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王和隨從痛打那若巴,那若巴只剩下一口氣了。

  上師又給他作了加持。

  

  一次,他們遇到一位王子,剛沐浴完,衆寶嚴飾,坐于馬車中,周圍禁衛兵力森嚴。帝洛巴尊者說:“若是我有弟子的話,就會將這位王子拖出來,推著他繞圈子!”

  那若巴依言照辦。結果士兵們用箭、矛、劍和石頭,將那若巴打得命如懸絲。

  然後,上師又給他作了加持。

  

  一次,帝洛巴尊者讓那若巴去找個女人。那若巴本已出家,特別不願意,但因師命難違,只好去找了一個。過了不久,上師要求他將女人供養自己,他完全照辦了。但那個女人不理帝洛巴,只是向那若巴微笑。帝洛巴就打她,並說:“你根本不在乎我,你只喜歡那若巴。”但那若巴對上師的行爲不起絲毫邪見。

  這也算是內心的一種苦行吧。

  

  一次,帝洛巴尊者讓那若巴用身體做曼茶,切開血管,用血作爲供養的水;把頭割下來放在曼茶中間,將四肢放在頭周圍,作爲供養的花。那若巴依教奉行,因失血過多而昏死過去。

  上師作了加持之後,他的身體又得以恢複。

  

  這樣的大苦行,他飽嘗了十二次。另外還有十二次小苦行,前前後後加起來共經曆了二十四種苦行。

  (從傳記中看,那若巴依止上師的行爲,真的非常感人。現在好多人依止上師,除了天天看過失以外,別無其他。當然,如今像帝洛巴那樣的上師很少,所以像那若巴那樣的弟子也很少,以此因緣,現在開悟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那若巴所有的苦行圓滿後,有一天,帝洛巴尊者說:“你去打水,我在這裏生火。”那若巴趕緊去提水。上師生完火後,來到他面前,左手抓住他的喉竅說:“那若巴,把頭伸過來。”然後,右手脫掉鞋子,猛擊他的頭。那若巴一下子昏了過去,完全失去知覺。等到蘇醒過來時,他相續中生起了上師的所有功德,師徒二人的意趣成了無二無別。

  以前黃檗禅師攝受臨濟禅師時,也是如此。臨濟禅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問叁次就被打了叁次。黃檗禅師一共打了61棒,造就了曠古絕後的一代宗師,而使叢林中有了“臨濟將軍,曹洞農夫”之說。可見,禅宗中也有一些不共的接引方法。

  還有,了義禅師依止高峰禅師時,高峰禅師讓他參“萬法歸一”的話頭。有一次,他見松樹上落下雪花,若有所悟地寫了一首偈子,呈現給師父印證。師父不由分說,提起木棒就是一頓痛打,將他打下了數丈深的懸崖。結果他遍體鱗傷,七天七夜要死不活,此時他突然大悟,脫口說道:“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照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

  我覺得這個偈頌很好。猶如山河大地覆蓋著一片雪,太陽出來一照,雪便全部融化、消失無蹤。同樣,他被上師用棍棒加持了以後,世俗的不清淨顯現統統斷除,徹底證悟了清淨的境界,此時對諸佛菩薩的金剛語沒有任何懷疑,東南西北等一切戲論也銷聲匿迹。我在《旅途腳印》中就引用過這個公案,很期待上師也能給我當頭一棒,令我當下開悟。所以,無論藏地、漢地還是印度的佛教,都是要依靠上師的不共加持,以及自己的虔誠信心,才能認識心的本來面目。

  剛才所說的那若巴經曆二十四次苦行,實際上都是上師的吩咐,結果全部成了清淨業障的方便。表面上看來,那些似乎只是無義的徒勞,沒有一個是正法。而且在十幾年的依止過程中,上師從來沒有宣說一句正法,弟子也未曾實修過一次諸如頂禮之類的善法。但是因爲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師,弟子全然不顧艱難困苦,百分之百依教奉行,從而使障礙得以清淨,最終在相續中生起了證悟。

  其實,曆史上也有很多這種現象。上師通過不共的表示或加持,強行消除弟子的業障,而弟子前世的善根和今生的信心具足後,當下便可以明心見性。不過,作爲一個上師,假如沒有帝洛巴那樣的境界,對弟子就應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攝受,不能天天用棍棒打他,或者讓他做些很過分的行爲。否則,你讓弟子從九樓跳下去,一旦他殘廢了、甚至死了,那他家人肯定會跟你打官司的。

  所以,一般來講,上師最好是通過開示、傳法等,以比較柔和的方法來攝受弟子。不然,故意用棍棒打弟子的頭,萬一碰到致命的太陽穴,讓弟子徹底“昏厥”,再也醒不過來了,那就太不負責任了。作爲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是絕不會把弟子打死的。然而現在末法時代,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有些上師連一分成就都沒有,卻隨意模仿超世間的許多行爲,認爲只要是上師,誰都可以這樣做,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在依止上師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值得注意!

