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來看,爲了生生世世的利益,能遇到佛法才是最好的機遇。否則,你今生中對行善棄惡沒有良好的開端,那在業力的驅使下,不知道何時才能脫離苦海。一旦業力呈現在你面前,到時想避開也沒辦法,縱然佛陀親自降臨,有些定業也不可逆轉。

  《毗奈耶經》中雲:“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不可思議的業力,就算很久以後才現前,但它跟你始終連在一起,一旦因緣成熟,果報想避也避不開,最終定會成熟于自身。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亦雲:“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例如,當金翅鳥展翅翺翔在高空中時,盡管它的身影沒有現出,但也並非沒有,最後無論它降落在哪裏,黑乎乎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裏。同樣,我們造善業、惡業時,雖然當下可能沒有感覺,果報也不一定立竿見影立刻現前,但總有一天,它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頭上,善業的果報會帶來快樂,惡業的果報則會帶來痛苦。

  用鳥來比喻業果,《正法念處經》中也有一個教證:“譬如繩系鳥,雖遠攝則還,業繩系衆生,其事亦如是。”就像繩子拴住的一只鳥,雖然飛得很遠,但也逃不掉,最後還是會被繩子牽回來。同樣,衆生被善業和惡業的繩索系得緊緊的,誰也逃不掉它的束縛,即使業果暫時還沒成熟,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除非像《永嘉證道歌》中所言:“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開悟之後,業力的種子全被燒壞了,業果可以減輕乃至不用感受,但除此之外的一切衆生,都逃不過業網的束縛。

  這方面,不僅藏地有很多精彩的公案,漢地《續藏經》之《指月錄》中也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3]:宋朝有位法師叫文通慧,他小時候在河南開封府白雲寺當沙彌,負責掌管盥盆等事。一次,有個賣魚的人在寺院的盆裏洗手,他見後非常生氣,爭執之中,不慎把他打死了。他因此畏罪逃走,到了五臺山的總持寺,在那裏呆了二十年,通過苦修而有所證悟,成了該寺的大方丈。

  有一天,他突然跟下面的弟子說:“你們勿動勿言,看老僧了結二十年前的一樁公案。”衆人皆問是什麼事,他回答:“到了中午,自知分曉。”然後就結跏趺坐,一直在那裏等。

  等到中午,一位將軍帶著軍隊進入寺院。其中一個小兵看見法師,莫名其妙地特別氣憤,拉弓准備要射他。

  法師合掌說:“我已恭候多時了。”

  小兵吃驚地問:“我和法師素不相識,何以一見面就嗔心頓起,很想殺你呢?”

  法師說:“你是兩世人,自然不記得,我是一世人,怎麼會忘記?欠債還錢,欠命償命,請你下手,不必遲疑。”于是將從前之事告訴了他。

  小兵聽後心有所悟,忽然大聲吟偈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意即冤冤相報何時才能了,劫劫相纏並非一時偶然,倒不如跟法師化解冤仇,今天我就在此立地而化,往生西方。說完之後,他手持弓箭屹然立化。

  文通慧法師下座爲他剃發,更衣入龛。做完以後,索要文房四寶,寫了一首偈頌:“叁十叁年飄蕩,做了幾番模樣,誰知今日相逢,卻是在前變障。”隨後,他放下筆也坐化了。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因果業報如影隨形,這是真實不虛的。有些人即生沒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但經常無緣無故遭人陷害、侮辱,這應該都跟前世有關。既然你前世欠了別人的,今生就只有忍了。

  這種因果關系,在名言中一定要承認。不僅我們這些薄地凡夫,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顯現上也要感受往昔業果。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就像懂法律的人不會輕易殺人一樣,根本不會肆意觸犯因果。而不懂因果的愚者,經常喜歡說大話,認爲自己不受業力限製,隨隨便便造惡業、抽煙、喝酒、殺生等,做很多無聊的事情,最終所受的果報非常可怕。

  《增一阿含經》和《法句譬喻經》中,都曾講過一則公案:從前,舍衛城的帕吉波國王(即琉璃王),率軍大舉進攻釋迦族所居住的迦毗羅衛國。當時佛陀勸阻了叁次,仍無法改變釋迦族的命運,最終八萬[4]釋迦族人被殘暴殺戮。與此同時,佛陀的頭也痛了起來,猶如頭上頂著須彌山一樣難受[5]。

  衆弟子見後大惑不解,紛紛請問:“佛陀既已斷除了一切煩惱、業障,怎麼還會示現生病呢?這是什麼原因?”

