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衡量,那这些公案就说不过去了。
此外,《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也说,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12]
《大般若经》还记载,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这些菩萨虽示现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这种行持,绝不像世间人那样贪心特别强烈,在感情的罗网里逃不出来。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诸如此类的方便行为,都是可以开许的。但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否则,现在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作双运、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贪嗔,以嗔心杀害众生、以贪心与别人享乐,这样势必得不到善果。因为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心善就会有乐果,心不善就会有苦果。佛经中也说:“又彼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乐及非乐,决定当获得。”
其实,除了极其愚笨的人以外,每个人都爱自己,不可能对未来一点都不关心。那么,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在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万不能以各种借口去造恶业——当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
总而言之,取舍因果相当重要。大家在学《前行》的过程中,若能打好这个基础,学习佛法才会稳固、长久,再过十年二十年,定会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倘若这个基础没打好,两三年中自己吹得特别好听,别人也以为你修行特别厉害,可以在虚空中飞来飞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现出原形、退回原地了。这个原因虽说跟前世因缘也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你缺乏《前行》的基础。
因此,古往今来的很多修行人,若是非常重视《前行》,那一生的修行就不会退转,并且不容易生邪见,修法也会善始善终。否则,没有基础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筑,遇到一点一滴的违缘,马上便毁坏无余了。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大家理当三思!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贤愚经》云:阿难白佛:“此顶生王,宿殖何福,而获如此无量大报?”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不可计劫,时世有佛,号曰弗沙,与其徒众,游化世间。时婆罗门子,适欲娶妇。手把大豆,当用散妇,是其曩世,俗家之礼。于道值佛,心意欢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钵,一粒住顶。由此因缘,受无极福。四粒入钵,王四天下。一粒在顶,受乐二天。”
[2] 《顶生王因缘经》云:“彼时四豆入于钵中,后感报应于四大洲统轮王位。其有一豆击钵振声方堕地者,后感报应能至三十三天。又复大王,而彼一豆若不堕地得置钵中,后必报应为天中主。由堕地故,但统人间不为天主。”
[3] 详见《福盖正行所集经》卷11。
[4] 鹿野苑又叫仙人堕处,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昔日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来到此处,乍见王宫婇女,一时萌发贪心,结果失去神通,全部堕在地上。之所以叫鹿野苑,是因鹿王代怀孕的母鹿舍身就死,感动了波罗奈国王大发慈悲,释放群鹿,并将广大树林布施给鹿群。佛陀初转*轮就选择了这个地方。藏文中的“鹿野苑”,也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
[5] 一般出家人要过午不食。
[6] 也有说是故意撕碎了翳罗大树的几片树叶,随手扔掉。
[7]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过去于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佛出世,名曰迦叶波,十号具足,在婆罗痆斯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此龙于时于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醫-酉+口]寂静处,[醫-酉+口]罗树下,而作经行以自策励。于时[醫-酉+口]罗树叶打着其额,即便忍受。后于一时系心疲惓,从定而起策念经行。叶还打额极生痛苦,发瞋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掷之于地,作如是语:“迦叶波佛,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毁戒,命终之后,堕此龙中。[醫-酉+口]罗大树生于头上,脓血流出,多有诸虫,蝇蛆唼食,臭秽非常。
[8] “黑人”是恶人之义,“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杀死,故因此而得名。
[9] 《大宝积经》云: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
[10] 在《大宝积经》中,叫树提婆罗门。
[11] 《大宝积经》云: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
[12] 《大乘庄严宝王经》云:佛言:“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如见功德圣地,又如见福德之聚、如见珍宝之积、如见施愿如意摩尼珠、如见法藏、如见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