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衡量,那這些公案就說不過去了。

  此外,《華嚴經》中還有個妙德女,因貪愛修菩薩行的威德主太子(釋尊前世),求爲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經雲:“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叁惡趣。”

  《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也說,除蓋障菩薩去求六字大明咒的傳承時,那位法師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淨糞所染。但是佛陀告訴他:對這位菩薩,千萬不要生邪見。[12]

  《大般若經》還記載,宣講般若法門的法湧菩薩(即法勝菩薩),常與六萬八千侍女共相娛樂。常啼菩薩去求般若法門時,對此也沒有生起邪見。

  這些菩薩雖示現爲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衆生。這種行持,絕不像世間人那樣貪心特別強烈,在感情的羅網裏逃不出來。而是在特殊情況下,身語表面上是罪業,實則皆爲善法。諸如此類的方便行爲,都是可以開許的。但若爲了一己私欲,在貪嗔癡的驅使下行殺生、邪淫,這在何時何地對何人,也沒有開許。

  這個大家必須要明白!否則,現在有些人以密宗爲借口作雙運、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貪嗔,以嗔心殺害衆生、以貪心與別人享樂,這樣勢必得不到善果。因爲善與不善,關鍵是以心來決定,心善就會有樂果,心不善就會有苦果。佛經中也說:“又彼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樂及非樂,決定當獲得。”

  其實,除了極其愚笨的人以外,每個人都愛自己,不可能對未來一點都不關心。那麼,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在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萬不能以各種借口去造惡業——當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當別論了。

  總而言之,取舍因果相當重要。大家在學《前行》的過程中,若能打好這個基礎,學習佛法才會穩固、長久,再過十年二十年,定會變成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倘若這個基礎沒打好,兩叁年中自己吹得特別好聽,別人也以爲你修行特別厲害,可以在虛空中飛來飛去,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現出原形、退回原地了。這個原因雖說跟前世因緣也有關,但最關鍵的,還是你缺乏《前行》的基礎。

  因此,古往今來的很多修行人,若是非常重視《前行》,那一生的修行就不會退轉,並且不容易生邪見,修法也會善始善終。否則,沒有基礎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築,遇到一點一滴的違緣,馬上便毀壞無余了。所以在這方面,希望大家理當叁思!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賢愚經》雲:阿難白佛:“此頂生王,宿殖何福,而獲如此無量大報?”佛告之曰:“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時世有佛,號曰弗沙,與其徒衆,遊化世間。時婆羅門子,適欲娶婦。手把大豆,當用散婦,是其曩世,俗家之禮。于道值佛,心意歡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缽,一粒住頂。由此因緣,受無極福。四粒入缽,王四天下。一粒在頂,受樂二天。”

  

  

  [2] 《頂生王因緣經》雲:“彼時四豆入于缽中,後感報應于四大洲統輪王位。其有一豆擊缽振聲方墮地者,後感報應能至叁十叁天。又複大王,而彼一豆若不墮地得置缽中,後必報應爲天中主。由墮地故,但統人間不爲天主。”

  

  

  [3] 詳見《福蓋正行所集經》卷11。

  

  

  [4] 鹿野苑又叫仙人墮處,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爲昔日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來到此處,乍見王宮婇女,一時萌發貪心,結果失去神通,全部墮在地上。之所以叫鹿野苑,是因鹿王代懷孕的母鹿舍身就死,感動了波羅奈國王大發慈悲,釋放群鹿,並將廣大樹林布施給鹿群。佛陀初轉*輪就選擇了這個地方。藏文中的“鹿野苑”,也有這兩種不同的意思。

  

  

  [5] 一般出家人要過午不食。

  

  

  [6] 也有說是故意撕碎了翳羅大樹的幾片樹葉,隨手扔掉。

  

  

  [7]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雲:過去于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曰迦葉波,十號具足,在婆羅痆斯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此龍于時于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閑叁藏具習定門,[醫-酉+口]寂靜處,[醫-酉+口]羅樹下,而作經行以自策勵。于時[醫-酉+口]羅樹葉打著其額,即便忍受。後于一時系心疲惓,從定而起策念經行。葉還打額極生痛苦,發瞋怒心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擲之于地,作如是語:“迦葉波佛,無情物上見何過咎?而製學處,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毀戒,命終之後,墮此龍中。[醫-酉+口]羅大樹生于頭上,膿血流出,多有諸蟲,蠅蛆唼食,臭穢非常。

  

  

  [8] “黑人”是惡人之義,“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殺死,故因此而得名。

  

  

  [9] 《大寶積經》雲: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

  

  

  [10] 在《大寶積經》中,叫樹提婆羅門。

  

  

  [11] 《大寶積經》雲:彼時梵志強自頓抴得離七步,離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雖犯戒墮于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惱,不令是人以我致死。”

  

  

  [12] 《大乘莊嚴寶王經》雲:佛言:“善男子,彼法師者難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羅尼,見彼法師同見如來無異,如見功德聖地,又如見福德之聚、如見珍寶之積、如見施願如意摩尼珠、如見法藏、如見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見彼法師,不得生其輕慢疑慮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薩之地,反受沈淪。彼之法師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觸汙袈裟,無有威儀。”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