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的回向,指造了善業後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發願的話,則不一定是善業已經造下了,但可以提前心裏一直想:“但願我怎樣怎樣……”所以回向中也可以帶有發願。

  作爲弟子,特別是對于上師的暫時指派,乃至包括清掃上師的居室在內,都是積累資糧的正道,自己應當盡力而爲。《功德藏》雲:“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

  以前噶當派有個霞葉瓦格西,是金厄瓦的弟子,他平時唯一承事上師,上師說什麼,他一刹那也不會推遲,馬上就去做。如果他正在寫字,還差一個筆畫就寫完了,但如果這時候上師叫他,他不會等寫完了這一筆再去,而是馬上扔掉筆就跑去了;如果是正在修曼茶時上師叫他,他會馬上扔掉曼茶盤跑到上師面前。他就是這樣用心服侍上師的。有一天他給上師打掃衛生,把垃圾包在衣襟中准備倒在外面。當下樓梯到第叁個臺階時,突然入于一種禅定,在清淨境界中面見了好多佛菩薩,從此之後成爲大成就者。

  還有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也是有一次承事生病的根本上師紮巴江村,完全沒有顧及自己的飲食睡眠。以此恭敬承事上師的緣起,他清淨了深重的罪障,並親見了文殊菩薩的尊顔,成爲藏地著名的叁大文殊[2]之一。

  龍猛菩薩曾造過一部《五次第論》,第一個自加持次第中,就闡述了依止上師獲得成就的許多道理。格魯派雍怎益西堅贊所造的《上師供》的講義中,也曾引用很多教證,說明一切成就皆來自上師的加持,因而務必要對上師恭敬承事。

  當然,承事上師也要顧及上師的感受。現在不少上師有很多很多弟子,上師若到大城市裏去,這個弟子也要請客,那個弟子也要請客,弟子與弟子之間爭得不可開交。聽說以前有位老上師剛剛下飛機,就被兩派的弟子爭搶拉扯,差點當即示現了圓寂。最後勢力比較雄厚的一派,把上師強迫地塞進車裏,然後呼嘯而去。還有些弟子天天跑到上師屋裏,爲了爭奪打掃權而互相吵架;或者非要把自己手裏的飲食供養上師,其他道友的統統拒絕……

  其實這沒有必要。你真想爲上師做事的話,不一定非要上師看見。有些弟子在上師看見時就掃個地、提個水,看不見時就呼呼大睡,這不一定會令上師歡喜。其實對上師最好的承事、最好的供養,就是直接或間接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以及自己聞思修行。對真正有菩提心的上師而言,生活上並不會那麼欠缺,不一定非要你去財物供養。上師最喜歡的就是你好好修行,或者做對衆生、對佛法有利的事,尤其是幫助一些可憐衆生,那麼十方世界中具法相的善知識都會歡喜。

  

  要知道,皈依上師爲最究竟的皈依處,積累一切資糧的無上福田,再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了。尤其是上師灌頂或講法期間,十方叁世諸佛菩薩的大悲、智慧、加持會一同融入他,此時,上師的本體跟諸佛無二無別。《事師五十頌》雲:“得受殊勝之灌頂,金剛上師之面前,十方世界中所住,如來叁時敬頂禮。”喬美仁波切在《山法》中也說:“上師在講經和灌頂時,是大成就者就不用說了,但即使不是大成就者,只是一個凡夫人,十方諸佛的加持也會融入他,與他無二無別。待傳法灌頂完畢後,諸佛菩薩才返回各自刹土。”所以,此時若對上師誹謗、生惡念、起邪見,過失會相當大;此時以信心、歡喜心供養上師一口食物,也比其他時間成百上千次供養的福德大。

  當然,上師在傳法時,供養很多食物的話,上師不一定用得上。真正的供養應該像那天所講,是利益衆生供養、不舍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以及爲上師發心供養,這個才特別重要。倘若上師身邊有很多具智慧、有經驗、人格穩重的人發心,那麼上師的事業自然而然就會展開。其實上師住世的目的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以外,不可能是爲了自己而活著,不像世間人一樣,認爲買個房子、買個轎車,有個家庭,房子裝修好,有穩定的工作,經常出去旅遊,有條件就出國逛一逛……這些才是人生目標。作爲一個真正的善知識,根本不把這當成一回事,在他的眼中、心中,最重要的就是看衆生沈溺在輪回苦海中,哪怕能把一個救出來,自己活在這個世間也有了意義。

