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大般涅槃經》雲:“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所以,若想通達佛法的甚深教義,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華嚴經》中說:“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又雲:“于一切善知識,起如來想。”“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這方面的教證數不勝數。
當然,你若不學佛,那就另當別論了。在這個世間上,順世外道、大自在派等邪門外道比比皆是,他們並沒要求依止善知識。現在還有些人片面強調“平等論”,在他們眼裏,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父親和兒子是平等的,金子和石頭是平等的,所以上師和弟子也應該平等。這種說法,完全是把世俗和勝義混爲一談了,卻不知世俗中應該分些層次,任何教派所講的內容,都不能逾越這種界限,否則,整個世間就沒有勝劣之別了。
因此,依止善知識特別重要。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對造惡業就極有造詣,所有支分都能圓滿具足,而對于解脫聖道,卻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誠如《大集經》所言:“衆生心亂故,墮在生死河,如盲無所見,常爲苦所沒。”對這樣的我們而言,倘若沒有善知識引導,就像不依商主便無法從寶洲中取寶一樣,解脫之日會遙遙無期。所以,每個人若想獲得究竟解脫,務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識。
丁二(依師之次第)分叁:一、觀察上師;二、依止上師;叁、修學上師之意行。
戊一、觀察上師:
凡夫人本來就容易隨友伴等外緣而改變,所以,我們在何時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師益友。打個比方說,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山[3]的檀香林中,經過數年之後,就會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自然散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就算是特別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爲都變成他那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隨行彼。”
當然,作爲修行人,若想得到上師的意趣、功德,依止的時間要越長越好,不能只是一天兩天。現在有些人今天得個灌頂、求個法,明天就回去上班了,以爲只要上師蓋個章,自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如果上師具有無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緣、不共的信心,這樣的因緣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時間就豁然開悟,生起無與倫比的境界,這在曆史上也是有。但一般來講,我們作爲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過程中,依止上師要越長越好。
關于遠離惡友、依止善知識,《佛本行集經》中講過一則公案:往昔難陀出家後,盡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不喜歡梵行,常跟惡行比丘結爲朋黨,從早到晚只談論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爲了調化他,就把他帶進城裏,來到一家魚店。在店裏的茅草鋪上,放著一百條臭爛的死魚,佛陀讓難陀抓一把茅草,過一陣子再放下,然後問:“你聞一下手上是什麼味?”難陀回答說:“腥臭撲鼻。”佛陀告訴他:“親近惡友也是這樣,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會染上惡習,令你惡名遠揚。[4]”
(像有些修行不好的人,特別喜歡聽音樂,別人偶爾去他家吃個飯,聽些亂七八糟的歌後,從此,就很容易染上他的“臭味”了。我有時候路過有些道友的家,覺得他們很可憐,爲什麼呢?因爲城市裏的人沒看破世間尚且情有可原,但他們既然舍棄一切來到寂靜地方,頭發也剃得光光的,還拿個破收音機、破錄音機每天聽,這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享受法義上的美味好。然而,有些人在家習氣特別重,來了學院以後,雖聽了不少殊勝教言,但自相續還是改不了。外表倒像個寂靜的出家人,別人一看就生信心,可是內在的話,不要說別人,連自己也深感厭惡,這即是《親友書》中外成熟、內未熟的類型。)
接著,佛陀又把難陀帶到一家賣香的店,讓他把香囊抓在手裏,過一會兒再放下,然後問:“你聞聞手上是什麼味?”難陀回答:“有微妙的香氣。”佛陀說:“同樣,如果親近善知識,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會功德增上、美名遠播。[5]”
其實,這就是世人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無論是什麼人,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不管接觸惡友還是善友,哪怕時間特別短,只有一兩天或一兩個月,自己也會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有些經典中還說,登地菩薩也受環境和惡友的影響[6],那作爲凡夫人,就更需要注意這一點了!
