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六節課

  

第八十六節課

  

思考題

  334、皈依具體分哪叁種?我們爲什麼要選擇大士道的皈依?你現在是哪種皈依?

  335、修持皈依的方法,分爲哪幾種?請一一說明。

  336、修持皈依時,應該念什麼樣的偈頌?怎麼樣明觀皈依境?從自身而言,皈依時應如何觀想並發心?

  337、在修皈依時,什麼是最重要的?你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介紹了皈依叁寶要具足信心,信心分爲清淨信、欲樂信、不退轉的勝解信。今天開始講“皈依之分類”:

  丁二、皈依之分類:

  ◎ 皈依分小、中、大叁種

  具有如此信心的皈依,根據動機的不同也分爲叁種。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清楚。在座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自以爲早已皈依佛門,但你到底屬于哪一種皈依,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這個一定要觀察好。

  一、小士道皈依:畏懼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的痛苦,希求天界、人間的善趣安樂,爲了得到快樂、避免痛苦而皈依叁寶。

  現在這樣的人比較多。我看到有些佛教徒比這還差,他們對下一世不重視,只求這輩子遠離災禍,生意興隆、家庭平安、升官發財等,以這樣的目標而皈依,甚至連小士道都不如。所以,有些寺院平日裏人山人海,不少人喜歡辦皈依證,但這些人只求今生離苦得樂的話,基本不能列爲真正的皈依。

  你們以後若給人講叁皈五戒,這些道理一定要弄明白。同時還應觀察:“我最初皈依是怎麼樣的發心?現在處于什麼樣的狀態?”每個人應常常扪心自問。

  二、中士道皈依:通過聞思修行,認識到無論生在輪回的善趣、惡趣,都不離痛苦的本性,叁界之中無有快樂,猶如不淨室中沒有妙香。爲了擺脫輪回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叁寶。

  就像有些人,想到清淨刹土的殊勝功德,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這樣的發心,只是爲了自己獲得解脫,不願自己感受痛苦,故叫做中士道,不是最上等的皈依。

  叁、大士道皈依:見沈溺在無邊輪回大苦海中的所有衆生,遭受無法想象的深重苦難,故不能只想自己一人解脫,要將他們安置于無上佛果而皈依叁寶——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皈依。

  ◎ 選擇大士道皈依的原因

  當然,不管是哪一種皈依,功德都非常大,誠如《本事經》所言:“最勝有叁種,所謂佛法僧,依生淨信心,能見最勝法。”意思是說,最殊勝的是佛法僧叁寶,若能對此生起清淨的信心,就能現見無與倫比的甚深之法。所以,皈依叁寶是最榮幸的事情,也是我們來到世間最大的獲得。

  不過,在這叁種發心中,最好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皈依,不能只求下輩子的人天安樂,或者只想自己獨自解脫。《華嚴經》亦雲:“除滅一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因爲善趣的人天安樂,暫時看似快樂,實際上也超不出痛苦的範疇,有朝一日善趣樂果耗盡後,又會再度墮入惡趣。《雜譬喻經》中就講了一則公案:從前,印度有個修行之處,那裏有十萬沙門。其中五萬人已證得阿羅漢果,斷除煩惱,具足六通;剩下的五萬人,或得少果,或未得果。一位長者對他們生起信心,爲求人天福樂而作了供養。在最後回向時,僧衆中地位最高的長老卻說:“今天你作供養,實際上造了大罪業。”

  未得果的沙門不理解,以爲他年紀太大,有點老糊塗了。長老解釋道:“這位施主是爲了人天安樂而供養。將來獲得這種快樂時,他會滋生驕慢,不求解脫,對叁寶沒有恭敬心,最終福報享盡,必定墮入惡趣。[1]”

  由此可見,我們無論做任何善事,都不能追求瞬間的善趣安樂,或者獨自一人得到寂靜的聲聞緣覺果位。如果是這種發心,不去饒益無始以來曾當過父母、現今沈淪在輪回苦海中的無邊衆生,那實在不合情理。所以,我們理當修行無量福德的大士道皈依,爲一切衆生獲得佛果而皈依叁寶。

  若能如此,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有情界無量,利彼亦複然。”因爲衆生是無量無邊的,故想利益他們而發心行持六度萬行,福德也是無量無邊的。爲什麼?因爲所緣對境是無量的,故緣此只是發心的話,功德也是無量的。

  修皈依的時候,大家一定要知道大士道的功德。如果不懂這一點,只爲了暫時的利益而皈依,不但沒有大的功德,反而會像那個施主那樣,造下墮入叁惡趣的因。《四童子叁昧經》中也說:“叁界何有樂,數數流轉生,死已複更生,增長相續苦。”衆生流轉輪回、死而複生,如此不斷地增上痛苦,毫無實義。因此,我們要爲了他們斬斷輪回根本、發無上菩提心而皈依。

  總之,作爲大乘佛教徒,無論在任何場合,利益衆生都不能忘。這一點,這次修五十萬加行,務必要貫徹始終。無論是哪一個修法,在最初時都要想到:“修它不是爲了我獲得解脫,是爲了利益無邊衆生。”而千萬不要認爲“修加行是爲了能聽密法,不修完,就沒有資格得到密法傳承”,若是這樣一個目的,那你的方向就搞錯了!