  明白這一點後,大家要盡力幫助上師的事業,以此作爲法供養。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上師沒有看到你的付出,不能天天安慰你,但只要爲上師的事業出了一分力,自己就問心無愧了。所以,華智仁波切這裏講供養食物的福德大,但我覺得,供養食物不一定很重要,關鍵要看上師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此外,觀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時,若能認識到形象雖顯現爲本尊,但本體除了上師以外別無其他,那上師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你心。像格魯派修《叁十五佛忏悔文》,念誦時雖有叁十五尊不同的佛,但卻觀想每尊佛的本體跟根本上師無二無別,就像一個水晶所折射出的不同光。若能如此,上師的加持會迅速融入心中。否則,如果把本尊和上師完全分開,則不一定能得到如是加持。

  就像馬爾巴觀修生起次第時,有一次見上師那若巴周圍顯現出喜金剛的所有壇城。上師問:“你是先向上師頂禮,還是先向本尊頂禮?”馬爾巴心想:“上師天天跟我在一起,而本尊好不容易今天才見到,所以頂禮本尊比較重要。”于是他鼓足勇氣說:“我先頂禮本尊。”結果話音剛落,所有本尊壇城全部化爲一道光,融入上師那若巴的心間。那若巴尊者告訴他:“上師未曾出現前,連佛名字亦未聞,所有千劫諸佛陀,皆依上師而出現。”這時馬爾巴才認識到上師跟本尊無二無別。

  所以,大家修生起次第時,無論修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都應將本尊與上師觀爲一體。同樣,若想生起圓滿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賴于對上師的信心、恭敬心。圓滿次第一般分爲有相圓滿次第、無相圓滿次第,有相圓滿次第是風脈明點的修法,無相圓滿次第則是觀想上師相續中的智慧全部融入自己,這是最了義的本尊修法。倘若你對上師有虔誠的信心,同時再加上上師的加持,自相續定會生起上師所證悟的一切智慧。故而,不論是修什麼法,首先都要想到上師與諸佛無別。佛在《大教王經》中也說:“最上大樂本,諸佛等無異,由阿阇梨故,獲最上究竟。”若能明白這一點,你的智慧才會得以成熟。

  漢地曾有這樣一則公案:唐朝年間,終南山有個杜順和尚,他的一個弟子依止他叁十多年了,有一次好像著魔一樣,非要去五臺山拜文殊菩薩,並講了那裏的很多功德。杜順和尚再叁挽留不住,見他去意已決,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後來弟子到了五臺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他:“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

  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

  沒想到老人說:“文殊不在這裏,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驚訝地叫道:“我承事師父叁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

  老人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說完便消失無蹤。弟子覺得非常稀有,就趕快往回趕,但到家時仍晚了一步,師父已在前一夜圓寂了。

  當然,文殊菩薩無處不在,說他不在五臺山,也是針對個別衆生的方便說。對那個弟子而言,上師是文殊菩薩都看不到的話,五臺山就算還有很多很多文殊,自己也根本無緣拜見。

  宗喀巴大師的傳記中講過,有一次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克珠傑,特別特別想念上師,于是陳設供品向上師祈請,當下就看到上師現前。他問上師現在何處,上師說自己的化身一個在五臺山,一個在兜率天——這個公案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二十多年前我寫的《五臺山志》裏應該有。

  總之,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一切所修的本體,都可包括在上師中,所有經典、續部中都說上師就是真佛。《功德藏》亦雲:“何爲皈處資糧田,修師瑜伽內外二,所修生圓體攝師,經續說師爲真佛。”

  其實,上師的密意始終安住在與佛無別的境界中,正是爲了引導我們這些不清淨的衆生,才化現爲人的身相。《法華經》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還有《無垢虛空經》中雲:“阿難,諸如來非于一切衆生前顯現,而盡現爲善知識宣說佛法,令播下解脫種子,故善知識勝于一切如來,當銘記此理。”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世時,常有許多衆生想拜見他老人家。雖然不信佛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對懂正理的人來講,真正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識,誰見到他、憶念他、接觸他、聽到他聲音,都能直接或間接成爲解脫之因。利根者的話,很快就能斷除輪回種子,趨入菩提;根基比較差的衆生,也會在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善根慢慢得以成熟,將來會獲得解脫。所以,上師的本體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

