先發大悲心。破我執爲主。
舊公案。在今時人以妄想量度。則針鋒不對矣。縱會得說得。亦于己分上無力。
動中會易入。靜中入無力。
從外知見入者無力。自性內會入者得力。
問從緣薦得者如何。緣有二。見聞緣有退失。境界緣無退失。虛實不同故。
衆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薩無生忍。佛寂滅忍。
只一佛知見是正。卻有菩薩知見。二乘知見。衆生知見。外道知見。諸皆淆訛。所以世尊種種方便。只要了一心。入正知見。名佛知見。
了得生滅心寂滅。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只有個放下。
祖師語。句句活。學人當實法。則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無別用心處。
一切空不下時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輕。
菩薩住在極樂。做甚事。我要扯他出來。
念阿彌陀佛句。原同一話頭。今人卻便會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人人曉得。須有主張幻的作用。方不爲幻轉。在海印時。偶想六祖夜半人來斫頭公案。便欲學其定力。每夜開門習觀想。假若有人來要借頭。便歡喜舍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覺有定見力在。忽一夜報盜入。予曰。第呼來。明燭正坐。無怖怯心。其人及門。乃匍匐不敢入。一長大漢也。予呼謂此閑無所有。命取庫中二百錢與之。若先無主張。便惶遽了也。
住五臺山中。喧聲如百萬鏖戰。無有一息能安者。一日聽泉極沖激處。頃之忽然不聞。才舉念。何故又聞。乃向極沸處坐若幹日。坐久之。水聲寂然。自此水聲不斷。如不聞也。此後安住山中。不複爲喧嚷動矣。
在東海時。值 皇太後遣內官赍銀若幹至。弗敢拒也。度不可濫承當。念地方饑荒。可借以普 太後之施。內官不可。予告以各縣。該地方受施者。造一冊還報。如之。其後 兩宮聞而大喜。及至被難時。竟得此一事力。乃知臨財不可苟也。
在嶺南時。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無可親者。有小孩兒欲近之。辄畏我去。一日學獅子調兒法。勉自倒身眤狎之。與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人不我避忌。日來親也。
初參谒某總府。持揭庭下。移時不命起去。心解得應自呼名禀見耶。顧不能出諸口。如千鈞重。無可奈何時。奮自稱名。某禀見。乃得起去。明日參谒複然。竟一歲不少假借。旁謂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識也。最後約同谒撫院日。總府備一舟。裝齋飯果品。如賓席。邀請過舟。作禮。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傲骨。聊以相成也。歡談促膝以別。乃歎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何問武耶。
讀書不細心體認。不得其用。予注老子。至天之道其猶張弓乎。更數日。思其合處不可得。乃從他借一弓並弦。張而懸之壁閑。坐臥視之。又二日。忽悟張字對弛字說。弓弛時。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則無用也。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補弰。上下均停。可以命中。天道全以動爲用。主施而不主受。適合之也。重爲輕根二句。亦稽數年。不敢草草解。正當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無聊。輕重靜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語旨。蓋身試之而後見。未可謂紙上陳言無真味也。故道德一注。曆十叁年乃脫稿。非草草也。
予著經。必是凝神入觀。體契佛心。機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紙。若涉思議。即不中用。
化生儀軌
語曰。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故我本師釋迦文佛。示現王宮。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于鹿苑說法度生。當佛未出世時。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種。各立門庭。皆稱師長。及佛成道說法之時。諸外道一一歸依出家。爲佛弟子。依教修行。證阿羅漢果。故今靈山一會。一千二百五十余人。皆是外道之俦也。當是時也。有信佛者。則歸依佛法。依教奉行。其不信者。則生驚疑。乃至種種魔害毀謗。墮惡道者。不可勝數。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時。智愚賢不肖。雖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懷。及度生漸次方便之軌則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聞未信佛法者。知我等爲僧。化生之法門。非是一事一行一門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門。歸源性無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隨機大小淺深之序。所謂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謂常談一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閑。所謂開示衆生佛之知見。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無余事。所雲。一大事者。謂要衆生。知生死爲一大事也。佛知見者。乃衆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見爲第一義。如此豈非佛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出世閑。是則禅道悟心一路。不待達摩西來。然佛特爲此事而出世也。爭奈衆生曆劫以來。貪嗔癡愛。煩惱惡見。迷之已深。不堪頓示悟心之大法。故將一乘法。分別說叁。以此故有叁乘漸次之設。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則設五戒十善。爲人天善果。且免墮叁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今爲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爲事業。若不漸次方便。誘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則反使橫生疑謗。自取叁途之苦。是以醍醐爲毒藥矣。乃不善導之過也。故今遵佛所製。在家善男子名優婆塞。善女人名優婆夷。當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將來長壽。及如意眷屬和合。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皆名爲盜。此戒感來世得大富饒。衣食豐足。所求如意之報)。
叁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爲邪淫。此戒感來世得妻妾貞良。父慈子孝。眷屬六親和合之報)。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鬥構兩家。名爲妄語。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言語真實。聞者皆信。依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發狂生禍。爲衆惡之本。此戒感未來智慧明達。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爲世閑在家之人。特設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則不負此生。免墮惡道。能感來世。不失人身。得長壽大富子孫。家道豐盛。文明特達之報。凡今高官尊爵。富厚豐盈。聰明利達之人。皆從修持五戒中來。然此五戒。即儒門五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則無詞訟。省刑罰。家治而風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設。化生之儀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無好善之心。而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雖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聽從無爲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燒香禮拜叁寶。專一味邪行邪說。盲盲相引。相聚妄談。以爲傳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謗佛法僧。堅執不化。此乃最愚癡人。是可憐者。即今奉诏旨。所當禁者是也。唯願當世高明君子。辯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輩。即當開示。令其舍邪歸正。不但護佛法。是亦有助于王化也。然學邪學正。總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誤墮。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爲真正善人。爲聖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設十善業道。爲人天之因果。所…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