既然親近善知識相當重要,那一個人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一定要觀察,否則,連認都不認識就去依止,末法時代是非常危險的。我就遇到過有些人,聽到一個上師的名字就去灌頂,我問:“那個上師你認識嗎?”“不認識,但他們都去,我也去。灌了好多頂哦,很開心,太殊勝了,上師太好了!”“這個上師有什麼功德?”“反正我感覺他很慈悲,一看他的臉就特別喜歡。”——他覺得這就是上師的法相,這是十分草率的。如今正值五濁惡世,衆多續部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雖說難以尋覓,但我們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
一、相續清淨:從來沒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備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寶講過,也要具有圓滿的居士戒。假如連一條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當今末法時代,即使他無法一一護持極細微的菩薩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與解脫不相違的戒條也一定要守護。
二、廣聞博學:上師如果孤陋寡聞,什麼都不懂,連經續的名字也說不上來,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曉顯宗各大經典、密宗各大續部,以及後來諸位大德的教言論典。比如顯宗的五部大論,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不同續部的教言修法,至少這些應該要懂。
叁、具大悲心:對無邊衆生要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不能光是對親朋好友非常愛護,要什麼就給什麼;對關系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這樣,不要說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連世間的悲憫心、善良人格也沒有。
四、通達顯密:精通顯宗叁藏、密宗四續部[7]的儀軌。此處的“精通”還包括實修,否則,只是口頭上會講理論,自己卻從來沒有實地修持過,這樣也沒辦法引導弟子。
五、現前斷證:依靠上師教言、經續內容而修持實義,最終自相續斷除了煩惱和障礙,現前了無我的殊勝證悟。退一步說,作爲上師,就算沒有證悟空性,最起碼也要能摧毀或壓服煩惱,現證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錯,上師若天天貪著世間八法,精進、超勝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別可笑的事!
六、圓滿四攝: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
布施:上師利益衆生的方法,就是先要進行財布施和法布施。
愛語:用佛法教理進行開示。有些人認爲,所謂的愛語,是弟子愛聽什麼就講什麼,這也不一定。如果弟子嗔心特別大,上師天天給他講打仗的故事,這樣對他也不一定有利。其實,按照《經莊嚴論》的觀點,愛語主要是講跟修行有關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續得以改變,不能對弟子從不關心。當然,世間人所謂的“關心”,要麼是指給他財物,要麼指跟他說好話、常聯系。但此處的關心並非如此,而是讓弟子行持六度,並將他安置于其中,這對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間行爲沒有什麼實義。
共事:上師讓弟子怎麼修,自己也要這麼修。否則,對別人口口聲聲說“你們要修無我、修菩提心,不要懈怠懶惰”,他卻整天睡懶覺,從來也沒想過無我,沒想過可憐衆生,這樣口是心非,一點都不合理。
綜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叁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碩果豐,四攝鮮花齊爭豔,善緣弟子如蜂聚。”這是一種詩學的修飾方法,意即上師要具備這些法相:叁戒清淨猶如大地,廣聞博學、具大悲心猶如降下的雨水,通達顯密、現前斷證猶如成熟的碩果,圓滿四攝猶如盛開的鮮花,以此就會吸引善緣弟子如蜜蜂般集聚。不然的話,上師大地也沒有,鮮花也沒有,碩果也沒有,蜜蜂會餓死的!
關于所應依止的上師,《經莊嚴論》也有個教證,講了十種法相,如雲:“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以前我去五臺山時,書夾裏就放了這個教言,法王如意寶也經常引用。這十種功德分別是:
一、調伏:與戒學相應,故諸根調伏,身口意叁門的威儀,皆要以正知正念攝持。否則,上師連自己都不調伏,性格特別野蠻粗暴,天天到舞廳去唱歌、跳舞,想調伏弟子是不可能的。
二、寂靜:與定學相應,故內心非常寂靜。就像《毗奈耶經》所講的那些比丘一樣,威儀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叁、除惑:與慧學相應,故煩惱寂滅,斷除一切不良行爲。
四、德增:上師的功德、證悟應遠遠超勝,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則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對利他毫不懈怠、精進努力。有些上師得到一些身份後,如同已獲得佛果一樣,從此再也不精進了。就像世間有些學生,讀書時特別用功,但工作後得到地位了,就開始懶惰起來了,這樣是不行的。上師爲了利益衆生,不能有這種脆弱之心,一定要精進。
六、阿含富:由于多聞,不管是顯宗、密宗,所通達的教理十分豐富。
七、覺真:證悟無我空性,究竟現前真如。
八、善說法:說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聞利養,一心一意爲弟子開示正法。當然,悲心深切並不是天天囑咐弟子:“你要好好吃飯,好好穿衣服,好好睡覺啊!每天睡24小時也可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