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看到水裏現出“覺沃”仁波切。他認爲“覺沃”落到水裏了,于是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裏去撈。因爲信心所致,他果真將“覺沃”抓住並拽了上來,然後帶著他高高興興往家中走。
途中到了一塊大石頭前,覺沃說:“我不去俗人家裏。”不肯再繼續前行,而融入了那塊岩石中。後來石頭上自然顯出了覺沃佛像,被人們稱爲“覺沃石”;顯現覺沃身像的河,則被叫做“覺沃河”。據說至今它們仍與拉薩覺沃具有相同的加持力,絡繹不絕的信衆也經常對它們頂禮供養。
以前藏地很多老年人去拉薩時,有些是磕長頭,有些是走路,不像現在一樣交通方便,可以乘火車、客車或飛機。他們從石渠上去經過工布地方時,都會先朝拜覺沃石和覺沃河,然後再去拉薩,據說現在還是如此。所以,這是真正的事實,絕對不是傳說或神話故事。
那個“覺沃奔”完全是依靠堅定的信心,才得到了佛陀的悲憫。否則,換成一般人的話,喝了覺沃佛的燈油、吃了覺沃佛的神馐,又將不幹淨的鞋子放在覺沃佛像前面,怎麼會沒有罪過呢?但他卻憑著信心力,反而得到了那樣的功德——覺沃佛對他說了兩次話,後來還在他的家鄉出現了。所以,具足信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 孤兒與綠度母石像的故事
藏地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貧窮的小孩,從小是孤兒,沒有父母。每當看到其他小孩都有媽媽疼愛,他就特別特別傷心。
他住的附近,有一尊很大的石雕綠度母像,他每天都跑去和綠度母像說話,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媽媽,心情不好時就說著自己的心事,像孩子和母親撒嬌一般,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跟綠度母像傾訴。
有一次,他被別人欺負了,特別傷心,就抱著石像大哭。這時綠度母像竟然動了,將他抱了起來,深深擁入自己懷中,像慈母般不斷安慰著他,並開始陪他玩耍。最後在他離開時,綠度母像取下自己脖子上的珍寶項鏈,挂在了那小孩的頸上,以幫助他的貧困。
後來,有人看到那小孩身上有一串珍貴罕見的項鏈,就問他是從哪裏來的。小孩回答:“這是我媽媽給我的。”人們問:“你不是無父無母嗎?”小孩說:“我媽媽就是那尊石雕綠度母呀!”人們不信,跑去看那尊綠度母像,發現石雕上的項鏈居然不見了,也沒有任何被敲下的痕迹。從此之後,大家對這尊度母像更生信心了。
諸如此類的故事,確實不勝枚舉。大家不要認爲這些都是迷信、是神話傳說,若以這種語氣把所有神秘的事實統統抹殺,那就是愚者的行爲。相反,倘若我們因此對叁寶産生信心、恭敬心,也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加持和功德。
◎ 證悟空性唯一依靠信心
且不說世俗中的各種感應,就算是證悟空性、大圓滿等勝義谛實相,也唯一依賴于信心。《入中論》中講過,對空性法門有信心的人,才能成爲真實的法器。佛在經中也說:“舍利子,勝義谛唯以信心才能證悟。”倘若我們依靠自己的不共信心,以及上師叁寶的殊勝加持,這種因緣一旦聚合,自然就會生起真實的證悟。而只有證悟了實相,才能真正對上師叁寶深信不疑,並生起與衆不同的不退信心。由此可見,證悟實相與勝解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當然,就算暫時沒有生起勝解信,哪怕對佛陀産生一刹那信心,自己也不會墮入惡趣。《德護長者經》中雲:“一心恭敬信,出世勝導師,無量百千劫,不墮諸惡道。”所以,對佛陀起信心特別重要,因爲佛陀的確能救護一切,《法華經》亦雲:“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這方面的教證還有許許多多。
從前,米拉日巴尊者有兩位殊勝的弟子——塔波仁波切、惹瓊巴。惹瓊巴在尊者面前呆的時間特別長,但違背了叁次上師的教言,故沒有得到即身成就。而塔波仁波切最初聽到米拉日巴尊者的名字,就生起了不共信心,依止上師以後更是依教奉行。當他第一次見到上師時,上師遞給他一碗酒,雖然他是出家比丘,按照戒律不能飲酒,但他仍以信心將酒喝光。以此緣起,上師知道他是個能護持傳承、接受全部竅訣的法器。
塔波仁波切在米拉日巴尊者前呆的時間並不長,差不多有十叁個月,也就一年多的時間,盡管如此,他卻獲得了上師的全部加持。有一次,他在境界中現見了藥師七佛,之後又見到賢劫千佛,他馬上去拜見上師。還沒來得及禀告,上師就告訴他:“你見的只是佛的色身,佛的法身以後才能見到[2]。你現在已不必和我住在一起了,可以到別處去了。你應該去崗波神山建立道場,弘法利生。”
臨行時,他問上師:“我去那裏建立道場後,什麼時候可以攝受眷屬?”
上師告訴他:“一旦你與現在截然不同,相續中生起了現見心性的證悟,並且將老父我看作真佛。當萌生這樣的堅定信心時,你便可以攝受眷屬。”
(這對我們後學者來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教言。許多人來了學院以後,只聽兩叁堂課就跟我說:“我可不可以回去收弟子啊?我准備給他們做個漂亮的皈依證,您開許吧?您若是開許了,我馬上就去大量收弟子。比較有能力的,我自己留一部分,其他的全部供養給您!”)
米拉日巴尊者爲塔波仁波切授記的崗波神山,形狀像一個國王坐在墊子上,在山之頸項處,就是他今後弘法的地方。後來,塔波仁波切在那裏建立了寺院,創立了塔波噶舉的傳承,後人又稱他爲“崗波巴”。直到現在,這個法脈的弟子也遍于整個世界,數量特別多。
記得崗波巴在離開上師時,米拉日巴尊者送他到了一個樹林,那裏有一條河,河上有座小橋。上師對他說:“爲了尊重緣起,我不想走過河那邊去。我就送到這裏,你可以離開了。”他就對上師頂禮多次,然後一面流淚一面祈禱。上師覺得這個緣起不太好,顯得十分不高興。崗波巴依依不舍地離開上師後,因爲他是利根者,依止上師的時間雖不長,但後來也真正認識了心的本性,生起了視米拉日巴尊者與佛無別的境界。
法王如意寶以前也經常講:“什麼時候你認爲自己的根本上師跟佛沒有差別,並依靠上師直指的竅訣,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此時再攝受弟子、廣弘佛法,就會有非常好的緣起。”
因此,上師叁寶的大悲與加持若要融入自相續,唯一依靠恭敬和信心。從前,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邊使勁敲尊者的門,邊直呼尊者名字:“覺沃,我身體不好,給我加持加持!”敲了叁次之後,尊者才面現不悅地開門說:“壞弟子,恭敬一點吧!加持不是通過使勁敲門而得到的,我不給你加持!”
所以,不管是什麼人,假如對上師、佛菩薩沒有恭敬心,是不可能得到加持的。平時我常會遇到一些不信佛、沒有信心的人——“來!你給我摸一摸,用那個菩薩給我敲一敲……”然後給他“敲”的時候,他體內好像有根鋼管一樣彎不下去,這種態度是根本得不到任何加持的。要知道,只有以堅定不移的不共信心與恭敬心,才能開啓皈依及加持之門。所以,信心對每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神馐:供佛的食品。
[2] 意即以後才能認識自心的本性。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