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之人,甚爲希有。”世間上有兩種人,像優昙花現世般極爲稀有:一種是在輪回中從不沾染罪業,猶如火中蓮花般相當罕見;一種雖以前世習氣等原因造了罪,但馬上就會意識到,當下念金剛薩埵心咒忏悔,這種習慣也十分好。
前不久,學院有個管家用藏語給僧衆說事情,忘了我們學院的要求——語言要純正,講藏語就不能夾雜漢語;講漢語要用普通話,不能夾雜藏語。當時,他不小心說了個“拖拉機”,然後很不好意思,立即念“嗡班紮兒薩埵吽”。其實,說“拖拉機”也用不著忏悔,但如果你生了惡分別念,或者說了別人過失,這才應當念“嗡班紮兒薩埵吽”。
然而,現在有些人根本沒有這個習慣,尤其是剛學佛的人,好像生惡念根本不在乎,沒有“我這麼做不對”的念頭,這是相當可怕的。其實作爲一個修行人,調伏自心很重要,尤其《大圓滿前行》是非常殊勝的竅訣,最近我要求他們把《大圓滿前行》和《極樂願文大疏》錄下來,以便大家在開車走路時隨時聽。你們若能將這些法義記在心裏,反反複複地體會,則對很多方面會有極大利益。
下面再講一個調伏自心的故事:在攀耶嘉地方,有一次,施主在衆多格西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公甲格西也在其中。他看到施主給前面的人供奉了大量酸奶,不由得心想:“這麼好的酸奶,輪到我這裏,可能都沒有了。”(我們平時分東西時,好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有時候我這邊分些吃的,坐在後面的道友見了,就一直在想:“到我這裏,肯定已經分完了。”哎,我們這裏要是有個奔公甲,該多好啊!)
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奔公甲緊接著提起正念,認識到自己不對,于是暗暗自責:“你這位比丘,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不大,卻對吃酸奶有這麼大的信心。”隨即把碗扣下。當供養者來到他面前時,他因爲生起了惡念,就說:“謝謝,我已經吃過了,實在不想再享用。”
本來,他只想和所有比丘一樣,平等得到一份酸奶,並不含有什麼不善的成分。但僅僅因爲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欲,他就懲罰自己,全然放棄了享用。
我以前看過奔公甲的傳記,有時候他生起煩惱,就大聲地喊:“奔公甲,你爲什麼天天自私自利的心這麼強!”有時候就動手打自己。他與煩惱鬥爭的故事,還是很精彩的。漢地有些大德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一定要與煩惱搏鬥,經常審視自己的心。
當然,我們作爲凡夫人,剛開始的時候都一樣,煩惱特別強盛,經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氣餒長期對治,隨時隨地斷惡從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煩惱的力量就會逐漸削弱,自相續就會完全充滿善業。
從前,紮堪婆羅門時時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個黑石子;每當生起一次善分別念,就放個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惡分別念,全部是黑石子;通過精勤對治,去惡從善,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到了最後,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類似的公案,在漢地《佛祖統紀》中也有[4]:西天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時,也采用過這種辦法:若生惡分別念,放一個黑石子;若生善分別念,放一個白石子。剛開始的時候,黑石子偏多,通過七天的努力,最後全部變成了白色的。之後,上師爲他宣說四谛法門,他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皆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盡量生起善的對治,力求連細微罪業也不沾染。爲了達到這一點,大家應該經常祈禱上師叁寶及護法神,畢竟我們的心是有爲法,上師叁寶的加持不可思議,若能時時不忘祈禱,自己的心肯定會有所轉變。
總而言之,《大圓滿前行》的竅訣特別殊勝,這也是我再再強調的。若沒有以此對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爲不如法的話,就算你已經出了家,那也只是虛有其表,完全屬于邪命養活,不但今生會招人譏嫌,來世也會墮入惡趣。《正法念處經》雲:“出家而邪命,失法失名稱,人中輕如草,未來入惡趣。”相反,假如你時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利他心,行爲也是如理如法,那就會像《水木格言》所言,人們自然而然會集聚到你的身邊,猶如悅意的水池,可以吸引無數飛禽。而且在生生世世中,你暫時會趨入善趣,究竟會獲得涅槃。因此,我們每個人應依靠佛法,對治煩惱、行持善法,走上光明之道!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如《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楊樹枝居士書四》中說:“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濟顛並未膺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爲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製,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屬,完全不是佛法乎。”
[2] 文殊菩薩先贊歎外道本師的功德,語氣上好像誹謗佛陀,外道就很樂意接受文殊菩薩的觀點。之後,文殊菩薩漸漸以觀察佛陀經教方式而引導他們閱佛經。最後,用佛陀的善說與他們辯論,使外道心悅誠服,不得不共贊世尊的巍巍功德而皈依佛陀。
[3] 《太上感應篇彙編》講“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時,也引用了這個公案。
[4] 《佛祖統紀》雲:“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摩突羅國人,容貌端正,聰慧辨才。商那初教系念,若起惡心當下黑石,生善念時當下白石。鞠多如教攝念,初黑偏多,次白黑等,至七日滿唯有白石。商那即爲宣說四聖真谛,應時逮得須陀洹果。”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