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節課

  

第七十節課

  

思考題

  275、爲什麼說就算行善、造惡很微小,最終成熟的果報也不可思議?請引用教證、公案進行分析。

  276、翳羅葉龍王的故事,揭示了什麼道理?明白這些對你有何幫助?

  277、我們平時所造的業中,哪些是善、哪些是惡,這取決于什麼?若是如此,那麼能否單憑表面來判斷一個人?爲什麼?

  278、密宗中有雙運、降伏,這些在顯宗中有嗎?這是佛陀的教言嗎?請詳細說明理由。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已介紹了,我們千萬不能認爲罪業微小就輕視它,不然,它成熟的果報相當嚴重。作爲一個修行人,理當以智慧觀察自己、攝持自己,否則,一旦不慎造了惡業,痛苦必定是自作自受,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今天接著講:同樣,微不足道的善業,也能産生不可思議的果報,故不要認爲僅僅一點點就不屑一顧。比如我們平時用轉經輪、拿念珠,或者供一盞燈、一束鮮花、磕一個頭,對佛塔、佛像轉繞一匝……這樣的善業看似微小,但實際上果報非常廣大。

  所以,善業和惡業的成熟率都相當高。不懂得這一因果規律的人,縱然再有才華、再有財富,也屬于愚癡之列。爲什麼呢?因爲在這個世間上,因果規律誰也抹殺不掉、推翻不了。即使你沒有學過佛教,也應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它,這樣,對自己的今生來世會有極大利益。

  下面講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乳輪王往昔變成一個窮人時,有一天,他看到別人辦喜事,按照當地風俗,他拿一把豌豆准備向新娘投抛。途中正巧遇見德護如來前往城中,他生起極大的信心,將這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觸到佛的胸口。以此異熟果,他轉生爲南贍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統治四大部洲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成爲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在叁十叁天第叁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執掌國政。

  我乳輪王,其實也叫頂生王,他的公案在《涅槃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大樓炭經》、《頂生王因緣經》中都有記載。剛才這個公案,記得《賢愚經》中也有類似的敘述[1]:往昔有位婆羅門的兒子在辦喜事,他手中握了一大把豌豆,准備向新娘抛撒。路上剛好遇到弗沙如來,他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就將手中的豌豆撒向佛陀。結果四粒豌豆落入佛缽,一粒觸到佛的頭頂。以此因緣,他後世獲得了無量福德。因爲四粒豌豆落入佛缽,他成爲統治四大部洲的國王;一粒豌豆觸到佛陀頭頂,後于四天王天和叁十叁天中享受快樂。

  不過,《頂生王因緣經》中所講的,與此略有差異。經中記載:以前有個商主的兒子,在街上遇到了毗婆屍佛,于是他對佛抛撒豌豆,結果四粒豌豆落入了佛缽;一粒豌豆碰到佛缽,發出響聲而掉在地上。以四粒豌豆落入佛缽的因緣,他成爲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王;一粒豌豆擊缽振聲方才墮地,令其轉生至叁十叁天。這一粒豌豆若能落入缽中,他就可以成爲天界之主,但由于最後掉在了地上,他只能統治人間而不能統領天界。[2]

  這個商主的兒子,當時將豌豆供養佛陀後,生起了很大的歡喜心,就在佛面前發願:“以此布施廣大因,得佛世間自然智,願我速越生死流,先佛未度者皆度。”意思是說,以此供養佛陀的廣大因,願我得到如來的自然智慧;願我迅速超越輪回的生死流轉;願先佛未能救度的衆生,依靠我的威力早日得度。這位商主之子,就是頂生王的前世,也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因地。

  所以,我們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如果身上有一點點錢財、一點點資具,在遇到僧衆、寺院及真正的大成就者、修行人時,不要有吝啬心,而應以歡喜心、恭敬心進行供養。要知道,即便是一次微薄的供養,其果報也相當大。往昔阿育王的一位公主出生時,右手始終緊握著拳頭,直至5歲才自動張開,此時掌中有一枚金幣,隨取隨有、無窮無盡……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公主的前世,是阿育王皇宮裏的一名仆女。她看到阿育王上供下施,積累廣大善根,心中特別隨喜,但苦于自己無錢修福,內心非常感傷。有一次,她在掃地時撿到一枚銅錢,便把握殊勝因緣,歡喜地將這僅有的銅錢供養了僧衆。以此福德,她下一世馬上變成了公主,受用財富也用之不盡。

  因此,對于別人的微小善根,我們不要輕視,而應由衷隨喜。但不懂因果的人,認爲這是一種愚癡之舉,前不久我給個別大學的學生開示時,對此就詳詳細細破斥過。現在很多高等大學,由于沒有善惡因果的教育,大家都覺得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或者認爲因果規律不合理。這種想法純粹是邪見,我們理應想盡一切辦法推翻,否則,就會給自他帶來危害和不安。

