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节课
思考题
279、十种不善业中,哪些可以开许,哪些不可以?为什么?请详细说明。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80、现在许多人请客时,常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
281、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奔公甲的那些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讲课之前,首先给大家强调一下:听这样的佛法,除了要有欢喜心以外,还要想到一切皆为无常。
我本人来讲,年轻的时候,在法王如意宝等很多上师面前听过法,现在回想起那种情景,虽然心向往之,但已时过境迁,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同样,你们这么多人现在集聚在一起,心专注于法,此举对人生的意义无法衡量,是极其难得的缘分,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无常何时到来,谁也不知道,若是一旦因缘消尽,多年后你再忆起大家如今学佛的情景,定会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特别怀念昔日的时光。因此,大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共同学习的因缘,务必要有欢喜心和难得心!
现在正在讲,“因果不虚”中七种身语业有开许之处。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没有学过基础法门的人,经常在这些问题上模糊不清,无法做到如理取舍。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在哪些情况下,对哪些行为可以开许。
昨天讲了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菩萨因为利他心很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表面上虽然杀生、邪淫,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善业。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亦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由于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强烈,或善、或不善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极妙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能够恒时随顺于善法。
在三种身业中,除了杀生、邪淫可以开许,不与取也不例外。对根本没有私心、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见到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让其主动上供下施不太现实,故为了利益这些人,就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这也是开许的。
有个佛教徒跟我说,他家人听说他学佛作供养,便会不择手段地极力反对,但他若是去旅游观光,家人就非常支持,可以随便花钱。于是他常骗家人说去旅游,然后拿一部分钱到寺院作佛事。还有以前的永明延寿禅师,在没有出家之前,挪用了国库的大量公款去放生。被人发现后判死刑时,他没有丝毫后悔,说:“以我一条命,换得千千万万条生命,值得!”国王后来也被感动了,就把他无罪释放了。
所以,假如你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但若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不与取也有开许的时候。因此,我们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但我们自己没有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时,千万不可随便模仿。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1],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见,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汉地有些大德的传记中也有,但这不是普遍的行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并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这些高深之举。藏传佛教对戒律的重视程度,来藏地求法的人应该知道,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若是极个别人做了的话,也许他确实有这种境界,也许没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则,明明什么境界都没有,却装模作样、无恶不作,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当然,假如你真的有超胜境界,那么行持如疯人般的行为、如哑巴般的行为,尤其是大圆满的二十一种行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佛不能一概而论,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以上讲了三种身恶业有开许之处,下面接着讲四种语恶业:
妄语:如果是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修行人明明看到了那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像这样说妄语是开许的。
以前佛陀住世时,有个妇人的儿子突然生急病死掉了。她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去求佛陀,一定要让儿子起死回生。佛陀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一户从没死过人的人家,要一粒芥子给我,我就能让你儿子死而复生。”这个妇女比较愚笨,她就一家一家去找,找了很久、走了很远,也没得到这样一粒芥子。最后她就悟到了,没有一个人会生而不死,于是就接受了儿子死亡的残酷事实。当时,佛陀对她所说的话,也是一种方便妄语。
还有,比如别人生病了,医院查出是癌症,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在询问你病情时,虽然你明明知道,但也不能直言相告,而要尽量隐瞒:“没事,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先回去吃几副中药,过段时间再来复查吧。”诸如此类的妄语,是可以说的。
然而,倘若有人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或者已经习惯说妄语了,这个绝对不允许,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离间语:一个行善之人和喜欢作恶的人相交为友,作恶那个人势力强大,为了防止行善之人被带入邪道,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这是开许的。
关于恶友的过失,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云:“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故我们千万不能与恶友为伍,一旦跟他们交往,自己的行为就会日渐恶劣。可是有些人,总喜欢与恶人同流合污,对逆耳忠言听不进去,这样的话,你可以说一些离间语,想办法把他们两个人分开。
当然,假如你没事就挑拨离间,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这是绝不开许的。
恶语: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对他越好越难度化,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在这种情况下,口出恶语是开许的。
尤其是作为上师,不能一直当好好先生,对谁都不说过失。阿底峡尊者讲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能揭露弟子的罪恶,是殊胜上师的法相;能针对弟子的要害,就是殊胜的窍诀。有些上师在传法时,好多弟子都以为在批评自己,好像天天把自己当作针对的对象,若能这么想,这些窍诀就是击中要害了。相反,如果觉得上师讲的内容,从来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如法。所以,上师批评弟子、老师批评学生,这些都是可以的。
现在,藏地有些相似的知识分子,成天提倡师徒平等、师生平等,说要构建和平共处的民主观念,就一定要所有人都平等。这是一种极端的民主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否则,国家主席和乞丐的待遇也要平等了,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事例?虽然从如来藏的本体而言,众生全部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但在世俗显现上,弟子戒定慧的所有功德,不可能跟上师完全等同;任何一个学校中,学生和老师的工资也不会平等。
所以,在世俗中,上师摄受弟子的时候,说些粗恶语是可以的,不能因此就认为:“上师天天说粗语,他肯定是犯戒了。按《百业经》的观点,说一句粗语,要在五百世中如何如何……”这样给上师下定义,是不合理的!
绮语:有些刚皈入佛门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两天两夜都讲不完,要想度化这些爱说爱讲的人,你若成天默然不语,一句话都不说,可能使他退失信心,无法趋入正法。所以,最初理应随顺他,他若是喜欢战争、美国好莱坞,你也可以跟他聊。以前我就遇过一个人,他提起好莱坞一直滔滔不绝,晚上兴奋得睡不着,睡着了以后,早上睁开眼还继续讲……那么,在这种人面前,你就要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往昔迦叶佛在世时,有个大菩萨为了引导外道,就故意…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