  倘若你依止的上師具有法相,那在所有的修法中,再也沒有超過遵照上師言教行持的修法了。依教奉行的功德極爲廣大,《十住毗婆沙論》亦雲:“從他求智慧,應不惜身命。”其實不要說殊勝的大乘佛法,就算是世間的學問、婆羅門的學問,要想真正獲得,也需要經曆一番苦行。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時,理應不顧一切磨難,有了這樣的毅力和決心,依靠上師的加持,自己得到的境界也會完全不同。

  我們若能如理如法地親近善知識,面見諸佛菩薩、得到一切功德就不會很難。如《華嚴經》雲:“親近善知識,速見彼諸佛。”反之,假如你的行爲不如法,信心也很低劣,經常産生一些邪知邪見、惡分別念,那自相續已被染汙了,真實的功德絕不會呈現出來。

  大家要明白,智慧不可能無緣無故獲得。在古印度,若想從上師那裏求到殊勝教言,要麼用財物來換,要麼用生命或身體承事來換,除此之外別無他選。而現在,學佛的因緣輕而易舉,但若對上師沒有恭敬心、歡喜心、清淨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加持的。因此,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恭敬自己上師的。也許外人不理解他的行爲,但實際上,若是有了上師的加持,不但自己會修有所成,直接或間接利益衆生也易如反掌。這一點,平時從有些人的行爲中就看得出來。

  

  與之相反,假如對上師的教言置之不理,過失也特別嚴重。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說:“那若巴,你不要擔任布劄馬希拉寺[3]護門班智達[4]的職務。”

  後來,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區時,正巧遇到布劄馬希拉寺的護門班智達圓寂了,沒有其他人能與外道辯論。該寺住持便請求他:“無論如何,請您做北門的護門班智達。”經過再叁懇求,他只好答應下來。

  一次他與外道辯論,接連幾天也不能取勝,于是祈禱上師。有一天,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現在自己面前。他傷心地說:“上師,您的悲心實在微弱,弟子遇到這麼大困難,您怎麼不早些降臨?”

  上師說:“我不是說過不讓你做護門班智達嗎?現在你將我觀在頭頂上,以契克印指著外道進行辯論。”那若巴依照上師所說而行,結果大獲全勝,一舉擊敗了外道所有的唇槍舌劍。

  可見,我們平時遇到違緣時,假使上師不在身邊,也可以將上師觀在頭頂上,如此就能消除一切障礙。喬美仁波切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當地來了個特別有名望的瑜伽士,是公認的大成就者。一位喇嘛很想去拜見他,但聽說他十分厲害,在人群中動不動就批評別人,甚至出手打人,心裏有點緊張,于是和喬美仁波切商量。喬美仁波切說:“我倒是有個辦法。我們可以把他的上師——瑪吉拉准空行母,觀在自己的頭上。不是他的神通特別大嘛,他肯定不敢打上師。”結果去了以後,瑜伽士一見到他們,感到親切無比,笑逐顔開,十分盛情地款待他們……

  這倒是一個好辦法。有些大成就者顯現上特別愛批評人,許多人都不敢拜見。原來霍西地方就有個曲恰堪布,是很了不起的善知識,我跟諾爾巴堪布想去見他,但聽說他每次對來訪者批評得特別厲害,我們就有點害怕。後來有一次,我去寺院回來的路上,我倆下決心一定要去。結果到了那個地方,他們正在耍壩子,上師坐在法座上,周圍有很多人。我們都不敢走過去,擔心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萬一被批評了,可能接受不了,就只好在遠遠的地方祈禱,沒有勇氣上前去。所以,每個上師的行爲不相同,有些顯現上確實比較嚴厲。

  叁、米拉日巴依止馬爾巴尊者

  從前,阿裏貢塘地方有個叫米拉希日暮途窮嘉村的富翁,他膝下有子女兩個,長子叫做米拉聞喜(米拉脫巴噶瓦),也就是至尊米拉日巴。兄妹童年時,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後來父親不幸去世,家中所有的財産被伯父勇仲嘉村所霸占。母子叁人一無所有,淪爲乞丐,遭受了種種艱辛。