  鑒于此,我們一定要在上師住世期間,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過叁種承事,令自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爲無二無別。假如上師住世時沒有恭敬承事、依教奉行,對衆生有利的事也不肯做,一旦上師離開了世間,再口口聲聲說繪製上師身像、觀修上師瑜伽、修習實相等,另辟蹊徑去苦苦尋找別的高深大法,如是既不具備使上師斷證功德融入自相續的誠信恭敬,也不進行祈禱等,這就是所謂的“能修所修相違[3]”。

  很多人依止上師常會如此,上師在的時候,上師最喜歡的事不願做,最看不慣的行爲,自己倒很有信心。而一旦上師離開了,才開始想起上師的恩德,非要塑上師的像、印上師的法本。盡管這樣做也可以,但最關鍵的是,要在上師在時好好承事、祈禱,讓上師歡喜,否則,後來做什麼都意義不大。我們依止上師的機會不一定很多,所以上師在世時,務必要盡心盡力承事上師;假如上師不在了,仍要圓滿上師的意願,繼續利益衆生,這才叫真正的依止。

  此外,祈禱上師也很重要。無論是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甯瑪派哪位大德,都會經常祈禱自己的上師。我也再再講過,上師盡管是如意寶,可以賜予一切所欲,但沒有祈禱的話,就不可能賜予悉地。就如同我們日常所用的電腦,只有打開它,才能做很多事;不打開的話,就算它的功能再多、再齊全,對你也沒有任何用處。所以,上師是無上智慧和無偏悲心的總集,作爲接受者的弟子,應經常以恭敬心來祈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上師相續中的功德。

  在我們成佛的路途中,若能經常祈禱上師,就會獲得一種無形的力量,修什麼法都很容易,內心也不會有煩惱。以前我遇到過一個居士,她說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字——煩。其實如果她多祈禱上師,上師的加持一旦融入心,“煩”馬上就不翼而飛了,只可惜她不知道這個竅訣。

  

  我們死後在中陰時,若想蒙受上師指引、救度,也需要無限的信心、恭敬心,如此才會與上師的悲心願力聚合,顯現這樣的境界。(當然,上師並不是親自去中陰界接你。否則,弟子比較多的上師,看弟子今天死一個、明天死一個,只有天天呆在中陰界等了。)假如你不具備虔誠的信心、不恭敬上師,那無論上師再有多好,也不可能出現在中陰界,爲你指引道路。《功德藏》也說:“多數愚者繪像修,上師在世不承事,不知師意修實相,能所修違誠可悲,無信中陰難見師。”

  一個人對上師的信心,其實在生前也看得出來。尤其在夢境中,遇到困難和違緣時若能祈禱上師,中陰時應該不會困難。實際上我們平時的夢境,也是修行的一種體現。若是夢到恐怖的鬼神,或者地獄、餓鬼的衆生,那可能是自己生病了,身心肯定亂得一塌糊塗;當你的心很清淨,修行的諸多境界出現時,就會夢見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傳承根本上師,以及美麗花園等善妙景象。我平時就是如此,修行好壞會在身體上有一些感應。

  每個人在中陰時,若能觀想上師、祈禱上師,中陰顯現立即會變成清淨的現相。講文武百尊時也說過,如果你真正認識自心,文武百尊就會全部變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轉爲道用,這些便會變成閻羅獄卒。所以這個很關鍵,大家要好好想一想,裏面還是有很甚深的道理。

  總而言之,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爲什麼每個修法前面都要加一個上師瑜伽,晚上睡覺前也要念一遍上師瑜伽?就是要將一切現象全部融入上師的身口意,這樣一來,很多境界就會顯現爲清淨!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甯瑪巴的貝諾法王、法王如意寶、頂果欽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都是20世紀末印藏特別偉大的祖師。

  

  

  [2] 藏地叁大文殊: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

  

  

  [3] 能修,指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師;所修,指上師本人。假如所修的上師不歡喜、不攝受你,那麼以能修來修多少法,也根本不可能成就。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