  佛陀講述了前世的因緣:“往昔釋迦族人住在一個村子裏,當時發生了大饑荒,一升黃金與一升米等同。人們餓得實在沒辦法,就天天到河裏捕魚來吃。一天,他們捕到了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而是把它們系在柱子上。那兩條大魚因爲離開了水而輾轉翻跳,它們不禁暗想:“我們無辜遭到這些人殺害,但願將來也無辜殺死他們。”

  (現在許多漁民、菜市場上天天殺生的人,將來都是地獄的“材料”。有時候看來,跟所殺的衆生相比,這些人好像更可憐。因爲所殺的衆生被殺一次,痛苦就已經結束了,而這些人卻要用來世的生命再再相還,這樣的苦楚尤爲漫長。)

  以此業緣,兩條大魚轉生爲帕吉波國王和瑪拉洛(害母)大臣,所殺的其它魚轉生爲二人的軍隊,今天將釋迦族的人斬盡殺絕。我當時是一位漁夫的8歲小孩,看到兩條大魚在幹燥的沙灘上活蹦亂跳,禁不住地笑了起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假設我現在沒有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今天也會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因此,我們千萬不能隨喜別人殺生。以前在“九·一一”發生時,聽說好幾個單位的年輕人開始慶賀:“太好了!美國就該這樣。”他們如此隨喜的話,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爲,但業力卻不可思議。佛陀因地時隨喜別人殺生,尚且要在成佛後受報,那我們凡夫人就更不用說了。我爲什麼經常說自己業力深重?就是因爲從無始以來在輪回中,不管是殺、盜、淫、妄語、绮語、邪見、害心,什麼樣的業我肯定都造過。且不說生生世世,就算是今生從小到現在,我能想得起來的惡業,還是造了很多,如今不趕緊忏悔的話,以後不一定來得及了。

  有關佛陀所感受的余報,《佛說興起行經》中還講過幾例。比如,孫陀利謗佛緣:往昔妓女孫陀利見許多人隨佛出家,其中有她所愛、所依靠的人,因而對佛陀非常不滿。再加上佛教比外道興盛,有些外道徒就想方設法要滅掉佛教,于是讓孫陀利僞裝懷孕,四處造謠說孩子是佛陀的。消息傳到國王耳中,國王專門派人調查此事,外道徒怕陰謀敗露,就把孫陀利殺掉滅口。但即便如此,國王最後也查出了真相。衆人問及佛陀原因,佛陀說這是自己往昔的業力,他前世殺過一個妓女,並把屍體埋在獨覺的屋裏,連累獨覺差點被殺。以此因緣,如今成佛後仍感受被誹謗的果報。

  佛食馬麥緣:佛陀還曾與五百阿羅漢,在九十天中食用馬麥。這個原因是什麼呢?昔日毗婆葉如來出世時,一位婆羅門見到如來應供,生起強烈嫉妒心,罵這些光頭沙門應該吃馬麥,不應享用美食。並讓手下五百弟子也說這句話。以此因緣,佛陀和五百阿羅漢成就之後,還要感受這個果報。

  婆羅門女沙謗佛緣以前栴沙(多舌)童女在肚子上綁一個盆子,聲稱佛陀跟自己有關系,說她已經懷孕了,很快就臨産了,跟佛陀要酥油撫養孩子。這種行爲令帝釋天忍無可忍,他變成老鼠鑽進她的衣服,把繩子咬斷,那個盆子突然掉在了地上。衆人見後大聲叫好,說:“你的孩子已生下來了,真是隨喜……”

  關于此事的因緣,佛陀說在盡勝如來出世時,一位比丘叫無勝,一位比丘叫常歡。有個叫善幻的女施主,經常對他們進行供養。但由于無勝比丘已斷煩惱,故所得頗豐;常歡比丘煩惱未盡,受供微薄。常歡比丘遂生嫉妒心,誹謗無勝與善幻私通,有如何不清淨的關系。當時的常歡比丘,就是佛陀的前世,以此業緣所感,成佛後仍受他人誹謗。

  可見,我們有時跟別人沒有任何仇怨,但無故卻被誹謗、危害,這肯定跟前世有關。這樣的因果,作爲佛教徒一定要明白。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常對弟子諄諄教誨業因果的甚深道理,每次一講到這些,大家很長時間都不能忘,一直在心裏回蕩著。依靠這種影響,我們人生中不管是遇到違緣、順緣,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是前世的業力。

