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

   径山杂言

   师在径山。与诸弟子接见。散口而谈日出。皆证后利生最亲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领旨。不能记诵。师言波浪深阔。而某又十日后方起此念。不复能忆全语。始次标目。记其大略。前话并续别开示者。一一缀入为径山法话。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师唾沫之慈。澹居师。及大众。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记

   此一大事。须平实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唇舌波浪。谓之弄精魂。

   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著心。即是用心得力处。能以境缘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识说话为实法耳。

   咬定话头。不是要明话头。只借话头发疑。斩截妄想。其参究须离话头处参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云。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识不到。语言不通时。拶逼极处。迸出些子光影。谓之电光三昧。正好进步。不得欢喜。若认此为是。则得少为足。贴体都被者点光覆住。不复能出。过后发出。都被所使矣。八识中含藏。尚有多生习气。微细种子忽现前。用力不得处。须借咒力以消之。

   问智识不同处。但最初一念现量即是智。才转第二头。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带情来底是识。不黏带情来底是智。咬住话头。正是把住情识来路。不起第二念。

   参悟亦非甚难事。三个月一住气。定见下落。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才待悟即为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拦头板。则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须是勇猛汉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缘。当下便了。有不从参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脱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钝根人如何。只要自肯。钝根不巧。就从钝处得力。

   咬定话头。一切时中都用得著。便刀山火聚上去。也用得著。者便是得定力处。若有丝毫回避。便全身堕落矣。

   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我欲为众说破。故作担板歌。

   教眼宗眼。原无二眼。永明师提宗。全摭教语印入。恐人一向无义路边错下脚。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见。我注金刚法华楞伽楞严等经书。从情识不到处。没义路边迸出者拈取。却欲以教印宗。学者当自得之。

   在东海时。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发光。河山震动境界。得相应慧。有顷悟入楞严著紧处。恍然在目。急点烛书之。手腕不及停。尽五鼓漏。而楞严悬镜已竟矣。侍者出候。见残烛在案。讶之。

   菩萨全以利生为事。若不透过世闲种种法。则不能投机利生。

   学佛先发大悲心。破我执为主。

   旧公案。在今时人以妄想量度。则针锋不对矣。纵会得说得。亦于己分上无力。

   动中会易入。静中入无力。

   从外知见入者无力。自性内会入者得力。

   问从缘荐得者如何。缘有二。见闻缘有退失。境界缘无退失。虚实不同故。

   众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萨无生忍。佛寂灭忍。

   只一佛知见是正。却有菩萨知见。二乘知见。众生知见。外道知见。诸皆淆讹。所以世尊种种方便。只要了一心。入正知见。名佛知见。

   了得生灭心寂灭。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只有个放下。

   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无别用心处。

   一切空不下时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轻。

   菩萨住在极乐。做甚事。我要扯他出来。

   念阿弥陀佛句。原同一话头。今人却便会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人人晓得。须有主张幻的作用。方不为幻转。在海印时。偶想六祖夜半人来斫头公案。便欲学其定力。每夜开门习观想。假若有人来要借头。便欢喜舍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觉有定见力在。忽一夜报盗入。予曰。第呼来。明烛正坐。无怖怯心。其人及门。乃匍匐不敢入。一长大汉也。予呼谓此闲无所有。命取库中二百钱与之。若先无主张。便惶遽了也。

   住五台山中。喧声如百万鏖战。无有一息能安者。一日听泉极冲激处。顷之忽然不闻。才举念。何故又闻。乃向极沸处坐若干日。坐久之。水声寂然。自此水声不断。如不闻也。此后安住山中。不复为喧嚷动矣。

   在东海时。值 皇太后遣内官赍银若干至。弗敢拒也。度不可滥承当。念地方饥荒。可借以普 太后之施。内官不可。予告以各县。该地方受施者。造一册还报。如之。其后 两宫闻而大喜。及至被难时。竟得此一事力。乃知临财不可苟也。

   在岭南时。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无可亲者。有小孩儿欲近之。辄畏我去。一日学狮子调儿法。勉自倒身眤狎之。与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人不我避忌。日来亲也。

   初参谒某总府。持揭庭下。移时不命起去。心解得应自呼名禀见耶。顾不能出诸口。如千钧重。无可奈何时。奋自称名。某禀见。乃得起去。明日参谒复然。竟一岁不少假借。旁谓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识也。最后约同谒抚院日。总府备一舟。装斋饭果品。如宾席。邀请过舟。作礼。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傲骨。聊以相成也。欢谈促膝以别。乃叹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何问武耶。

   读书不细心体认。不得其用。予注老子。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更数日。思其合处不可得。乃从他借一弓并弦。张而悬之壁闲。坐卧视之。又二日。忽悟张字对弛字说。弓弛时。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则无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补弰。上下均停。可以命中。天道全以动为用。主施而不主受。适合之也。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正当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无聊。轻重静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故道德一注。历十三年乃脱稿。非草草也。

   予著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

   化生仪轨

   语曰。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我本师释迦文佛。示现王宫。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于鹿苑说法度生。当佛未出世时。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种。各立门庭。皆称师长。及佛成道说法之时。诸外道一一归依出家。为佛弟子。依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今灵山一会。一千二百五十余人。皆是外道之俦也。当是时也。有信佛者。则归依佛法。依教奉行。其不信者。则生惊疑。乃至种种魔害毁谤。堕恶道者。不可胜数。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时。智愚贤不肖。虽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怀。及度生渐次方便之轨则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闻未信佛法者。知我等为僧。化生之法门。非是一事一行一门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门。归源性无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随机大小浅深之序。所谓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谓常谈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闲。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所云。一大事者。谓要众生。知生死为一大事也。佛知见者。乃众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见为第一义。如此岂非佛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出世闲。是则禅道悟心一路。不待达摩西来。然佛特为此事而出世也。争奈众生历劫以来。贪嗔痴爱。烦恼恶见。迷之已深。不堪顿示悟心之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此故有三乘渐次之设。所谓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则设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果。且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今为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为事业。若不渐次方便。诱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则反使横生疑谤。自取三途之苦。是以醍醐为毒药矣。乃不善导之过也。故今遵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优婆塞。善女人名优婆夷。当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杀生(此戒感将来长寿。及如意眷属和合。现在子孙昌盛之报)。

   二不偷盗(凡不与而取。皆名为盗。此戒感来世得大富饶。衣食丰足。所求如意之报)。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为邪淫。此戒感来世得妻妾贞良。父慈子孝。眷属六亲和合之报)。

   四不妄语(凡言不实。斗构两家。名为妄语。此戒感来世智慧过人。言语真实。闻者皆信。依教而行之报)。

   五不饮酒(酒能昏迷乱性。发狂生祸。为众恶之本。此戒感未来智慧明达。识见超越之报)。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为世闲在家之人。特设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则不负此生。免堕恶道。能感来世。不失人身。得长寿大富子孙。家道丰盛。文明特达之报。凡今高官尊爵。富厚丰盈。聪明利达之人。皆从修持五戒中来。然此五戒。即儒门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则无词讼。省刑罚。家治而风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设。化生之仪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无好善之心。而返生谤佛谤法谤僧之见。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虽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听从无为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烧香礼拜三宝。专一味邪行邪说。盲盲相引。相聚妄谈。以为传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谤佛法僧。坚执不化。此乃最愚痴人。是可怜者。即今奉诏旨。所当禁者是也。唯愿当世高明君子。辩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辈。即当开示。令其舍邪归正。不但护佛法。是亦有助于王化也。然学邪学正。总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误堕。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为真正善人。为圣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设十善业道。为人天之因果。所…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