  (米拉日巴的故事,很多道友都看過,我在這裏就不廣說了。以前我編寫《智海浪花》時,裏面很多人都是看這個傳記而趨入佛門的,有些甚至哭了叁天叁夜。)

  後來,米拉日巴從勇敦措嘉、拉吉俄窮那裏學了咒術與降冰雹術,壓死了伯父的兒子、兒媳等叁十五人。因爲當地的人欺人太甚,他又降了叁牆板高[5]的冰雹,以至于屍橫遍野,不要說是人,飛禽走獸都死了一片。米拉日巴的母親見此特別高興,唱了很多很多歌(這些藏文的歌,我有些都背得來,但現在不講這些吧)。事後,米拉日巴對所造的惡業追悔莫及,于是生起修法之心。

  (最近,印度的有些藏族上師,拍了一個米拉日巴的傳記,還附有漢文字幕,我大概看了一下。其中演米拉日巴的,是個康巴漢子,跟我心目中的米拉日巴稍微有點出入。)

  遵從上師勇敦的言教,他來到一位大圓滿上師絨敦拉嘎面前求法。絨敦拉嘎上師說:“我這個殊勝大圓滿法門,根爲生起殊勝,頂爲獲得殊勝,果爲證悟殊勝。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有宿緣者不需要修,僅僅聽聞就能解脫。這是極爲利根者才有緣修行的法門,現在我將這個法賜給你。”于是,上師爲他灌頂並傳授竅訣。

  米拉日巴心想:“我最初學咒術時,僅僅用了十四天就已大見成效,學降冰雹術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看來這一法門與咒術、降冰雹術相比更爲容易。上師說“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宿緣者無需修”,我既然已遇到此法,肯定算是具有宿緣的人。”所以他沒有修行,整天沈湎于睡眠,或者到處玩耍,結果正法與人的相續背道而馳。

  就這樣過了幾日。一天,上師對他說:“聽說你是個大罪人,這話果然不假。我對此法也有點過于誇張了,看來現在我無法調伏你。在南岩卓窩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的親傳弟子——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紮,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叁地無與倫比,你與他具有前世的緣分,你去那裏好了。”

  當時,米拉日巴僅僅聽到馬爾巴譯師的尊名,內心就有說不出的歡喜,敏銳的分別念當下消失,全身汗毛豎立、無比安樂,熱淚盈眶,生起無比的誠信與恭敬[6]。他不禁暗想:“不知何時才能遇到上師,得以見面?”于是立即起程,前往南岩卓窩隆——

  南岩卓窩隆,我沒有去過,但去過的道友曾拍了一些照片給我。當年米拉日巴依止馬爾巴的很多地方,包括上師以農夫形象第一次見他的地方,現在都有。這些對我們來講,是非常有加持的聖地。你們以後如果朝拜拉薩,方便的話可以去一下。但聽說離拉薩也比較遠。

  通過學習米拉日巴的公案,很多人都能認識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米拉日巴的傳記如今已被譯成英文,很多西方人都特別特別喜歡,看了它之後,有種不同的信心會油然而生。世間上有那麼多的著名傳記,爲什麼這個傳記卻能廣爲流傳?它裏面肯定有種無形的加持力。因此,對這個傳記,我們千萬不能生邪見,也不能生懷疑。

  據說以前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個別漢傳佛教法師,公然宣稱米拉日巴的這個傳記不合理。這樣做,一方面是他自己不懂,另一方面,有非人來擾亂自己的思緒時,出現胡言亂語也是正常現象。但我們真的沒資格妄評高僧大德的事迹。實際上,米拉日巴的故事真實發生過,而不是一種神話傳說。所以,在學的過程中,大家理應生起歡喜心,以後有機會的話,最好能詳細看一下張澄基翻譯的米拉日巴傳記和道歌集。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也有些傳記中說,給他傳了少量的法。

  

  

  [2] 托巴:人頭蓋骨所做的碗。

  

  

  [3] 布劄馬希拉寺:又名戒香寺,與那爛陀寺並稱爲古印度兩大著名寺院。

  

  

  [4] 護門班智達:往昔印度外道非常猖狂,寺院的四門都設有護門班智,請本寺最有智慧的長老擔任。如果護門班智達沒有智慧,讓外道輕易闖進了寺院,佛教就會岌岌可危。從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看,當年印度的護門班智達非常重要。

  

  

  [5] 叁牆板高:大約有叁尺厚。

  

  

  [6] 米拉日巴是大手印的根基,所以在大圓滿的上師面前沒有成就,而一聽到馬爾巴羅紮非常歡喜。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