  你們在座的很多人,從小受過無神論、唯物論的教育,尤其是因果斷滅論,當今可謂遍地開花、深入人心,以此邪見所引發的行爲,全部都是顛倒、不如法的。其實善惡因果觀在佛教正見中是最重要的一環,作爲真正的佛教徒,務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先認識它是怎麼安立的。若能依靠前輩大德的教言、曆史上著名的經論,通達這一不爲人知、深奧神秘的因果規律,就會明白無論是男女老少、貧富貴賤,誰都不能超出因果之網,一旦對此有所違越,勢必無法逃脫它的懲罰;反之,倘若觀想佛陀、對佛像生歡喜心,不要說用大量財富作供養,就算只朝其抛撒一朵鮮花,此善果也無法衡量,連帝釋和轉輪王的果報也難以比擬。

  有些人認爲,現今那些超級大國的總統、主席及聯合國秘書長,肯定是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其實這也不一定,或許他們前世只造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善業,但由于當時願力強大、對境殊勝等原因,今生便有了身爲人王的機會。

  所以,我經常給大家強調: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理應養成不輕小善的習慣。比如,每天早上起來要供佛、頂禮;不管在哪裏看見佛像,都要虔誠供養;平時在走路、坐車時,也在前方空中觀想佛陀或上師、本尊,然後幻化出鮮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進行意幻供養;見到一個特別美麗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養叁寶”,內心也要想把這一切進行供養……如果能常常如此,日積月累下來,功德必定不可思議。

  《大集經》中亦雲:“若有真實生信心,是則能破叁惡道;供養如來一香華,無量世受無上樂。”若對上師叁寶生起真實的信心,以此力可破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若于佛像前供養一朵香花,以此微薄的供品,可在無量劫中享受天界的無上安樂。

  現在有些富可敵國的人,擁有別墅、轎車,以及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財富。但他們前世也不一定行了很多善、積了很多福,有時候只是在佛像前供花、供香,便能輕易得到這些功德。所以,你們平時去寺院的話,對佛像作供養很重要!

  然而,極個別的知識分子,覺得這種行爲不理性,實際上,這只是他不懂佛教真理而已。如果他真的懂因果規律,那對別人所做的善事,哪怕僅僅念一句咒語,也不會隨意輕視。我看到學院的有些道友,不管到哪裏去,念珠都不離手,每次與人說話或做事,就在念珠上打個記號,完了以後,又拿起念珠繼續念,此舉確實令人贊歎。這樣的習慣,如今在藏地保持得相當好。而漢地等其他地方,除了開法會時有人會念以外,平常的念誦非常罕見。即使大家有時間、有機會,卻也沒有這個習慣。

  這一點,我們以後要盡量改過來,行持善法要隨時隨地,不一定非要專門時間。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心都可以轉向善法,行爲也可以多多少少做些善事,因此不要輕視積少成多。如《賢愚經》雲:“莫想諸善微,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出曜經》中也說:“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渧雖微,漸盈大器。”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理應從小的善行開始做起。

  現在有些人渴望一步登天,很快就想獲得成就。這種願望固然美好,但現實與理想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就像一個小學還沒畢業的人,馬上想獲得博士後學位的話,除非他是俱生的天才,否則,恐怕無法達成所願。所以,行持善法要從點點滴滴開始,不能違越它的軌道,若如此,久而久之必見成效。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說:“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本來無憂樹的種子比芥子還小,可樹木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年樹枝都會增長一由旬左右。同樣,我們造惡行善也是如此,雖然剛開始只有一點點,但果報的增長程度卻無法形容,就像我乳輪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來世的人天福報無量無邊;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刹那的嗔心或殺一條生命,無數劫中都要在惡趣受苦。

  所以,這些道理想起來之後,懂因果的人會如履薄冰,對造惡業有一種恐懼感。否則,倘若你不小心造了惡,甚至只是違犯了細微學處,也會導致無窮的後患。不過《毗奈耶經》中說,在造惡業的過程中,假如有慚愧心、後悔心,果報則不會很嚴重;但若以無所謂的輕毀心,肆無忌憚地造業,那果報就相當可怕了。

  作者引用了一個翳羅葉龍王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此故事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有,《福蓋正行所集經》中也有。可見,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列舉的公案,大多都出自于佛經和公認的論典。有些漢傳佛教的人剛聽這部法時,認爲:“《前行》是密宗法,我不要學,師父也反對。我最好是學正統的禅宗或淨土宗,如果是密宗,我可不敢接觸!…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