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十善者。
一身叁惡業。謂殺。盜。淫。若斷此叁惡。則名叁善道。
二口四惡業。謂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若斷此四。名四善道。
叁意叁惡業。謂貪。嗔。癡。若斷此叁。名叁善道。
如上十惡。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斷此十惡。則名十善。爲生天之因。是爲純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則現世爲聖爲賢。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受勝妙樂。此萬萬真實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專向邪道爲得。豈不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爲世閑在家之人。所設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談。若不遵此修。總是邪道。非正行也。總肯苦心修行。都無利益。反增苦果。是謂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閑五部六冊之說。乃外道邪人。妄稱師長。偷竊佛祖言句。雜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謂邪道亂真者。即今聖旨所禁。皆此輩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歸依叁寶。而必墮此邪法。豈智人哉。
又觀今世好善男子。已能歸依叁寶。以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爲。以好禅爲上乘。叁業不修。乃以祖師現成公案。看了幾則。記在胸中。便逞利口。動使機鋒。當自己妙悟。以此爲是。全不知非。又且誹謗大乘經典。爲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爲小乘。妄起種種邪見。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墮愚迷業障坑中。妻子聚首。衆苦熱惱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癡之人。是爲大可憐憫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實實。做些著落工夫。所謂說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談。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哀哉。奉勸世之善士。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參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爲上上根人說。在諸人試自點檢。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專心修淨土門。回向西方。願生極樂。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門。從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勝數。所謂萬修萬人去。最是穩穩當當。一毫不錯之大法門也。祖師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以此法門。全不誤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應行規則。略示于後。
一淨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爲中下根設。殊不知此門。叁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爲廣大。且又簡而易行。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淨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諸大祖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叁根不同。故淨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
然淨土有叁種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叁方便有余土。此即凡聖同居土。且此叁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別。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雲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豈可輕視爲中下人設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我盧舍那佛。曠劫修行。感稱法界量無盡莊嚴之妙土。即華嚴經所說。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此乃報身佛所居。單爲十地菩薩。轉大*輪之淨土。即二乘聲聞。不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將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叁方便有余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阿彌陀佛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下小上大。如倒浮屠。從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叁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叁重之中心主刹。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西。花葉邊際。故雲過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爲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滿。叁途八難。衆苦所聚。名爲堪忍。衆生剛強。最難調化。故我釋迦文佛。縱以十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輪回。若參禅悟心。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名橫超叁界。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雲十方世界衆生。有能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以仗此願力。凡念佛者。彌陀定來接引。生彼淨土。故易生耳。然此淨土。開有九品者。若參禅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則生上上品。有念佛一心不亂者。則生上中品。有參禅未悟。持名精純。萬行莊嚴。則生上下品。若修萬行。持大乘經。專持名號。志願往生。則生中叁品。有精持五戒十善。專心念佛。發願回向。不論僧俗。多生下叁品。此雖未斷煩惱。以但得生彼國。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叁界生死。從此發願。再來叁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惱羁留。所以永明禅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此一法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死。永出輪回。如此直捷法門。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參禅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從古生淨土者。無量無數。皆世人眼見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勸高明智士。當信自心。不可謬信邪說也。即在法門中。有禅淨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說念佛參禅。參禅念佛。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將來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與夫妄稱悟道。墮大妄語者。天淵也。
惟夫一切衆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墮落叁界生死。輪回六趣苦難之中。長劫沈淪。不得出離者。皆因貪嗔癡愛。以資淫殺盜妄諸惡之業。舍身受身。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親眷屬。恩愛牽纏。叁界大火所燒。無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本師釋迦文佛。于常寂光土。興起大悲救苦之心。舍自性法樂。從兜率。降皇宮。入母胎。舍父母妻子。割斷世閑深重恩愛。頓棄金輪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須發。六年凍餓。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個爲生死出家之樣子也。及成佛後。又遭魔害。受金槍馬麥之難。種種堪忍。拌舍身命。受盡無量魔怨之難。說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爲度衆生。救令出苦而已。惟此一事。更無余事。故靈山會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一時英靈豪傑之士。學佛所行。各各舍離世閑父母妻子恩愛。依佛修行。了悟恩愛。得出生死。證阿羅漢果。如阿難爲佛之弟。亦隨出家。隨衆受苦。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樣也。佛在世時。投佛出家之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設戒。令其止惡防非。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爲沙彌。則設有十戒。及至比丘。則設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則設有五百大戒。乃至國王大臣宰官居士。與在家出家四衆人等。進修菩薩大戒。則有梵網經。說十重四十八輕戒。此諸戒律。乃吾佛法門之家法也。故雲。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若爲僧不受戒者。名爲禿賊。盜佛袈裟。裨販如來。非佛弟子。此爲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佛當壽百年。以念末法弟子無福。止住世八十年。留二十年未盡之福。與後世兒孫。故今之弟子。供養四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莖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門爲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爲何事。不知爲何舍父母。棄妻子。剃除須發。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不知不耕不織。衣食從何而來。只道是自己有能。化得施主供養。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難消。將來拖犁拽耙。銜鐵負鞍。酬償之苦。此其大家一齊迷悶而不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粗守戒行。持經念佛。守本分者。猶自可也。況又全不知僧體。不受戒行。縱放身心。攀緣俗親。出入不忌。不避譏嫌。乃至違法犯禁。全不知非者。又非一種矣。竟不知爲何出家。爲何舍俗。爲何剃除須發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燒香禮佛。敬奉叁寶之心。絕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夢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見者。返以爲非。此爲最可憐愍者矣。佛言。叁途地獄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卻人身。始爲苦也。總之不知僧爲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當自摩頭。若肯自摩頭。則返省自己。爲甚無須發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規矩。故師不成師。而弟子亦不成爲弟子。上下絕分。鳥獸同群。但知衣食爲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將來有叁途之苦。世閑以此習俗成風。以爲常事。至有離鄉行腳操方者。亦止知有叢林粥飯。茫不知有佛法禅道。此又大可憐愍者矣。嗟乎。去聖時遙。法門頹獘。一至于此。不可救也。雖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在諸山。豈無英靈豪傑之士哉。每于一方。但有一二肯發心興起者。自然有轉化之機矣。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各宜思省回頭。當念生死大事。痛改前非。發起一念向道之心。發心之初。先要參請善知識。秉受沙彌十戒。若持十戒無犯。則進比丘二百五十戒。一一戒條。委細檢點。乃至進受梵網菩薩大戒。以佛設教。以戒定慧叁學爲成佛之本。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爲叁無漏學。其諸戒相。具載戒經。請自檢閱。不必細列。既能受戒之後。不論獨居隨衆。定要半月半月。對佛誦念戒品。有毀犯者。對衆忏悔。改過自新。則身心清淨。業障消除。乃爲出苦之要也。既能持戒。爲修行之本。則當親近佛法。縱不能出門。他方聽講。亦當自己發心。專一持誦大乘經典。或華嚴法華圓覺楞嚴諸大乘經。以種般若因緣。或有志專修西方淨土一門。則以念佛爲正行。誦大乘經爲助行。六時發願回向。求出生死苦趣。如此方不負出家之莫大因緣。亦不虛度此生矣。若有上上根人。發心脫離俗業。操方參請知識。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只須單提一念。更不外求。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然但發肯心。定有發明了悟之時。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如上所說持戒修行誦經念佛。雖不能頓悟自心。亦不空過時光。亦不負出家之緣耳。若夫悠悠縱情。至死無成。可不大哀也哉。空過今生。墮落叁途。則將來又不知何時出頭也。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