  佛被木槍刺腳緣:佛陀的腳上刺入降香木刺,也是以前做菩薩時殺掉短矛黑人的業報。

  但也有經典中說,不是殺了短矛黑人,而是殺了另一個商主: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有兩位商主,各帶五百人到大海裏取寶。到了寶洲以後,那裏各種資具一應俱全,一個商主就不願意回去了,但另一個商主仍要回去。這時,空中有一天女說:“這裏不能久留,因爲七日後將被水淹沒。”又有一魔女,想讓所有人在寶洲斃命,就在空中說:“這裏非常快樂,什麼都有,怎麼會被水淹沒?剛才天女所說,全是假的,不足爲信。”

  想回去的商主聽了天女的話,要求手下准備好船只等,不要貪圖這裏的五欲。過了七天,果真出現大水,水到之時,他們都已登上了船。但第一位商主,沒有任何准備,于是就跟他爭船,二人打了起來。在打鬥的過程中,第一位商主不幸被殺,當即命絕身亡。而當時殺人的商主,就是佛陀的前世,以此果報,他多生累世感受被刺殺的果報,如今雖已得金剛不壞身,但因爲這個宿業,仍被木刺所刺受傷。

  當時這個木刺追著佛陀,從人間到天界,不管佛陀去哪裏,它都一直緊追不舍。後來佛陀讓所有弟子全部離開,伸出右腳,讓木刺從足背上穿入,流出鮮血。阿難到佛陀的房間,一見到佛陀腳上的傷口,立刻昏厥倒地……[6]

  當然,佛陀已經斷證功德圓滿,關于感受余報一說,有些經典認爲是不了義。不過,這個我們暫且不談,因爲不是我們的行境,但在曆史上,佛陀確實示現過生病等現象。譬如,佛骨節煩疼緣:有一次,佛陀的骨節非常疼痛,這是因爲他前世當醫生時,有個病人被治好後不給錢,他就故意給病人下了非藥,最終致死人命所感。

  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造了什麼樣的業,其果定會無欺成熟。《增一阿含經》雲:“爲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谷,各獲其果實。”一個人不管是造善、造惡,隨著自己的行爲,必定會感受相應果報。就像種下五谷之後,所生的果實不可能混淆,豌豆只會生出豌豆,而不可能生出麥子、玉米,同樣,你造了善業不會出現痛苦,造了惡業也不會出現快樂。

  所以,每個人務必要有因果的甚深觀念。這一點,光是口頭上會說沒有用,而要從內心中、行爲上有取舍的習慣。否則,現在的社會相當顛倒,人人爲了自我而肆意造各種惡業,將來果報成熟時會非常可怕。故而,在斷惡行善、注重因果這方面,在座的各位時時刻刻不能不謹慎!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夏嘎巴·措竹讓周:大圓滿道歌《大鵬展翅飛翔》的作者,一生雲遊各地,以苦修聞名。他在刻苦鑽研佛學的同時,廣泛搜集和整理藏族民間文學。著有《夏嘎巴自傳》、《奇幻集》、《道歌集》等20余函,後人輯成《夏嘎巴全集》。在佛學理論上,他無門戶之見,對藏傳佛教各派精要兼收並蓄,有獨特見解。同時,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民間文學家,其著作吸收了大量民間故事、神話、寓言、諺語等,通俗生動,在民間廣爲流傳。

  

  

  [2] 堪布以前將《百業經》譯成漢文時,沒有發現藏文中有這個頌詞。但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可能是《百業經》有不同的版本。

  

  

  [3] 《指月錄》雲:僧文通慧者,河南開封府白雲寺僧也,其師令掌盥盆。偶有市鮮者,濯于盆,文恚擊之,遽隕。因潛奔華州總持寺,久之爲長老,蓋二十年余矣。一日忽語其徒曰:“二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當了。”衆問故。曰:“日午當自知之。”遂趺坐以俟時。張浚統兵至關中,一卒持弓矢,至法堂瞪目視文,將射之。文笑曰:“老僧相待久矣。”卒曰:“素未相面,今見而恚心不可遏,即欲相戕,何耶?”文語以昔故。卒遽說偈曰:“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視之已立化矣。文即索筆書偈曰:“叁十叁年飄蕩,做了幾番模樣,誰知今日相逢,卻是在前變障。”書畢泊然而化。

  

  

  [4] 此數字在不同經典中略有不同,如《法句譬喻經》雲:“琉璃王伐舍夷國,殺叁億人已引軍還國。”《增一阿含經》雲:“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迦毗羅越城。”

  

  

  [5] 《增一阿含經》雲:“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

  

  

  [6] 詳見《佛說興起行經》之“佛說木槍刺腳因緣經第六”。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