  丁叁、皈依之方法:

  ◎ 皈依法的分類

  一、共同乘皈依法:

  以誠信佛爲本師、法爲道、僧衆爲修道助伴的方式來皈依。

  這是顯宗的皈依。就像一個人去印度的話,首先要找個有經驗的向導,以前曾去過那裏,或對各方面比較了解;然後需要有道路,要麼是空中的航道,要麼是地上的公路等;還需要有同伴,在路上可以彼此照顧。

  同樣,衆生若想得到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首先要依止佛陀,佛陀相當于是向導,指引我們該怎麼走,這個叫皈依佛;然後佛陀是依靠修法而得道,故他所宣講的法,就是我們要行的道,所以要皈依法;在漫長的菩提道路中,沒有可靠的助伴或道友,一個人可能會害怕,擔心路上遇到種種違緣,沒辦法獨自前往菩提之路,因此就要皈依僧衆。

  (不過,有些人跟道友出去時,因爲很多觀點不同、想法不同,回來就不說話了。你們要注意啊!以前就有這樣的,出去旅遊或朝聖時,剛開始兩人關系特別好,錢全部合在一起,但到了後來,由于好幾次觀點不合,錢就分開了,最後都不理對方了,這樣就不好。)

  這是共同乘的皈依叁寶。

  

  二、不共同密乘[2]皈依法:

  通過叁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空行爲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皈依時要以叁門供養上師,因爲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依止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本尊,因爲本尊是一切悉地的根本;要以空行爲助伴,因爲空行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稱爲叁根本,以此對境而作皈依,就是不共密乘的皈依。

  

  叁、殊勝方便之金剛藏[3]皈依法:

  依靠脈清淨顯現化身、風清淨顯現報身、明點清淨顯現法身的捷徑來皈依。

  《前行備忘錄》中也講了,處所的脈清淨,爲僧寶和化身;動搖的風清淨,爲法寶和報身;莊嚴的明點清淨,爲佛寶和法身。以這叁者爲皈依對境,就是金剛藏的皈依方法。

  

  四、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4]皈依法:皈依境聖衆相續中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無二無別大智慧,我們爲了使自己也能生起來,反複修持、決定,依靠這樣的方式而皈依。

  其中,本體空性即佛寶和法身,自性光明是法寶和報身;大悲周遍是僧寶和化身。蓮花生大士在《空行心滴》中,也以不共的竅訣闡述過。

  ◎ 念誦的皈依偈

  念皈依偈的時候,可以是龍欽心滴派的“真實叁寶善逝叁根本……[5]”,也可以是《開顯解脫道》的“南葵內色那卡剛瓦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念。但不管是哪一個,最好能圓滿十萬遍。

  有人說自己已經修過覺囊派、格魯派或其他教派的皈依,這個我也很贊歎,但你以後如果要聽無上大圓滿密法,最好是修無垢光尊者龍欽心滴派的五十萬加行。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並不是說其他教派的加行修完之後,不修這個的話,還是沒有用。我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敢這麼說。但我總覺得,每個傳承的加持、悉地略有不同,理念上還是有點差別,即使你修過其他教派的加行,但這次因爲不同的緣起,最好能再修龍欽心滴派的五十萬加行,或全知麥彭仁波切《開顯解脫道》的五十萬加行。我個人而言,對這個法脈特別熟悉,我們若能一起將這個傳承的儀軌修圓滿,各方面定有不共的殊勝之處。

  當然,你修其他教派的加行,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只要法清淨,不是某某人以分別念寫的儀軌,就都有資格學修密法。否則,我也確實不敢保證,大家一定要注意!

  ◎ 明觀皈依境

  以上內容明確之後,接下來是明觀皈依境,修持真實皈依。

  觀想的時候,如果你有能力,就一步一步全部觀想;實在不行的話,就想:“我前面有一棵五枝菩提樹,樹上有叁寶總集的蓮花生大士,還有佛寶、法寶、僧寶。”這樣簡單地觀想也可以。

  在座的各位,有些年齡稍微高一點,聽說連觀音心咒都不會背,那背皈依偈也許有點困難。但除了這種情況以外,其他人應該沒問題,務必要把這個念完。

  具體來說,先將自己的住處觀想成珍寶組成的清淨刹土,美妙悅意,平坦光滑猶如鏡面,無有凹凸不平的山崗、窪地。就像《維摩诘經》中講的,螺髻梵王說釋迦牟尼佛的刹土極爲清淨,但舍利子不承認,于是佛陀用腳趾壓地,叁千大千世界頓現清淨無比。佛陀說:“我此佛土恒常清淨,只不過有些衆生沒有見到罷了。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