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言十善者。

   一身三恶业。谓杀。盗。淫。若断此三恶。则名三善道。

   二口四恶业。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断此四。名四善道。

   三意三恶业。谓贪。嗔。痴。若断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恶。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断此十恶。则名十善。为生天之因。是为纯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门正心诚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则现世为圣为贤。则定感来世生在天宫。受胜妙乐。此万万真实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专向邪道为得。岂不辜负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为世闲在家之人。所设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谈。若不遵此修。总是邪道。非正行也。总肯苦心修行。都无利益。反增苦果。是谓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闲五部六册之说。乃外道邪人。妄称师长。偷窃佛祖言句。杂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谓邪道乱真者。即今圣旨所禁。皆此辈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归依三宝。而必堕此邪法。岂智人哉。

   又观今世好善男子。已能归依三宝。以自恃世智聪明伶利之见。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为。以好禅为上乘。三业不修。乃以祖师现成公案。看了几则。记在胸中。便逞利口。动使机锋。当自己妙悟。以此为是。全不知非。又且诽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实行之僧为小乘。妄起种种邪见。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堕愚迷业障坑中。妻子聚首。众苦热恼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痴之人。是为大可怜悯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实实。做些著落工夫。所谓说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谈。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哀哉。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点检。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愿生极乐。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门。从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胜数。所谓万修万人去。最是稳稳当当。一毫不错之大法门也。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以此法门。全不误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应行规则。略示于后。

   一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祖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

   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岂可轻视为中下人设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我卢舍那佛。旷劫修行。感称法界量无尽庄严之妙土。即华严经所说。重重无尽世界庄严者。此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阿弥陀佛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下小上大。如倒浮屠。从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花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云十方世界众生。有能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以仗此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然此净土。开有九品者。若参禅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则生上上品。有念佛一心不乱者。则生上中品。有参禅未悟。持名精纯。万行庄严。则生上下品。若修万行。持大乘经。专持名号。志愿往生。则生中三品。有精持五戒十善。专心念佛。发愿回向。不论僧俗。多生下三品。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如此直捷法门。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从古生净土者。无量无数。皆世人眼见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劝高明智士。当信自心。不可谬信邪说也。即在法门中。有禅净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说念佛参禅。参禅念佛。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与夫妄称悟道。堕大妄语者。天渊也。

   惟夫一切众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堕落三界生死。轮回六趣苦难之中。长劫沉沦。不得出离者。皆因贪嗔痴爱。以资淫杀盗妄诸恶之业。舍身受身。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亲眷属。恩爱牵缠。三界大火所烧。无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本师释迦文佛。于常寂光土。兴起大悲救苦之心。舍自性法乐。从兜率。降皇宫。入母胎。舍父母妻子。割断世闲深重恩爱。顿弃金轮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须发。六年冻饿。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个为生死出家之样子也。及成佛后。又遭魔害。受金枪马麦之难。种种堪忍。拌舍身命。受尽无量魔怨之难。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为度众生。救令出苦而已。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故灵山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一时英灵豪杰之士。学佛所行。各各舍离世闲父母妻子恩爱。依佛修行。了悟恩爱。得出生死。证阿罗汉果。如阿难为佛之弟。亦随出家。随众受苦。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样也。佛在世时。投佛出家之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设戒。令其止恶防非。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为沙弥。则设有十戒。及至比丘。则设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则设有五百大戒。乃至国王大臣宰官居士。与在家出家四众人等。进修菩萨大戒。则有梵网经。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此诸戒律。乃吾佛法门之家法也。故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为僧不受戒者。名为秃贼。盗佛袈裟。裨贩如来。非佛弟子。此为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时人寿百岁。佛当寿百年。以念末法弟子无福。止住世八十年。留二十年未尽之福。与后世儿孙。故今之弟子。供养四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茎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门为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为何事。不知为何舍父母。弃妻子。剃除须发。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不知不耕不织。衣食从何而来。只道是自己有能。化得施主供养。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难消。将来拖犁拽耙。衔铁负鞍。酬偿之苦。此其大家一齐迷闷而不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粗守戒行。持经念佛。守本分者。犹自可也。况又全不知僧体。不受戒行。纵放身心。攀缘俗亲。出入不忌。不避讥嫌。乃至违法犯禁。全不知非者。又非一种矣。竟不知为何出家。为何舍俗。为何剃除须发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烧香礼佛。敬奉三宝之心。绝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梦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见者。返以为非。此为最可怜愍者矣。佛言。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总之不知僧为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若肯自摩头。则返省自己。为甚无须发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规矩。故师不成师。而弟子亦不成为弟子。上下绝分。鸟兽同群。但知衣食为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将来有三途之苦。世闲以此习俗成风。以为常事。至有离乡行脚操方者。亦止知有丛林粥饭。茫不知有佛法禅道。此又大可怜愍者矣。嗟乎。去圣时遥。法门颓獘。一至于此。不可救也。虽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在诸山。岂无英灵豪杰之士哉。每于一方。但有一二肯发心兴起者。自然有转化之机矣。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各宜思省回头。当念生死大事。痛改前非。发起一念向道之心。发心之初。先要参请善知识。秉受沙弥十戒。若持十戒无犯。则进比丘二百五十戒。一一戒条。委细检点。乃至进受梵网菩萨大戒。以佛设教。以戒定慧三学为成佛之本。所谓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为三无漏学。其诸戒相。具载戒经。请自检阅。不必细列。既能受戒之后。不论独居随众。定要半月半月。对佛诵念戒品。有毁犯者。对众忏悔。改过自新。则身心清净。业障消除。乃为出苦之要也。既能持戒。为修行之本。则当亲近佛法。纵不能出门。他方听讲。亦当自己发心。专一持诵大乘经典。或华严法华圆觉楞严诸大乘经。以种般若因缘。或有志专修西方净土一门。则以念佛为正行。诵大乘经为助行。六时发愿回向。求出生死苦趣。如此方不负出家之莫大因缘。亦不虚度此生矣。若有上上根人。发心脱离俗业。操方参请知识。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只须单提一念。更不外求。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然但发肯心。定有发明了悟之时。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如上所说持戒修行诵经念佛。虽不能顿悟自心。亦不空过时光。亦不负出家之缘耳。若夫悠悠纵情。至死无成。可不大哀也哉。空过今生。堕落三途。则将来又不知何时出头也。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